历史上有一位被称为小太宗的唐宪宗,他重用了一批杰出的宰相,如武元衡、裴度、李绛、杜黄裳等,致力于恢复国力、加强治理。他在短时间内平定了多个叛乱,诸如西川的刘辟、淮西的吴元济、淄青的李师道等地方的叛乱也被迅速镇压,甚至降服了幽州的刘总与承德的王承宗,成功实现了唐朝的再次统一。如果唐宪宗多活几年,他有可能像汉宣帝一样,完成大规模的复兴。但遗憾的是,唐宪宗功成名就后,开始追求长生不老之术,服用了丹药,结果在年富力强时便去世了。继位的唐穆宗却沉迷于享乐,对国政不甚关心,任用的宰相萧俛和段文昌也缺乏治国的能力与眼光。短短两年时间内,他们凭借三项失误的决策,彻底摧毁了唐宪宗十五年的心血,导致朝廷失去了对藩镇的控制。今天,我们就来讨论一下这三项关键的失误。
首先,唐穆宗和宰相们在未完全控制藩镇的情况下,机械地模仿周武王的做法,要求藩镇每年削减8%的兵力。周武王打败商纣后,宣布偃武修文,即停止战争,安抚百姓,重振国家经济。然而,周武王背后有强大的军队作为保障,若有叛乱,周朝依然能迅速镇压。而唐朝虽然暂时制服了藩镇,但藩镇的节度使仍掌握着强大的武力,强行削减兵力会激化矛盾,引发新的叛乱。萧俛和段文昌提出的这一建议,不仅缺乏现实依据,还让藩镇的军人感到不安,认为自己被朝廷抛弃。结果,各地退伍的士兵无法适应农业生产,纷纷转而成为土匪,叛乱势力也得到了增强,导致了无法平息的地方冲突。 第二个失误是对河朔藩镇的换防措施,导致忠诚于朝廷的魏博节度使田弘正惨死承德,朝廷失去了对魏博和承德两个重要藩镇的控制。公元820年,承德节度使王承宗去世,继任的王承元是一个忠诚的军事派系人物,他不允许承德将领自行决定人选,要求朝廷任命新的节度使。这一举动让宰相们觉得可以打破王氏家族的世袭制度,从而加强中央对藩镇的控制。因此,他们决定将田弘正调到承德,任命李朔为魏博节度使。然而,这一调整未能考虑到河朔地区的复杂局势,节度使已经无法单独控制藩镇,反而激怒了当地的牙兵集团。牙兵集团是由具有强烈武力和政治经济利益的士兵组成,他们已经成为藩镇的实际控制者。田弘正与王承元的忠诚并不能保障他们的安全,最终,田弘正一家遭到杀害,魏博也因内部动荡失去了对朝廷的效忠。 第三个失误发生在幽州的管理上。幽州是唐朝历史上最强大的藩镇,唐宪宗平定李师道后,幽州节度使刘总归顺了朝廷。但刘总因早年通过残忍手段继位,内心充满了恐惧,甚至有意辞去节度使职务出家为僧。在他提出将幽州分为三个藩镇并推荐张弘靖为节度使时,朝廷未采纳其建议,反而任命了对幽州情况了解不深的张弘靖。这一决定引发了幽州当地军队的不满,尤其是朱克融等悍将未被提拔为京官,心生怨恨。张弘靖的高傲态度和与当地将士的冲突,最终导致幽州发生叛乱,朱克融被推举为新节度使,幽州的控制权彻底丧失。这三项决策失误,导致了唐朝失去了对藩镇的有效控制,藩镇割据局面再度显现,唐朝政权的稳定性大大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