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来探讨一下,圆明园被英法联军焚烧后,曾国藩为何选择默然处之,不去救驾的问题。这个问题可以通过比较曾国藩和左宗棠的反应来更好地理解。
咸丰十年(1860年),英法联军攻占北京并占据圆明园。由于清军力量悬殊,无法抵挡联军的进攻,圆明园的总管大臣文丰投海自尽,而住在园内的常嫔也因惊吓而去世。英国军队的指挥官额尔金在英国首相帕麦斯顿的支持下,下令抢夺圆明园内的珍贵文物。抢不走的,便被毁坏,最后,英法联军直接纵火焚烧圆明园。3500名联军士兵冲进园内放火,大火持续了三天三夜,最终摧毁了圆明园及周围的清漪园、静明园、静宜园、畅春园和海淀镇,成为一片废墟。安佑宫中的近300名太监、宫女和工匠也葬身火海。这场大火将这座拥有无数先贤智慧与珍宝的世界名园化为灰烬,成为世界文明史上的一大暴行。
圆明园被抢夺和毁坏的文物数量庞大,据粗略统计,大约有150万件。从中国先秦时期的青铜器到唐宋元明清各代的名人书画和各种珍稀宝物,几乎无所不包。法国著名文学家雨果曾评价道:“有一天,两个强盗闯进了夏宫,一个进行抢劫,一个放火,他们共享了圆明园这座东方的巨大宝库,却还无耻地认为自己取得了一场伟大的胜利。”
然而,这场毁灭性的大火发生后,时任清朝名臣曾国藩和左宗棠的反应却截然不同。当时,曾国藩正处于建立功勋、风头正劲的时刻。他先是在太湖战役中打败了太平军将领陈玉成,随后又成功出任了两江总督,意味着他达到了高位。
对于英法联军焚烧圆明园的行为,曾国藩当时并未明确表态。反而,他选择了默默无闻、随遇而安的态度,沉默以对。两年后,曾国藩才对这一事件发表了看法。他认为,虽然英法联军烧毁圆明园、抢夺中华瑰宝,这些行为只能算是“小恶”。至少,他们没有攻占紫禁城和太庙,没有闯入皇宫挟持皇帝,因此不算对清朝皇室的侮辱。再者,英法联军在上海、宁波等地还曾帮助清朝一起剿灭太平军,并向清朝提供了一些战备武器,某种程度上也有助于晚清的稳定。因此,曾国藩认为,虽然英法联军的做法恶劣,但以“有助于”清朝而言,不能算是完全的过错。
那么,左宗棠对这件事有怎样的看法呢?当左宗棠听到这一消息时,他正在征军途中,心情十分激动,夜不能寐。对他来说,这一事件无异于古人失去故土、朝廷无能的深痛。他在得知圆明园被毁后,内心充满了愤怒和悲伤,从此对英国人和法国人保持高度警惕,甚至不愿与他们为伍。
在兴办洋务运动时,左宗棠坚持不雇佣英国人。后来,当他担任浙江巡抚时,得知有一支由法国人组建的“常捷军”驻扎在境内,他便亲自出面警告这些外国军队,严禁他们骚扰浙江百姓,否则将严厉处罚。这种态度与曾国藩形成了鲜明对比。
从这两位历史人物的不同反应中,我们可以看出,曾国藩和左宗棠的思维方式有所不同。曾国藩认为,只要没有直接侵犯朝廷的宗庙、祖宗的神位,那么天朝的宝物虽然损失了,也无关大局。天子在,国家就不会倒塌;这也是许多文人所秉持的思想。左宗棠则认为,“犯我中华,虽远必诛”,不管是国土的侵略,还是境内的暴行,都不可容忍。
这些不同的看法反映了文臣与武将的不同心态。曾国藩作为文臣,强调国家江山的稳定,认为朝廷存则天下存;而左宗棠作为一位经历过戎马生涯的将领,更加关注国土的安全,警惕外敌的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