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368年,朱元璋建立了大明王朝。关于明清时期没有丞相一职的说法,其实是错误的。明朝初期的十二年中,确实设有丞相,但到了洪武二十年,朱元璋废除了丞相一职,借口是丞相胡惟庸谋反。借此机会,朱元璋彻底取消了丞相这个职位,并将权力分散到六部中去。
朱元璋出生贫寒,小时候靠给地主放牛为生,文化程度极低,连小学都没毕业,相当于只有一年级的知识水平。即便如此,称帝后,他的圣旨也往往是用直白的大白话写成,甚至有时会直接骂街。例如,他曾严令后代不可提设立丞相一事,并规定不设丞相的制度,一旦有人违反这个命令,将会被直接废除,并且这条令还被写进了祖训。
丞相一职的废除意味着,原本由丞相负责的工作都要由朱元璋亲自处理。这使得朱元璋工作极为繁重,甚至觉得自己不愿再当皇帝了。朱元璋没想到当上皇帝竟然如此辛苦,甚至觉得去讨饭可能比当皇帝还轻松。为了分担这些繁重的事务,他开始提拔一些文学官员,这些人一般都在四品五品之间,组成了一个新的内阁,称为“殿阁大学士”。他们的主要工作是帮助朱元璋批阅奏折,类似于现在的“秘书处”。不过,虽然他们在表面上处理政务,实际上并没有实权,更多的是参与决策,而皇帝依然是最终的决策者。
在朝廷事务有了专门的内阁处理后,地方上的情况如何呢?朱元璋在这方面也有创新。在他打天下的时候,他便建立了一个警卫队,叫做锦衣卫,专门负责保护朱元璋的安全,甚至在战争中还负责监督军队行踪,掌握一定的司法权。建立大明王朝后,朱元璋将锦衣卫正式改为一个秘密警察组织,负责管理和监控整个国家的治安。
明朝的皇帝下辖六个部门,其中有一个叫做刑部,专门负责全国的刑事审判和司法工作。按理说,明朝的所有案件应该由刑部处理,并按照刑部的司法体系进行审判。然而,锦衣卫的存在使得这一体系发生了变化。锦衣卫拥有独立的司法权力,他们不仅可以不经过刑部的审判程序,直接决定抓捕某人,而且一旦被锦衣卫抓住,几乎没有逃脱的可能。锦衣卫的存在使得它成了明朝最强大的特务机构,类似于唐代武则天时期的梅花内卫,锦衣卫直接向皇帝汇报,不受任何其他权力机构的干预。
有时候,在明朝你会听到一些人突然“消失”,这种现象很常见。昨天还跟你喝酒的人,今天可能就在人间蒸发了,背后往往是锦衣卫的杰作。锦衣卫的任务不仅仅是保护皇帝的安全,它更像是一个覆盖全社会的情报网络,监控着每一个人的行为。
有一次,明太祖朱元璋与一位一品大臣宋濂发生了一件小插曲。有一天晚上,宋濂请了几位官员喝酒,宴会结束后大家各自回家睡觉。第二天早朝时,朱元璋把宋濂叫住,问他昨晚请了谁吃饭。宋濂如实回答,列举了几位宾客的名字。朱元璋从袖子里拿出一张纸,竟然是昨晚宴会的座位图,准确无误地列出了所有宾客。宋濂顿时感到一阵寒意,心想:“万一我忘了一个人呢?”这让他不寒而栗,差点以为这将是他最后的晚餐。
另一件事发生在明太祖时期,有一位文学使官叫钱宰,他因为工作繁忙,经常早上去上朝,晚上加班到很晚。由于长时间的疲劳,他在回家后写了一首诗,抱怨工作太累,梦想着能够在早上不被打扰,直到闻到午饭的香味才起床。第二天早上,朱元璋把他叫到面前,提到了这首诗,并指出他诗中的某些词句带有不满朝廷的意味,甚至有谤君之嫌。朱元璋还亲自改了诗的内容,把原来的“不满”之意改成了忠君爱国的表达。钱宰吓得头都磕破了,这件事让他终生不敢再写诗。
这些事情的背后,都有一个强大的机构在运作,那就是锦衣卫。锦衣卫在明朝几乎无所不知,无所不控,它的存在让整个朝廷的官员感到恐惧,因为任何言行不当,都可能被锦衣卫察觉并报告给皇帝。而除了锦衣卫,明朝还有两个更为可怕的机构,一个是东厂,另一个是西厂。这两个机构都由太监掌管,太监们往往因为不能享受与权臣一样的特权,而心生不满,嫉妒那些手握权力的官员。举个例子,明朝有个叫魏忠贤的大太监,他在百姓中名声极差。有一天晚上,四个年轻人喝酒时其中一个醉酒后谩骂魏忠贤,结果东厂的人员破门而入,将那人抓走,其他三人则因“听到”而被赏金,吓得赶紧逃离。
在明朝皇权最强盛的时候,锦衣卫、东厂、西厂等特务机构几乎遍布全国,这些机构的权力甚至扩展到了朝鲜半岛。这种极度集中的权力,使得明朝的中央集权和君主专制达到了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