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古代的封建社会中,嫡子和长子通常被认为是最有可能继承皇位的人。如果皇后没有儿子,那么皇长子便是继位的首选。然而,这种传统观念却导致了许多长子最终与皇位失之交臂。康熙的长子以及刘邦的长子刘肥就是这样的人物。
刘肥的身世有些复杂,实际上,他是刘邦年轻时与沛县一位寡妇曹氏所生。由于他与曹氏并未经过正式的婚姻仪式,因此刘肥并不算是真正的嫡子。相较之下,刘邦与吕雉所生的儿子刘盈才算是嫡长子。因此,在大汉帝国建立后,太子的选定理所当然地落在了刘盈的身上。
尽管刘肥失去了继位的机会,但他的一生其实过得相对安稳,最终他成为了一位闲散的王爷。不过,刘肥的身份非常敏感,这也使得他在晚年不得不通过装疯卖傻来避免被追杀。虽然刘肥一生过得窝窝囊囊,但他的儿子们却都不容小觑,个个英勇非凡,取得了显赫的成就。
刘肥的儿子齐王刘襄便是其中最杰出的一位,他曾在剿灭吕氏家族的过程中立下赫赫战功,甚至一度距离登上皇位仅有一步之遥。另一位儿子朱虚侯刘章也非常勇敢,曾在吕后的面前当众斩杀吕氏家族的人物。尽管刘肥自己并不在乎皇位,但他的儿子们却继承了刘邦的果敢和果断,展现出了超凡的胆略。
由于刘肥身份敏感,他对皇位并没有丝毫眷恋。自从刘邦将他封为齐王后,刘肥便安稳地生活在自己的封地上,并没有参与太多政治斗争。他的13个儿子中,不少都活得相对平静,其中不乏有名有姓的历史人物。
然而,刘肥的儿子刘章和刘襄与他大不相同,他们个性张扬、敢作敢为,甚至有些叛逆。他们的这种作风,某种程度上与当年刘邦的行为类似。吕后干政时期,吕氏家族的权力逐渐膨胀,打破了“非刘姓不称王”的传统,激起了刘姓王子们的强烈反感。特别是刘姓王子们的利益受损,吕后为了削弱他们的力量,将许多刘姓诸王的弟弟们分封到其他地方。这一政策无疑削弱了诸王的权势。
刘襄作为第二代齐王,在齐鲁大地上的齐国本应富得流油,但由于吕雉的干预,齐国的土地逐渐被削弱,最终,刘襄的利益遭受了严重损害。吕后的分封政策不仅损害了刘姓王子的利益,也导致吕氏家族的地位不断上升,最终形成了严重的分歧。
吕雉去世后,吕氏家族的权力随之崩塌。由于当时的小皇帝是吕后册立的,因此刘姓诸王并不承认他的合法性。不久后,这位小皇帝便死于非命,而刘盈又没有留下继承人,因此皇位只能从刘姓王子中选出。此时,齐王刘襄成了最有可能继位的人选。
为什么刘襄会成为最受推崇的继承人呢?首先,他在剿灭吕氏家族的过程中立下了最大功劳。在吕后死后,刘襄是第一个起兵反抗吕氏家族的人,并且长安城内还有朱虚侯刘章作为支持者,因此他成为了诛吕行动的核心人物。其次,刘襄治理下的齐国非常强大,与其他一些实力较弱的王国相比,他的地位更加稳固。最后,刘襄本人的能力也不容小觑,他在齐国的治理中表现出色,秉承了刘邦的血统,符合当时对继承人应有的要求。
然而,尽管刘襄具备了如此多的优势,但由于他的强势性格,许多功臣并不愿意支持他,他们担心刘襄登基后会建立一个像吕氏家族一样的权力集团。此外,刘襄过于强势,难以控制,也遭到了朝中许多功臣的反对。最终,功臣集团选择了一个没有在吕氏家族事件中发挥太多作用的刘恒,而刘襄的努力最后却成了帮助刘恒登基的垫脚石。无法接受这一打击的刘襄健康急剧恶化,最终病倒。而朱虚侯刘章在之后也遭到了刘恒的打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