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夷陵之战之后,刘备领导的蜀汉军队经历了从胜利到败退的剧烈变化,原本积累的强大军事实力瞬间化为乌有。东吴趁胜追击,对蜀汉展开了猛烈的攻势。然而,最终东吴未能彻底消灭蜀汉,战事止步于白帝城下。那么,东吴真的能够在夷陵之战后吞并蜀汉吗?从历史的角度来看,答案是否定的。主要有以下三个原因。
首先,东吴难以同时应对蜀魏两国的双重威胁。东吴未能吞并蜀汉的核心原因之一,是其整体实力的不足。在三国时期,曹魏是唯一一个可以独自抵抗其他两个国家力量的国家,而蜀汉和东吴两国,都无法单独对抗魏吴的联合进攻。蜀汉之所以屡次遭遇困境,正是因为它不得不与魏吴两国结盟,面对两面夹击,自然陷入被动。
在夷陵之战之后,东吴虽然获得了胜利,但其自身的局势并不如表面上那么乐观。虽然东吴有可能趁机消灭蜀汉,但由于自身实力的限制,它未能抓住这一机会。随着胜利的到来,东吴与曹魏的关系急剧恶化。曹丕要求孙权彻底臣服,限制了东吴的外交空间。此时,如果孙权选择屈从于曹魏,东吴可能会错失抵抗蜀汉的机会,但孙权并不愿意接受曹丕的高压要求。两国关系破裂后,东吴如果与魏国开战,很可能会被魏和蜀两国夹击,陷入更为困顿的局面。
当刘备败退至白帝城时,他不仅把这座城改名为永安,还亲自驻守在那里,准备整顿兵力。孙权感到极大的威胁,于是派遣使者请求和解。刘备由于刚刚经历了惨重的战损,且国内局势动荡,决定接受孙权的和约。从这一点来看,如果孙权具备足够的实力,他完全可以选择趁机全力消灭蜀汉,而非选择与刘备和解。这充分证明了东吴当时并未具备吞并蜀汉的真正实力。
其次,曹丕阻止了东吴吞并蜀汉的计划。夷陵之战的胜负不仅仅取决于刘备与陆逊的对决,曹丕的态度同样在其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蜀汉和东吴的实力大致相当,战争局势有可能陷入僵持状态,而曹魏作为两国背后的强大支持者,其立场决定了局势的走向。
如果曹魏决定出兵协助蜀汉,东吴就注定会灭亡;而如果曹魏支持东吴,蜀汉则面临魏吴的双重夹击。因此,战前刘备和孙权分别展开了外交攻势。曹操去世后,刘备曾派使者前去吊唁,试图拉近与曹魏的关系。但曹丕性格睚眦必报,视刘备为死敌,下令严禁刘备的使者进入,直接断绝了两国的外交联系。而孙权则由于对曹丕的尊重,主动表示臣服,获得了曹丕的高度认可与大量封赏,为日后对抗刘备铺平了道路。
夷陵之战爆发后,曹丕的臣子刘晔曾提议发动战争,攻打东吴,认为这样可以彻底摧毁东吴,进而实现统一天下。然而,曹丕拒绝了这个建议,理由是考虑到信义与两国的友谊,也有意等待蜀吴两国的内斗,借机渔利。实际上,这一策略后来证明是错误的,因为局势的发展使得曹魏陷入了蜀吴的夹击之中,最好的战略应当是趁东吴疲惫时联合进攻。曹丕未能及时采取行动,导致东吴获得了喘息的机会。
最后,东吴错失了吞并蜀汉的关键时机。尽管东吴在夷陵之战后获得了大胜,但它并未能够把握吞并蜀汉的唯一机会。战后,东吴把大量精锐部队派往前线与刘备作战,然而战后东吴主力损失过万,剩余兵力不足四万人。尽管东吴的胜利让蜀汉面临巨大危机,但以东吴当时的兵力,想要彻底占领蜀汉,几乎不可能。
回顾刘备当年征服益州的过程,他带领五万大军耗时一年才最终成功,而东吴若是依靠仅有的三万兵力攻占蜀地,即便能有所斩获,也必定会陷入长时间的战争泥潭。加之曹魏的强大军队始终在北方虎视眈眈,东吴根本无法将所有力量集中在征服蜀汉上,必须分散兵力应对魏国的威胁。
尽管如此,东吴依然锁定了刘备这个目标,试图在此时瓦解蜀汉。然而,尽管吴军全力追击,甚至通过山道封堵刘备的退路,依然未能成功捕捉到刘备。最终,刘备成功逃回白帝城,而吴军也因为江南的紧急局势而被迫撤回。如果东吴能抓住机会捉拿刘备,蜀汉的政权或许会陷入动荡,东吴也许能够以少量兵力迅速占领蜀汉。但是,历史的巧合使得刘备逃脱了追捕,东吴错过了吞并蜀汉的最佳时机。
综上所述,东吴在夷陵之战后确实有能力和机会吞并蜀汉,但由于整体实力的不足、曹丕的战略失误,以及未能把握住关键的时机,最终错失了这一绝佳的统一天下的机会。东吴只能遗憾地感叹,错失了吞并蜀汉、统一天下的良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