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本淮右布衣,天下于我何加焉!”这是明太祖朱元璋回顾自己从一个普通百姓,通过数十年的奋斗,最终成为一代帝王时的感慨。这句话中透露出一种“舍我其谁”的帝王气度。
我们无疑相信朱元璋的雄才大略和非凡的能力,但他为人所诟病的,却是他那种“兔死狗烹、鸟尽弓藏”的残酷手段。在明初的四大案件中,朱元璋几乎将所有开国功臣屠戮殆尽,展现了极为冷酷的决断力。
朱元璋的性格极为复杂,难以捉摸。他执政时,大明朝的官员们无不心生畏惧。稍有不慎,就可能遭到极刑,真的如同“伴君如伴虎”。在当时的朝廷中,人人都小心翼翼,生怕触怒了皇帝。
有一句话说得好:“有仇不报非君子!”相信每个人在与别人结下仇恨时,都会产生报复的想法,这也是人之常情。朱元璋的出身十分贫苦,元朝末期的政治腐败让百姓苦不堪言。朱元璋的父母和兄长相继因饥饿死去,他为了生存,被迫在皇觉寺出家为僧。虽然寺庙的生活非常艰难,但至少能吃上一顿饭,然而,好景不长,随着朝廷的腐败加重,以及天灾的接连发生,皇觉寺为了节省粮食,不得不开始裁减僧人。
当时年纪还小的朱元璋没有背景,也未能得到寺庙的庇护,很不幸地被寺庙住持赶了出去。此后,朱元璋沦为乞丐,尝遍了人间疾苦和冷暖。但正如古人所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这些困境似乎都在为他日后的崛起做着铺垫。流浪乞讨的生活让朱元璋深刻体会到了人生的艰辛,同时也使他见识广博,智慧增长。
就在朱元璋刚刚回到皇觉寺时,汤和送来了一封信,邀请他加入红巾军反抗元朝。正当他犹豫不决时,寺庙的师兄弟却将他告发,迫使他逃离寺庙,最终加入了郭子兴的红巾军。人们常说“金子在哪里都会发光”,朱元璋正是这样的人。他从一个普通的士兵,逐步成长为一方豪强,并以南京为根据地,先后消灭了陈友谅、张士诚等割据政权,最终赶走了北元,建立了大明王朝。
在古代,很多建立大功业的人都习惯于“衣锦还乡”。朱元璋成为皇帝后,自然也不例外。有一次,他回乡探亲时,突然想起自己与皇觉寺之间有一桩恩怨未了,便带着人去寺庙进香拜佛,顺便去拜访那些曾经将他赶出寺庙并告发他的旧友。
当住持得知朱元璋驾到时,赶忙带领全寺的和尚出来迎接。与往日颐指气使的态度不同,这时住持和其他和尚都低着头,陪在朱元璋身边。朱元璋走进大殿,准备向佛像参拜,突然转过头问住持:“你说朕还需要下跪吗?”
这一句话让住持吓得冷汗直冒。住持一直担心朱元璋会借此机会报复自己,若回答不当,恐怕整个寺庙都将遭殃。住持思考片刻后,机智地答道:“现在佛不拜过去佛!”
大家都知道,明朝的国号“明”,意味着明王的降临,预示着佛的化身。明王出世,拯救天下,这不正是指的朱元璋吗?朱元璋听后,心情颇为愉快。他不仅原谅了曾经的恩怨,还决定重新敕建皇觉寺,并将其更名为“龙兴寺”,这座寺庙也因此成为了明朝的皇家寺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