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变法,大家都不陌生。这项变法让长期被东方六国欺负的秦国迅速崛起,成为强大的秦朝,并最终完成了统一天下的历史使命。
很多人熟悉商鞅变法的具体内容,但却不一定清楚它的核心是什么。其实,商鞅变法的核心其实很简单,用八个字就能概括:强军愚民,巩固皇权。
商鞅变法是通过一系列政治、经济和军事上的改革措施,大大增强了秦国的中央集权和法治精神。
具体来说,变法的内容包括:
经济方面:废除井田制,开设田地,允许土地买卖,实施重农抑商、奖励耕织政策,并统一度量衡。
这些经济改革有两个重要作用:
首先,它通过法律形式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其次,推动了秦国经济的繁荣,稳定了财政,增强了国家的整体实力。
政治方面:推行县制,由国君直接任命官员治理;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改革户籍制度,实行连坐法,并加强法律执行。
这些政治改革主要有两个作用:
首先,强化了国家对基层的治理,使中央集权逐步建立;其次,提高了民众的法律意识,确保改革措施能够顺利实施。
军事方面: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
军事改革的作用是:
首先,废除世卿世禄制,削弱了旧贵族的特权;其次,极大增强了秦军的战斗力,使秦国能够在对外战争中占据主动。
思想文化方面:焚书坑儒,加强对老百姓思想的控制。
习俗方面:禁止行贿,禁止父子兄弟同居。这主要是为了便于国家征税,强化集权管理。
从这些改革内容来看,商鞅变法本质上是一种典型的军国主义政策,目的是让所有百姓都成为专注于战争的工具,从而迅速榨取民众的资源,加强国家的军事力量。
在《商君书·算地》一章中,商鞅明确指出了五类对社会和国家没有益处的人:
“事《诗》《书》谈说之士,则民游而轻其君;事处士,则民远而非其上;事勇士,则民竞而轻其禁;技艺之士用,则民剽而易徙;商贾之士佚且利,则民缘而议其上。”
其中,“事《诗》《书》谈说之士,则民游而轻其君”指的是那些只会谈论《诗》《书》的空谈之人,他们不做实际的工作,不会为国家社会的发展贡献力量。反而因为他们的口才,民众会受到他们的影响,轻视君主,增加国家治理的成本。
“事处士,则民远非其上”是指重用隐士,这些人虽然有些智慧,但他们通常不从事生产,远离社会事务。依赖这种人,会让民众不再关注君主,甚至诽谤政府。
“事勇士,则民竞而轻其禁”说的是过于依赖勇士的做法。勇士往往过于倚重武力来解决问题,不遵守国家法令,这样会让国家的管理陷入混乱。
“技艺之士用,则民剽而易徙”指的是如果过于依赖手艺人,民众就会因为有一技之长而不再留在一个地方,容易流动。这样一来,国家就难以有效征兵或确保土地耕作。
“商贾之士佚且利,则民缘而议其上”是说那些富有的商人,他们生活安逸,民众会依附于他们,而不是忠诚于君主。
商鞅认为,以上这些人都对国家无益。如果国家过度依赖这些人,社会就会动荡不安,土地荒废,军队的战斗力也会下降。即便是像尧、舜这样的圣明君主,也难以治理好国家。
那么,商鞅眼中对国家有用的人是谁呢?很简单,就是那些从事耕种和战争的人,也就是农民和士兵。农民专心务农,士兵专心打仗。农民耕作有了自己的土地,土地越多,收成就越好,这样他们更有动力守护土地,保卫国家。而士兵也因为土地的保护而更加拼命地战斗,形成一个正向循环。
因此,商鞅认为,一个国家的治理必须依靠耕种和打仗的人。只有通过这种方式,国家的军力和财政才能得到增强,逐步实现国家的强大。
从商鞅的改革措施来看,所有政策都在围绕着鼓励百姓从事耕种,限制无用的读书人、商人和隐士,打破传统的贵族特权,强化中央集权。例如,废除井田制度,允许土地自由买卖,这一政策极大地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推行县制,国君直接派官治理,这有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理,确保国家政令统一。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使得有才之人能够进入官场为国家服务,改革后的官员选拔更为公正、透明。
奖励军功,对有功之人授予爵位和土地,这激励士兵奋勇杀敌,增强了秦军的战斗力。焚书政策则加强了对思想的控制,防止不务正业的读书人影响百姓的思想。
禁止父子兄弟同居,削弱了宗族势力,使得中央集权更加稳固。
商鞅变法的核心就是通过这些措施,鼓励百姓投身于耕种和战争,同时削弱一切有可能破坏国家管理的力量。
最终,商鞅变法的本质就是让百姓成为国家的工具,忽略他们的个人权益,专注于国家的利益。从这个角度来看,商鞅的变法深刻地揭示了古代帝国的军国主义精神。
总结来说,商鞅变法的核心就是“强军愚民,稳固皇权”,这是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也是它得以延续至今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