员冠绝全球,也有面积广大的野生动物园。肯尼亚与我国也有渊源,时间可追溯到明朝。
【肯尼亚】
肯尼亚位于非洲东海岸,赤道横贯中部,东非大裂谷纵贯南北,东南濒临印度洋,面积约58.26万平方千米,放在我国省级行政区中可排第五位。
肯尼亚多高原,中西部是东非高原,最高峰基里尼亚加峰,海拔5199米,是非洲第二高峰。基里尼亚加峰纬度是南纬0°9′03″,几乎就在在赤道上,日照强度大,在冰与火交锋中,冰还是占据优势,山峰上常年积雪。肯尼亚东部沿岸是面积广阔的平原,土地肥沃。
肯尼亚属热带季风区,高原气候温和,沿海地区湿热。
肯尼亚人口 5244万(2024年),有44个民族,主要有基库尤族(17%)、卢希亚族(14%)、卡伦金族(11%)、卢奥族(10%)和康巴族(10%)等。此外,还有少数印巴人、阿拉伯人、欧洲人,国语为斯瓦希里语,官方语言为英语和斯瓦希里语。
【郑和下西洋,到达东非】
在葡萄牙人达-伽马登陆肯尼亚前,明朝舰队早就来过了。
1402年,燕王朱棣攻入京师应天府(今江苏南京),建文帝朱允炆及太子朱文奎则不知所终,至今下落仍是历史之谜。
建文帝带着玉玺逃出皇宫,这是大概率事件,这是明成祖永远的心病。
在这种背景之下,明成祖派郑和下西洋,目的之一就是寻找建文帝。《郑和传》中说的很清晰:“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觅踪迹。”
1405年(永乐三年)六月,34岁的郑和、王景弘等,率舰队第一次下西洋,从江苏太仓刘家港出海,依次经过占城(今越南中南部)、爪哇、旧港(今印度尼西亚巨港)、苏门答腊、南浡里(在今苏门答腊岛北部)、锡兰山(今斯里兰卡)、古里等地。
1407年(永乐五年)七月,36岁的郑和率舰队返程,九月返回南京。
1413年(永乐十一年), 42岁的郑和、马欢等,率舰队第四次下西洋。依次经过占城(今越南中南部)、苏门答剌、柯枝,古里、勿鲁谟斯、木骨都束、麻林地(马林迪)等地。前三次主要是到东南亚,最远到印度半岛,第四次突破较大,不仅抵达阿拉伯半岛,还去了东非沿海。
1415年(永乐十三年)七月,44岁的郑和率舰队返程,十月,麻林地派使者跟随舰队进献瑞兽麒麟(长颈鹿)。
麻林地即今肯尼亚马林迪,位于加拉纳河口,距蒙巴萨120千米。
【肯尼亚 拉穆人】
肯尼亚有个拉穆群岛,这里生活着一群人,肤色虽然也有些黑,但和肯尼亚其它地区的非洲黑人明显不同。
当地人流传,600多年前,有一个来自东方的大将军,率领数万人,驾驶战舰从海上来到这里。拉穆人当然不是空穴来风,他们口中的东方大将军,就是郑和,那个七下西洋的传奇太监郑和。
拉穆群岛有拉穆岛、帕泰岛、曼达岛等,在郑和舰队沿东非海岸线南下的必经之道上。如今在肯尼亚东海岸的马林迪、拉穆群岛等地,发现了许多来自东方的瓷器、瓷片,时代和郑和下西洋吻合。
拉穆岛东北方不远有个帕泰岛,是拉穆群岛中最大的一个岛屿。传说600多年前,一艘明朝商船在这里触礁沉没,20多名水手,爬上了帕泰岛,幸存下来。
明朝水手最初聚居在上家村,东方人心地善良,又乐于助人,和当地人结婚生子,其后代称作“瓦上家”人,意为上家来的人,这些人仍保留中国姓氏。如今对岛上“瓦上家”人进行DNA测试,证明的确有华夏血统。
2017年,肯尼亚曼达岛举行的一个论坛上,多国联合考古队发布了一条消息,在曼达岛发现了三具人骨遗骸,经检测,其中一人可能生活在郑和下西洋的时代,且具有东方人的特点。
拉穆人觉得自己是郑和舰队船员之后,并非没有一些根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