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历史延续到汉宣帝时期时,刘询已经成为了西汉的第七位皇帝。依托先祖打下的坚实基础,刘询的统治相对稳固,国家安定,民众安居乐业,外部环境也十分和谐。在这样的形势下,汉宣帝为了表达对先帝的尊敬和延续汉朝正统的决心,决定为先帝修建庙堂,并进行祭祀。通过这一举措,汉宣帝不仅是向先人表达崇敬,还通过祭祀来向全国展示汉朝已经进入了一个繁荣昌盛的时期,政权稳固,经济繁荣,百姓生活安定,国家正处于盛世之中。
然而,正当汉朝国运昌盛之际,匈奴再次对汉朝的边境进行了骚扰。不过,这一次,匈奴在汉朝军队的强力反击下遭遇了惨败。一个年老的汉朝将军,竟然将长期困扰汉朝的匈奴军队打得溃不成军。过去曾多次与匈奴作战的名将卫青和霍去病,未能彻底解决这一问题,而这位年老的将军最终改变了局势。那么,汉宣帝是如何依靠这位老将的智慧和勇气,改变了局势,逆转乾坤的呢? 西汉时期,邻近的乌孙小国深知汉朝的强大,意识到自己无法与汉朝抗衡,于是派遣使者表示愿意归附汉朝,并提出希望通过联姻来保持两国之间的长期和平。汉武帝听从了这一提议,将自己的女儿刘细君嫁给乌孙国王。刘细君去世后,汉武帝再次派遣刘解忧前往,与乌孙国王成婚。刘解忧在乌孙受到国王的宠爱,并为乌孙国王生下了三子两女。随着刘解忧的到来,汉朝与乌孙的关系愈加密切,乌孙借助汉朝的强大威慑力,逐渐在西域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而匈奴则逐渐失去了往日的气焰。 然而,匈奴不甘心屈居下风,决定联合车师国发动攻击,试图攻占乌孙。此前,匈奴曾请求娶汉朝女子为妻,但遭到拒绝,这让匈奴心生怨恨,决定趁机掳走正在与乌孙联姻的汉朝公主刘解忧。匈奴认为,虽然汉朝可能得知此事,但因地理距离遥远,汉朝未必能及时派兵援助,而且当时汉朝政权较为弱势,难以迅速集结强兵。因此,匈奴认为自己有足够的机会。乌孙国察觉到匈奴的图谋后,坚守了两年多,终于等到汉宣帝登基后,向汉朝发出了求援信。在信中,乌孙不仅表示了极大的诚意,还主动提出愿意为汉朝清除匈奴的余孽,希望汉朝能够帮助保卫刘解忧公主。 汉宣帝收到乌孙的求援信后,立即召集了包括张安世、韩增、赵充国等重要将领商议此事。由于乌孙位于遥远的西域,地理位置远离汉朝的政治中心,汉朝对当地情况了解有限,因此出兵支援并非易事。三朝元老霍光建议慎重对待,不要轻易出兵。然而,赵充国坚持认为,既然乌孙是汉朝的忠诚盟友,汉朝理应毫不犹豫地伸出援手。两位老将之间的意见发生了激烈的分歧。霍光感到困惑,因为当年在乌桓与匈奴作战时,赵充国坚决反对出兵,但此时却为乌孙出手。赵充国解释说,乌孙与汉朝并无利益冲突,且情谊深厚,而乌桓则是汉朝的死敌。听完赵充国的解释后,霍光最终没有再坚持己见,支持了出兵的决定,毕竟这是他已故兄长霍去病未完成的遗愿。 同年秋季,汉宣帝决定发起一次西域远征,立即下令集结大军,赵充国被任命为主将。此次远征,汉朝选拔了来自各地的精锐部队,显然是准备与匈奴展开决定性的较量。到达次年元宵节时,远征队伍已经整装待发,总兵力超过十六万,分为五路从不同方向包围匈奴,意图一举消灭敌军。加上乌孙的援军,总兵力达到二十万。远征军士气高昂,所有人都期待着一场彻底的胜利,但最后的结果却出乎所有人的预料。 尽管汉朝的军队人数众多、兵力强大,但经过漫长的征战,匈奴的军队并没有如预期那样被彻底击败。经过多年战斗,匈奴的实力已经大不如前,开始采取游击战术,分散兵力,四处躲避汉朝的围剿。这次汉朝出兵,原本是计划进行一次全面围剿,但匈奴却巧妙地利用了消耗战术,使得汉军的包围战变得困难重重。在这场战斗中,常惠将军坚持追击匈奴残兵,计划与乌孙军队共同夹击匈奴,彻底消灭敌军。然而,赵充国却选择带领自己的部队撤回,并在东草原上拦截了三百多名匈奴残兵,其中包括匈奴的蒲阴王。蒲阴王试图通过诈降来拖延时间,希望赵充国继续追击北方敌军,但赵充国没有上当,成功带领部队撤回。这一举动让汉宣帝感到困惑,因为他难以理解赵充国为何在一年时间内只捕获了三百名匈奴人,而且匈奴并未彻底击败。事实上,赵充国此举正是在为最终的胜利做准备,几个月后,局势将发生戏剧性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