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海战役开始于1948年11月6日。当时,杜聿明正在葫芦岛处理国民党军从海上撤退的事务。他于11月9日飞往南京,并在11月10日参加了蒋介石的官邸会议。参加完会议后,他直接飞往徐州,准备担任前线指挥。这段时间,他在南京的停留仅仅一天多,而在这短短的一天中,他为什么频繁会见了顾祝同、何应钦、张治中三位重要人物呢?难道他有什么特别的目的或心思? **拜见顾祝同,了解蒋介石的意图,掌握战场情况。** 顾祝同当时是国民党参谋总长,蒋介石的主要军事顾问,深受蒋介石信任。作为参谋总长,他不仅负责落实蒋介石的决策,还拥有直接了解蒋介石意图的机会。因此,杜聿明在赴徐州之前,第一时间拜见顾祝同也就不足为奇了。首先,杜聿明刚从东北前线归来,拜访顾祝同汇报前线的情况是合情合理的事。其次,国民党军中的派系和资历问题让杜聿明明白,拜见顾祝同既是礼节上的必要,也有助于自己在前线指挥时得到更多的支持与便利。最重要的是,杜聿明通过与顾祝同的会谈,能够获得有关蒋介石意图的第一手信息,进一步了解徐蚌战场的整体形势。
**拜见何应钦,索要一辆车以防万一。** 杜聿明于11月10日上午拜见了何应钦。何应钦当时是国防部长,且与杜聿明有深厚的关系。作为国民党内部重要的两大派系之一,何应钦系在国民党中有着极高的影响力,而杜聿明则是这一派系的核心人物之一。因此,拜见何应钦也是杜聿明的一项必行之礼。 杜聿明向何应钦汇报了东北战局的惨败,并指出这完全是蒋介石过于固执导致的结果。在会谈中,杜聿明还询问何应钦是否同意自己前往徐州指挥,何应钦坚定地支持他赴任,并表示会全力支持杜聿明的一切作战提议。然而,杜聿明没有停止,而是趁机向何应钦提出希望得到一辆吉普车,以备战场指挥之用。何应钦毫不犹豫地答应了,甚至将自己专用的包车给了杜聿明。 乍一看,杜聿明索要一辆车似乎是一件平常不过的事情。但实际上,杜聿明此举并非单纯为了方便指挥,而是有更深的考虑。后来他回忆道,他之所以要求一辆车,主要是为了在战场局势失控时能有一辆车帮助他迅速撤退,避免因车辆抛锚而被敌军俘获。至于何应钦并未察觉这一点,只是将车交给了杜聿明。 **拜见张治中,探听和谈动向,为自己留一条后路。** 在时间紧张的情况下,杜聿明仍然决定拜访张治中。此举源于杜聿明从弟弟那里得知,张治中和邵力子主张与共产党进行和谈。杜聿明希望借此机会了解张治中对和谈的态度,以便掌握蒋介石是否有意改变战争策略。 张治中毫不隐瞒,直接向杜聿明透露,自己和邵力子确实曾就和谈问题向蒋介石提出建议,并根据全国形势、民意、政治经济等多方面的考虑,认为现在是与共产党进行和谈的关键时刻。然而,蒋介石在听取了他们的报告后,却毫不接受,甚至直言你们提的和谈,就是让我下野。这一反应让张治中和邵力子明白,蒋介石并没有意愿与共产党谈判,他的决心依旧是继续与共产党作战。 得知蒋介石坚定不移的态度后,杜聿明的内心变得更加沉重和焦虑。 此时,淮海战役已打了四天,黄百韬兵团已经被困。即将前往徐州的杜聿明通过与三位大佬的会谈,逐渐意识到自己已经没有退路,前方的战场如同一场必输的赌博,他无法再回头。多年后,杜聿明回忆起当时的心情,曾写道:我的恐惧心理一直上涌,觉得徐州战场好像一个刑场,我一到徐州,不是被打死,就是被俘……这段回忆深刻反映了他当时的心境。 最终,杜聿明在经过长达六十多天的淮海战役后,果然被俘。他所索要的那辆车虽然并未抛锚,却也未能帮助他从战场上逃脱。 **主要参考文献:《淮海战役:原国民党高级将领的战场记忆》《文史资料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