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中国人给日本当间谍,抓不完了!这几年日本间谍怎么越来越多了
迪丽瓦拉
2025-11-16 11:32:47
0

这年头,提起“间谍”这两个字,你脑海里浮现的或许还是电影里那些飞檐走壁、西装革履的冷酷特工。但现实,可能远比电影来得平淡,也因此更加叫人后背发凉,一个温和儒雅的学者,转过身可能就是出卖情报的罪人。

比如袁克勤,这个名字背后堆砌着一连串耀眼的光环,他是一桥大学的法学博士,也曾是北海道教育大学的教授。这样一个在中国和日本学术界都颇有分量的人物,谁能把他和“间谍”联系在一起?可事实就是如此,他被我国安机关依法审查,罪名正是间谍罪。

那么,这样一个高知分子,到底是如何一步步沦陷的?

披着羊皮的狼

日本的情报网络,似乎特别偏爱这种披着“合法外衣”的角色,他们不再是单一的特工,而是构建了一个庞大的伪装矩阵。学者只是其中之一,像袁克勤这样利用学术交流接触机密的人,隐蔽性极强。

还有各种所谓的“文化交流使者”,比如那位“中日青年交流协会”的理事长铃木英司,打着友好的旗号,干的却是危害国家安全的勾当,早在2016年就被抓,后来判了六年。

商人也是个不错的身份,一位来自日本四国地区某公司的企业代表,60岁的年纪,本该是谈生意、促合作,却因间谍嫌疑被捕,最终换来了五年半的牢狱之灾。

更值得警惕的是那些有着“跨文化”背景的人,一位曾在东京日语学校担任干部的日本女性,57岁,背景却很特殊:她原先是中国人,后来才归化入籍日本,这种身份简直就是一把“万能钥匙”。

她既了解中国的社会规则和人情世故,又能用日本国籍作为护身符,这样的人,自然成了日本情报机构眼中理想的“双面人”。她因间谍罪被判处六年监禁,一点也不冤,金钱利益,往往就是撬动这些高知或特殊身份人群背叛的唯一杠杆。

用脚丈量的地图

这些“灰色角色”一旦被激活,他们使用的工具和手段也变得极其“民用化”,几乎是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窃取情报,让人防不胜防。很多人以为如今卫星满天飞,还需要人工去搞情报吗?太需要了。

卫星看得再清,也需要地面坐标来校准,于是,一些看似无害的“地理爱好者”就出现了。早在2007年,就有人伪装成“生态考察”和“考古”专家,分别在新疆和江西多地活动,拿着手持GPS这种民用设备,偷偷摸摸地进行非法测绘

到了2010年,在新疆塔城地区,这种行为更加猖獗,一次行动就采集了将近600个坐标点位,其中竟然有85个点位直接涉及我方的军事管理区。这种行为哪里是“爱好”?这分明是在为远程精确打击武器校准弹道,是把民用爱好直接转化成了军事威胁。

除了用脚丈量,用相机“记录”也是一个重要手段。2016年,当中国首艘航母还在进行各种测试时,一组高清到离谱的照片,竟然最先出现在了日本的媒体上。

照片的清晰度极高,甚至连航母舰岛上的武器细节都看得一清二楚,这绝对不是普通游客或者军事爱好者用长焦镜头就能拍出来的效果。这背后,是专业设备和明确情报需求的结合,其性质早已超越了新闻报道,进入了战略侦察的范畴。

这些看似“业余”和“公开”的行为,其实招招致命。它们是日本天基侦察体系不可或缺的一环,那些间谍卫星是眼睛,而这些地面人员,就是负责校准和对焦的手。

看不见的指挥棒

那么,到底是谁在幕后组织这一切?有趣的是,日本的情报体系并不完全依赖一个庞大臃肿的官方特工机构,而是走了一条高度社会化的“外包”之路。这个模式的核心,就是它的内阁情报调查室(CIRO)。

这个机构的运作模式,可以通俗地理解为“委托调查”。它把具体的情报任务分解,然后像发项目一样“外包”给各种社会实体——企业、大学、媒体、科研机构,甚至是NGO。

于是,这些民间机构就成了事实上的情报搜集前端,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我们抓到的有些间谍,行为举止看起来“不够专业”,容易暴露。因为他们本就不是科班出身的特工,只是被利益驱动的“临时工”。

但这种模式的优势也显而易见:它极大地拓宽了情报来源,几乎构建了一个“全民皆间谍”的隐形网络,让人防不胜防。

这种“外包”和精细化的地面情报作业,并非一时兴起,而是根植于其百年的情报传统。往回追溯,早在1882年,像“玄洋社”这样的组织就曾派遣上百人深入中国腹地。后来在上海设立的“同文书院”,校长根津一本人就是日本陆军参谋本部的核心成员。

抗日战争时期,日军绘制的中国地图,其详尽程度甚至让今天的人都感到震惊。地图上不仅有山川河流,甚至连某座桥梁的具体承重、某条河流的水文变化、某条小路的通行状况都标注得一清二楚。这种对地面人工情报的极致追求,可以说是一脉相承的。

到了现代,日本早在2003年就发射了第一颗间谍卫星,如今已经建成了覆盖全球的侦察卫星网络,但这并没有削弱他们对人工情报的依赖。恰恰相反,天上的网和地上的人,结合得更加紧密了,今天的“灰度渗透”,不过是其百年传统的现代化变体。

结语

所以,当我们在讨论“日本间谍怎么越来越多了”的时候,问题的核心或许并非是敌人一夜之间变多了,而是我们的盾牌变得更坚固了。

自从2014年《反间谍法》施行以来,我国的国家安全意识、防范能力和反制手段都有了质的飞跃。我们能看到更多的案件浮出水面,正是因为我们识别和处置这些“灰色威胁”的能力在不断提升。

“灰度渗透”真正的威胁,不在于某一个被抓住的袁克勤或者铃木英司,而在于其背后的那套系统性逻辑:利用日常身份作掩护,利用民用工具作武器,利用外包网络作触手,试图将整个社会都变成潜在的情报采集器。

看得见的敌人并不可怕,真正的挑战,是那些隐藏在“温和”、“专业”、“友好”面具之下的潜在威胁。渗透,往往于无声处,而防范,则需要我们每个人都擦亮眼睛。毕竟,国家安全,责任在肩。

央视网2019-05-23《日本间谍在华集中被诉:招募中国情报人 多个贼窝曝光》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假... 王莽,字巨君,魏郡元城人,是西汉孝元皇后王政君的侄子,汉朝刘家后代。作为一位政治家和改革家,王莽最终...
原创 他... 除了这些历史事件之外,我们还不能忘记那些为今天的繁荣付出巨大贡献的前辈们。无论是在经济落后的和平年代...
原创 他... 1955年,中国解放军举行了历史性的首次授衔仪式。这一年,55位开国上将正式诞生,其中有三位将军姓杨...
原创 赴... 淮海战役开始于1948年11月6日。当时,杜聿明正在葫芦岛处理国民党军从海上撤退的事务。他于11月9...
原创 古... 在人类历史的漫长进程中,战争一直是一个无法回避的话题。在很多古装剧中,我们常常看到战场上凌乱不堪的景...
原创 三... 39年前,9位专家曾坚决反对修建三峡大坝,警告称如果大坝建成,可能会带来无法挽回的灾难,甚至到时再无...
原创 小... 女英雄穆桂英是历史文学中的虚构人物,最早出现在明代熊大木的小说《杨家将演义》里。随着不同朝代戏剧和小...
原创 徐... 徐达和常遇春是朱元璋手下的两员猛将,他们在整个明朝的建立过程中都做出了巨大贡献。虽然说他们精通兵法,...
《三国志·战棋版》PK9汉中之... 哈喽大家好啊,PK9汉中之战的诸侯合战马上开始啦,如果大世界已经大局已定的话,就可以考虑出多队在诸侯...
原创 明... 明朝的建立与其他朝代有所不同,特别是它的开国皇帝朱元璋的背景。朱元璋并非出身贵族,而是来自贫寒的农民...
原创 秦... 提到唐朝的著名将领,大家可能会想到许多名字,尤其是在小说和演义中广泛传播的人物,比如程咬金、秦琼、尉...
原创 初... **前言** 盛宣怀是中国历史上非常引人注目的政治人物之一,智慧与谋略并存。他的一生充满了非凡的经历...
原创 中... 这年头,提起“间谍”这两个字,你脑海里浮现的或许还是电影里那些飞檐走壁、西装革履的冷酷特工。但现实,...
原创 勾... 易中天是一位知名的学者、作家和教育家,毕业于武汉大学中文系,主修中国古代文学。毕业后,他长期在厦门大...
原创 刘... 因为受到《三国演义》等历史演绎作品的影响,后人往往对三国时期的刘备给予了极高的评价。刘备一生追求仁德...
原创 日... 在过去的78年里,日本在很多方面几乎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特别是在面对历史,尤其是战争历史的反思和态...
珍贵文物集中亮相 展现沈阳故宫... 由沈阳故宫博物院主办的“风华共筑——沈阳故宫四百年”专题展览于11月15日在沈阳故宫文化博物馆正式开...
原创 赵... 在三国时期,赵云是众所周知的英雄之一,凭借着骁勇的武艺,他被誉为三国武将中的佼佼者。很多历史学者都高...
原创 这... 1978年初夏,安徽黄山脚下的谭家桥,迎来了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 他不是来登山的游客,而是开国大将粟...
原创 五... 五代十国:范延光阳奉阴违,桑维翰从容不迫 自李改国号为唐,史家恐与唐朝相混,特标明为南唐。先是江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