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王朝的突然崩溃是因为犬戎部落发起的一场突然袭击,按照传统史家的说法,引发这场浩劫的关键人物是昏君周幽王,他宠信红颜祸水褒姒、用烽火戏诸侯的脑残操作来博取美人一笑,使得天下诸侯不再相信王室的权威,在异族入侵时袖手旁观,这才让周人社稷倾覆、首都镐京化为劫灰。诗经里还留下了周人贵族后裔凭吊镐京残迹的诗句,这就是著名的《黍离》:“黍离黍离,彼黍我离”的哀思千载之下仍让后人感怀不已。不过西周灭亡的真相自然不是由于这个明显出于编造的故事,周幽王虽然不是什么圣主明君,但也没有荒唐到这种地步,至于褒姒这样的美女干政几乎是亡国之君的标配,也经不起多少推敲。
实际上西周的灭亡一是出于内部矛盾的激化、二是因为边境异族和国中心怀异志的诸侯的勾结,加上周幽王在处理这些问题上的确有失谨慎造成的。西周在中兴之主宣王执政的晚期就已经不可挽回的走向衰落,到了幽王登基之后,王室直属的六师精锐已经名存实亡,中枢用于威压四方的军事力量连自保都成问题,此时的周天子不得不向晋国等姬姓近支诸侯让渡更多权力,同时也放松了同在关中附近、以前直属于王室的附属小国的管控,让它们拥有更独立的地位,后来成为天下之主的秦国就是这些小国中的强者。同时,周王室还不得不和一些边境外非诸夏血统的部族联姻,加强彼此联系和沟通,确保边境安全。 这些措施让西周王朝勉强维持了下去,不过周幽王在废太子一事上的确有些欠妥,太子的母后是申国国君之女,而申国又是边境上阻隔强敌犬戎的核心,一怒之下的申侯为了报复幽王的废后改立太子之举,索性联络犬戎和其他不满天子的诸侯,攻陷了镐京,杀掉了幽王。其实这一悲剧事件并未让西周王朝彻底灭亡,因为废太子姬宜臼在外祖父申侯和晋国文公等诸侯拥戴下即位,这就是后来的周平王;而另一批以虢国国君为首的诸侯则拥立了幽王的弟弟姬余、或叫姬余臣的王族为新王,这就是后来的周携王。西周和东周交替之际有一个长期的两个天子并立的时期。 而且周携王相对来说得到了更多诸夏诸侯贵族的支持,因为事实很明显:周平王虽然曾经做过太子、但其位已经被废止多年,国人多不认同,而申侯胆敢勾结异族、公然弑君,这一行为不管有什么理由也是对周人崇奉的礼制的公然挑衅;而且携王为政宽厚仁爱、赏罚得当,被很多周人视为光大周王室的希望,这让他受到更广泛的支持。不过正因为携王姬余这么广得人心,对于另外一些有野心有实力的诸侯来说,他就成了他们获得更多权力和更大地盘的阻碍。如果周王室在携王带领下重新复兴,那么王室的权威必然得到提升,诸侯们不得不俯首帖耳的定期朝贡,忍受朝廷对自己的敲打。所以有一个强大的诸侯作为这些野心家的代表毅然出头了,这就是晋国国君晋文公。晋国是姬姓近支宗室,又拥有相当强大的国力,此时晋国疆域和周携王直辖的疆域接壤,于是晋文公借口朝觐携王,领兵进入携王都城,弑杀了这位毫无防备的天子,周王室最后的复兴希望就此破灭。从此之后,洛邑的周平王成为了唯一的天子,不过他的政令在都城百里之外就毫无效果,因为经过这场大变之后,周王室和天子本人都已权威扫地,成为了诸侯霸主们任意操控的傀儡,礼崩乐坏的春秋大征之世到来了。而晋国因为其国君的断然之举,在整个春秋时期一直是一流强国,而且对天子有着强大的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