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多谍战剧中,我们常常看到军统和中统这两个特务组织的名字。对于大多数观众来说,无论是军统还是中统,它们都代表了蒋介石手下的特务力量,经常与共产党对立。事实上,尽管它们的功能都与情报收集和打击对手相关,但在国民党这个充满派系的政党内部,军统和中统有着不同的职能和发展背景。
陈立夫曾经这样形容:中统和军统的工作,可以说是党的耳目。人的耳朵和眼睛都是成对的,因此,党的耳目也可以有两个。也就是说,中统和军统虽然有不同的职责,但它们是互为补充的,一个主要公开运作,另一个则更多在暗地里行动,共同构成了国民党特务体系的两大支柱。 从本质上看,中统和军统的成立,都是为了帮助蒋介石巩固政权。中统的前身叫CC系,而军统则起源于蓝衣社。CC系成立于1929年,当时蒋介石指派陈立夫和陈果夫将浙江革命同志会扩展并改组为中央俱乐部,并由陈家兄弟主导,这也是CC系名字的由来。蒋介石通过改组中央俱乐部,希望其能为国民党提供情报、铲除异己。 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专业的特务人员加入其中,形成了党务调查科,后来的党务调查处隶属于国民党中央组织部。这个部门不仅肩负着类似明朝东厂的任务,还专门负责打击共产党。在1928到1930年间,党务调查处逮捕了19名中共高级干部,80名中级干部,至于其他下级党员,则不计其数。 到了1938年,随着组织的不断发展,中央俱乐部正式改组为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调查统计局,即中统,由陈立夫和朱家骅先后担任局长,徐恩曾与叶秀峰为副局长。进入20世纪30年代,中统的势力迅速扩展,开始在全国各地建立情报网,成员一度达到20万人。1947年,中统更名为中央党员通讯局,到1949年又改称为内政部调查局,人们常称其为党通局。 另一方面,军统的前身蓝衣社则起源于上海。蓝衣社的成员制服为蓝色上衣和黄色裤子,因而得名。公开名称为力行社。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后,蒋介石采取不抵抗政策,引发了广泛的民愤。为了加强内部控制,有人提议效仿意大利墨索里尼的黑衫党,成立了以黄埔军校成员为核心的力行社并组建了一个外围组织复兴社。复兴社的成员后来成为了中国历史上最臭名昭著的特务之一,包括贺衷寒、戴笠、康泽等人。复兴社的主要任务是进行情报收集和行动打击,设有专门的特务处,负责监视、拘禁和暗杀,戴笠是其处长。这些特务工作后被整合进了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简称军统。 军统表面上是一个情报机构,但实际上它也负责抓捕异己和中共人员。军统的组织分为内勤和外勤两部分。内勤组织包括多个部门,外勤则在各省设有站,在重要城市设立特别班。此外,军统的成员遍布在国民党军队、警察、行政机关等各个领域。1946年,军统与原军事委员会军令部二厅合并,公开的武装特务组织成为了国防部第二厅,而秘密的核心部分则改组为国防部保密局,由毛人凤领导。 1949年以后,由于中统和军统各自的职能和背景不同,两者常常发生矛盾。最终,蒋介石通过一系列策略,彻底削弱了这两个组织的权力。根据它们的职能和发展历程,可以总结出这两个特务组织存在三大明显的区别。第一,出身背景不同。中统是在蒋介石的指示下成立的,最初并不涉及特务工作。而军统则成立于九一八事变后,蒋介石为应对舆论压力,挑选黄埔军校的核心人物成立了以军人主导的复兴社,这个组织后来逐步演变成了军统。两者由于起源不同,早期的职能也有所区别。 第二,运作体系不同。虽然中统和军统名义上都是忠于蒋介石,但它们的组织架构差异很大。中统除了负责情报工作外,更加侧重党政机关内部的控制,打压反对派,甚至负责舆论监控。而军统则主要负责情报的具体执行,运作上更加细分为内勤和外勤两大部分。 第三,发展轨迹不同。抗日战争爆发后,中统的发展受到了很大限制,尤其是在重庆时期,几乎无法发挥任何作用。而军统则迅速发展,凭借对日伪军的打击,成为蒋介石最依赖的特务力量。战争期间,军统共执行了595次突袭任务,击毙了上万名日伪军。相较之下,中统的势力大幅缩水,直到解放战争时期,它几乎成了一个不起眼的组织。 无论是中统还是军统,它们的存在都与蒋介石的统治密切相关,尤其在镇压人民、打击共产党和控制舆论等方面,发挥了极大的作用。正如鲁迅先生所说:中统和军统捣蛋有术,然而有限。这些特务组织无论在历史上留下怎样的痕迹,都只是蒋介石统治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