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末年,曹操能够成为最强大的诸侯,不仅因为他能够吸纳来自四面八方的人才,还因为曹氏和夏侯氏等宗室的强大支持。正如亲疏有别所说,随着曹魏政权的逐渐壮大,这些宗室的成员逐步获得了很高的权力。像夏侯惇、夏侯渊、曹仁等第一代宗室将领,都掌握了重兵。然而,曹真、曹休、夏侯尚等第二代宗室后代也都担任了重要职务。尽管如此,夏侯渊的儿子夏侯霸却始终未能展现出他的才能,始终没有得到应有的重用。
公元220年,曹操去世后,曹丕继位称帝,取代了东汉王朝。此时,夏侯惇、曹仁等第一代宗室将领相继去世,而曹洪则因得罪曹丕差点被处死。在此背景下,曹真、曹休和夏侯尚这三人受到了曹丕的器重。曹休和曹真最终都晋升为大司马,成为曹魏政权中最高的武将职务,而夏侯尚则担任了征南大将军,负责南线的兵力。即使是夏侯惇的次子夏侯楙,虽然魏延曾批评他胆怯且缺乏谋略,曹丕仍然给予了他重任,任命他为安西将军,负责西线雍凉地区的兵权。 然而,作为夏侯渊的次子,夏侯霸却仅被封为偏将军,并且获得了关内侯的爵位。在三国时期,偏将军是最低的武将职务,相当于武将的入门级别。例如,关羽在200年投靠曹操后,就被封为偏将军。至于关内侯,虽然是一种爵位,但它的等级远低于县侯、乡侯、亭侯,因此这个爵位更像是一种象征性的荣誉。显然,夏侯霸并未得到应有的厚待。为什么会这样呢?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首先,夏侯霸未能得到重用,可能与夏侯渊在战场上的失败密切相关。公元217年,刘备派兵进攻汉中,拉开了汉中之战的序幕。虽然初期由于夏侯渊等曹魏将领的强大防守,刘备未能取得重大进展,但到公元219年,刘备亲率大军与夏侯渊争夺定军山。在这场战斗中,夏侯渊被刘备麾下的名将黄忠斩杀,成为战局的转折点。夏侯渊的死亡直接导致曹魏在汉中之战中失利,虽然曹操亲自带兵与刘备对抗,但几个月后,曹操决定撤兵,最终刘备成功占领汉中。这场战斗的失败,夏侯渊自然需要承担责任,虽然曹操没有将怒火指向夏侯霸,但此事对夏侯霸的前途无疑产生了不良影响。等到曹丕继位时,他自然不会对夏侯霸有太高的评价,因此也没有给他更多的机会。 第二个原因,可能与夏侯霸与蜀汉的特殊关系有关。早在建安五年(200年),夏侯霸的堂妹夏侯氏在外出砍柴时被蜀汉名将张飞发现,张飞娶她为妻,并与她生下了女儿,后来这位女儿成了蜀汉后主刘禅的皇后。因此,当夏侯霸在公元249年投靠蜀汉时,刘禅安慰他说:你父亲是在战斗中阵亡的,不是我的先祖亲手所杀。并指着自己的儿子说:这位也是夏侯氏的外甥。于是,夏侯霸在蜀汉得到了任命,成为了车骑将军。虽然夏侯霸是在高平陵之变后才投靠蜀汉,但他与蜀汉的联系早就存在。因此,如果曹魏让夏侯霸掌管西线或朝廷兵马,显然会带来较大的风险。相比之下,曹真、曹休、夏侯尚等人没有与蜀汉的直接关系,因此更能获得曹丕的信任。最后,夏侯霸未能得到重用的第三个原因,可能是因为他与曹丕的关系不够亲密。在曹操生前,曹丕与曹植为了争夺魏国太子的宝位,展开了激烈的斗争。曹真、曹休、夏侯尚等人坚定站在曹丕一方,并与他建立了深厚的友谊。相比之下,夏侯渊长期在外征战,并未参与太子的争夺,而夏侯霸与曹丕的关系也较为普通。因此,曹丕很难将夏侯霸视为自己的心腹,也难以对他给予更多的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