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1年斯里兰卡捞出明代石碑,翻译碑文后,才知郑和下西洋的目的
迪丽瓦拉
2024-11-25 08:42:08
0

原标题:1911年斯里兰卡捞出明代石碑,翻译碑文后,才知郑和下西洋的目的

郑和七下西洋,在海外多地留下自己的足迹,他的寿命与现代人相比算短寿,人生的精彩程度却远胜许多人。

通过以他的故事原型改编的电视剧和动画,无论大人小孩都对他有所了解。

人们熟知的郑和的故事,说他七下西洋是为了和平外交,与各国建立友好关系,扬明朝国威。但并不是所有人都认可这个说法,对于他下西洋的真实目的,也有一些别的猜测,即使这些猜测并没有史料佐证。

直到印度洋打捞出郑和从明朝带出的石碑,翻译了上面镌刻古文,才基本确定他的真实目的。

郑和史称“三宝太监”,也就是阉人。

无论是谁,在得知他是以太监的身份,被皇帝委以重任做出这一番事业,都会有些诧异。

因为太监在人们的印象中,都是被困于皇宫内,不得自由的人。

太监大多时候都被人瞧不起,即便在宫内他们分了三六九等,一些大太监连朝臣见了也要让三分面,可他们在民间的名声并不好,很少有百姓会真心尊重一个太监。

但郑和是真正受到百姓爱戴,甚至立有他的雕像供后人瞻仰。雕像身姿挺拔,体格魁梧,无半分奴颜媚骨之相。除了无须这个典型特征,第一眼根本看不出他是个太监。

古代会被送去做太监的,多是家里贫穷被卖的,也有的是战俘。郑和就是后者。如果不是那一场战乱,他成为太监的几率几乎为零。

“郑”不是他的本姓,他原名是马和,“郑”是后来皇帝为表宠信赐下的姓。

马和出身的马家是回族,祖上迁居至云南,曾归属元朝云南王麾下,有着贵族头衔,打下了基业。

元朝覆灭后,云南王的残存势力并未消失,因此马家受到的影响不大,在当地依旧很有名望。

而除去贵族头衔外,他们祖辈传承的精神也是获得尊敬的原因之一。

马家和回族多数人一样信仰伊斯兰教,对被奉为圣地的麦加很是向往,朝觐圣地可以说是他们人生一大愿望。

可中国与麦加的距离实在太过遥远,“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从这就能看出古时出行的困难,一次远游便是生离,遇上意外客死他乡也不无可能。

现代还有飞机、火车等交通工具可供代步,在古代最快也只是骑马。何况古代没有那么多便捷的道路可以骑马或驾车,一些地方只能靠自己的双腿走过去,风餐露宿,危险重重。

从云南出发去麦加,上千公里的距离,每一步都充满未知。但朝觐圣地这艰险的旅程,不仅他的祖父神奇地完成了,他的父亲也奇迹地实现了朝觐的愿望。

因为两个朝觐者的存在,当地人对马家是发自内心的尊敬。如无意外,这个传统与荣耀自然会传续给郑和这一代,但新旧势力的冲突彻底搅乱了他们的生活。

1381年,朱元璋的皇位已经稳固,终于有精力去拔除他视为眼中钉肉中刺的,盘踞在云南的旧朝势力。他抱着斩草除根的目的,派遣军队在云南点燃了战火,誓要永绝后患。

这场战乱,首当其冲的就是马家这种与旧朝有密切关系的家族。

铁蹄踏碎了郑和的平静生活,年仅十一岁的郑和沦为战俘。他被阉割后送进宫中做小太监,十四岁时进入朱棣的燕王府做侍从,迎来人生的重大转机。

朱棣爱才惜才,郑和虽然幼时经历了巨变,但心气未跨,聪明伶俐又上进,自然就入了朱棣的眼。

且太监与常人不同,他们的身家性命在为奴的那一刻,就不再属于自己,只能依附主人生活。要掌握他们比别人更容易,也更好拉拢,最重要的是他们就算有些学识,一般也被默认翻不起风浪。

朱棣很好地利用了这一点,在侍从中挑选人才近身伺候。

为了让他们发挥所长,成为自己的助力,他从不吝啬对他们的培养。不仅特意请来老师教他们学识,府中的书籍也随他们翻阅。

有了正式的学习机会,郑和无比珍惜,他勤读兵书,又好练拳脚。得益于父辈良好基因的遗传,他天生就该是高大的身材,没了男性特征后也练就了一幅好体格,一眼看去没有半分太监的阴柔。

加上他天资聪颖,文武双全的郑和在一众侍从中脱颖而出,得到朱棣的重用。

之后在朱棣的夺权计划里他发挥了重要作用,以一般太监不可能有的,比正常男人还要高大健壮的身体上战场厮杀,参与军事指挥,立下赫赫战功。

凭着自身过硬的实力和这份功劳,郑和一跃成为新帝跟前的大红人。为表彰他在靖难之役中的勇猛表现,朱棣便赐了“郑”姓,从此马和就改名为郑和,并将他升迁为内官监太监。

在他高升的第二年,朱棣就派下了远航的重任。

郑和如他的祖辈一样,踏上去往远方的旅程,迎接未知的冒险。

郑和的航海生涯从1405年开始,结束于1433年。

他逝世时62岁,在古代也算是高龄,可于现代人看来,这个年纪并不算长寿。思虑过重加上四处奔波,导致他积劳成疾。

自知身体健康每况愈下,他只想自己能落叶归根,遗憾的是他没有撑到踏上故土的那一刻,在归航途中病逝,回到祖国时已是一具冰冷的尸体。

对于他前期频繁出航,后人一直多有猜测这背后的真实目的,有人认为他的主要任务是寻找建文帝,那个被篡位的皇帝。

朱棣登基并非名正言顺,这是无论如何也改变不了的事实。他的皇位是抢来的,且不是从同辈兄弟手中,而是从已登基的侄儿,建文帝手中夺来的。

藩王叛乱的事在以前就有,野心与他们的势力一般成正比。

毕竟一个没有野心的人,又为什么要竭力发展势力,做个闲散王爷够他们好吃好喝到寿终就寝。只是为了自保也该懂得收敛锋芒,冒头才会成为皇帝眼中容不下的沙子,引来杀身之祸。

当时建文帝不仅要防着自己的兄弟,更要防着不知在暗地里谋划什么的藩王。

朱棣在剩余藩王中最年长,实力也最强劲。他本来就最显眼,又一直吸纳人才壮大自身,丝毫不像对皇位无意的样子。

建文帝总担心他会有谋逆之心,就提出削藩政策,意图将藩王一网打尽,主要是解决朱棣这个心腹大患。

叔侄两个明里暗里斗了多年,日夜堤防对方,朱棣碍于没有发作的由头按兵不动。而削藩政策一出,等于是将矛盾与猜疑摆在明面上,于是朱棣借机起兵造反。

建文帝眼见败局无法反转,不愿变成阶下囚受辱,选择用一场大火为自己送行。

活要见人,死要见尸,朱棣确实见到了一具烧焦的尸体,可根本无法分辨焦尸的身份。民间为生死不明的建文帝编造了各种结局,有隐居出家的,有自焚而亡的,也有潜逃海外的。

一日不确定建文帝的生死,朱棣这个皇位就坐不踏实,拥戴建文帝的人也不会安分。因此,在他安排郑和出海远航时,民间就有猜测是为了寻找建文帝。

但不管真实目的是什么,郑和在外代表的都是明朝,所以每次出航都装备齐全,人财物一样不缺。一个大国主动和平建交,一般国家都不会想着交恶,而是顺水推舟建立友好关系,可也有例外。

郑和第二次下西洋时,专程拜访了锡兰,也就是如今斯里兰卡。并带了一块刻有三种语言的石碑,后被供奉在锡兰山佛寺,之后经历时空变迁遗落海中。

期间双方发生了冲突,具体原因不明。一个说法是,锡兰国王贪图钱财,勒索郑和,甚至想杀人灭口。另一个说法是,郑和提出要带他们供奉的佛牙舍利去明朝,但锡兰不愿意。

幸好郑和在战场上磨炼出的本事还在,有惊无险地返航,再下西洋时带回了舍利。至于他为什么要求舍利,这当然有朱棣的示意,为了借鬼神之说安定民心。

而那块石碑完好无缺留在了锡兰,历经数百年时光,于1911年在斯里兰卡被打捞。出土石碑上刻印的汉文保存较好,记载了郑和下西洋的用意。

跟着石碑一起留在锡兰的,还有郑和带去的丰厚金银财帛。那块《郑和布施碑》上清楚写着,郑和此去就是为了建立友好关系,带着的钱财多是用于做见面礼。

但郑和下西洋又不只是单纯建交,也顺便清理了海上威胁,开辟新航线算是附带收获。

从古至今,海盗问题屡禁不止,严重时更是影响了沿海百姓的生计。

内陆水匪有官兵管辖,他们再会藏匿也逃不出国境。可在广阔的海上,靠劫掠船只为生的海盗以船为家,又有海上小岛供他们藏身,治理难度大大提升。

最为麻烦的是,这些海盗有些来自其他国家,例如臭名昭著的倭寇,或在其他国家有自己的藏身地。一旦不能一举歼灭,让他们逃到别国休养生息,就会像除不尽的野草,一次次卷土重来。

郑和作战经验丰富,虽然之前没有航海经验,但骨子里不惧冒险,且懂得变通。只要有精通航海之术的人辅佐,他带领一支船队完全不成问题。

朱棣篡位,朝臣面上臣服,心里却不知怎么想。他手下能信任又能干的宦官,非郑和莫属,所以这个重任才会落在他肩上。

郑和的船队宛如海上巡逻队,一般海盗根本不敢招惹,也震慑了一些蠢蠢欲动,觊觎明朝的势力。

他远航的功绩之一,就是铲除了当时号称“海盗王”的陈祖义。

陈祖义是明朝人,原本做的就是犯法的走私生意,随着官府对走私的管辖越来越来严密,陈祖义的生意难做起来。

仗着自己在海上有些关系,他一不做二不休,干脆就带着全家做了海盗。

到了海上,陈祖义如鱼得水,竟组建了自己的海盗队伍,还篡夺了一个国王的王位,自立为王。受他骚扰的小国敢怒不敢言,像附属国一样给这个海盗上贡。

而他残暴嗜杀,包括明朝的船只,遇上陈祖义都是有去无回,人财两空。朱元璋在位时就曾悬赏50万两白银捉拿他,朱棣更是被气得开出750万两白银的悬赏价。

在海上胡作非为惯了的陈祖义,甚至盯上了郑和的船队。认为他陆战厉害,海上却不一定是自己的对手,于是装作投降主动接近。

而郑和受皇命出航,或许也早有打算将陈祖义捉拿归案。郑和将计就计一举摧毁了他的海盗队伍,并把他提回了明朝斩首示众,拔除海上一大毒瘤。

除开这些惊心动魄的经历,郑和更多时候是在拜访海外国家,开通贸易。

他所拜访的国家中,不乏一些落后贫穷的地方。这些地方的人面对有强大武力的外来人,根本没有还手之力,所以他们慕强,也乐意寻求庇佑。

郑和不仅和他们平等交易,甚至会主动传授一些明朝的技术、文化与礼仪,帮助他们加快发展。至今在海外还留有纪念郑和的建筑,流传郑和的故事。

至于那些并不弱势的国家,郑和也不会以武力压迫,而是保持友好态度。这些国家有的会主动来明朝进贡,开放与明朝的贸易通道,有的自愿成为明朝的藩属国。

民间商队借助郑和探得的安全航线,纷纷尝试远航贸易,明朝一时间在海上呈现活跃景象。明朝出口的丝绸瓷器等特产,在海外畅销,极大提升了知名度。

同时,商队从海外的带回的特产,和外来商队带来的特色文化,也给明朝带来益处。

郑和七下西洋,为明朝带来的收益不可计数,惠及后人的新航线更是无价之宝。

可惜的是,郑和下西洋的详细档案在清朝时消失了。有人说是看不起他宦官的身份的官员,恶意烧毁他的档案。也有人说,是乾隆亲自销毁。

但不管真相如何,失去这份充满传奇色彩的档案,对后人,尤其是研究相关历史的人来说,是个巨大的损失。

现代仍有人瞧不起郑和的宦官身份,但一个人的所作所为并不该以性征来评判,他的贡献与传奇事迹是实打实的。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庞... 庞德原是马超的副将,他在马超手下时便屡建奇功。他和马岱堪称马超的左膀右臂,在夺长安、战潼关、取西凉的...
原创 毛... 提到“预言”两个字,相信大部分读者朋友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某些宗教或团体宣扬的,以臆测、巧合为主的封建迷...
原创 庐... 1959年在庐山上,一场大会影响了许多人,大会原本的议题是“总结经验教训,调整指标,纠正左的错误”,...
原创 刘... 吕后是个权利欲望极大的人,但作为一个女人,要保住自己的权利,首先要保住儿子刘盈的皇帝宝座,而刘邦的儿...
原创 苏... “飞云驶。香车故国难回睇。芳心渐摇,迤逦吴都繁丽。忠臣子胥,预知道为邦祟。谏言先启。愿勿容其至。周亡...
原创 周... 黄埔军校在中国近代史上非常出名,最初创立时正值大革命期间,国共两党的关系较为融洽,所以早几期学生可自...
原创 吕... 综观整本三国演义,吕布确实只杀过两个不入流的武将,为何被尊为三国演义第一猛将? 民间流传很久、很广泛...
为什么中国实现了大一统,一片大... 偶尔看世界地图,突发感慨。咱们聊一聊为什么一片大平原的欧洲碎成几十片,而地理环境更复杂的中国却实现了...
原创 中... 北京饭店的青年厨师于存,不仅做得一手好菜肴,还因此得到毛主席的喜爱。 当得知自己被选中,参与制作毛主...
长江上的三大海关重庆武汉南京,... ‌中国海关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西周和春秋战国时期,当时古籍中已有关于“关和关市之征”的记载。秦汉时期,随...
原创 朱... 说到明朝,相信很多人都很熟悉,这是我国历史上最后一个汉人所建立的封建王朝,尤其是经过《明朝那些事》这...
原创 蒋... 20世纪上半叶,中华大地上的主线是中国共产党的崛起,在这个过程中,蒋介石的国民党反动派充当的是拦路虎...
原创 楚... 楚汉争霸的背后,其实是一场女人们之间的斗争,西楚霸王项羽,自刎乌江;地痞无赖刘邦,称霸天下,结局其实...
原创 邓... 古来帝王临朝,必先立承继江山者,故而天下太平,宗庙稳固。而如今作为国家权利的执行者,无数领导人在考虑...
原创 兰... 上一篇写了北周,今天说说北齐。谈到北齐大家印象可能不深,但是有一个人大家肯定熟悉,那就是兰陵王高长恭...
原创 为... 据说,古代皇帝怕被人下毒,因此连自己喜欢吃的菜都不能夹第三筷子,要真是这样,这皇帝真够憋屈的,日子过...
原创 朱... 朱元璋驱除鞑虏,建立明朝以后,大肆诛杀有功之臣。他这么做一方面是为了集中自己手中的皇权,另一方面也在...
原创 曹... 《三国演义》中,曹操接受刘琮的荆州基业以后,顺流直下讨伐孙权。因为荆州在曹操的手里,长江天堑对于孙权...
原创 清... 萨镇冰的一生经历了晚清、民国和新中国三个时代。他亲眼见证了中国是怎么从腐败的、屈辱的清朝,一步步走向...
原创 诸... 前言:演义中诸葛亮的出山,是刘备集团乃至整个演义的转折点,出山后就受到重用被刘备拜为军师,自此以后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