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为什么皇帝连自己爱吃的菜,都不能夹第三筷子?
迪丽瓦拉
2025-07-28 20:34:15
0

据说,古代皇帝怕被人下毒,因此连自己喜欢吃的菜都不能夹第三筷子,要真是这样,这皇帝真够憋屈的,日子过得还没地主老财过得舒坦。

在不少民间传说以及影视剧中,流行着一种说法,就是古代的皇帝在用膳的时候,极为谨慎,遇到喜欢吃的菜,最多吃两口,连第三筷子都不能夹。

为什么呢?就是为了防止有人之人得知皇帝的喜好后,在这道菜里下毒,所以,就必须在用膳时浅尝辄止。

毕竟在古代,皇帝算是一个高危职业,想取而代之的人数不胜数,因此想方设法暗害皇帝的也大有人在,为了身家性命,皇帝就不得不防。

但这个说法,并不完全正确,因为想成功地在皇帝的饭菜里下毒,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之所以会出现皇帝吃菜不能夹第三筷子这个说法,是皇宫里的规矩以及一些其他特殊原因,正是因为这些原因,才让皇帝在吃菜时,不得不放弃夹第三筷子。

天上神仙府,世上帝王家,古代皇帝要吃饭,那排场真的是太讲究了

以明清两朝的皇帝为例,在他们吃饭时,小到用水,大到食材,每一样都是精挑细选,全部使用的都是当时最好的御膳食材。

比如用水,明清两朝全部使用的是京西玉泉山上的泉水,这里水质清澈甘甜,从元代开始,就成为了皇室的御用之水,到了清代,更是成为了皇室专供。

而为了满足皇室用水的需要,当时每天从玉泉山到紫禁城,运送泉水的车辆浩浩荡荡、络绎不绝、

除了水之外,就是食材了,像作为主食的大米,使用的不仅有各地进贡而来的贡米,还有京城附近种植的京西稻、南苑稻等等,口味都不一样。

而菜品就更多了,清朝时期设有内务府,内务府之下设“庆丰司”,这里就是专门负责给皇室养殖牛羊,不仅每日供应牛羊乳,还供应牛羊肉等诸多食品。

当然,自己养殖仅仅是一小部分,更多的则是全国各地进贡而来的特色食材,像东北的“飞龙”、江苏的“糟油”、镇江的“鲥鱼”等等,都是皇帝菜谱上的一部分。

不仅各种食材丰富,为皇帝提供饮食服务的御膳房,里面的人手也多,以清朝皇帝的养心殿为例,仅这里的御膳房,厨师人数就高达数百人。

这数百人中,有负责总指挥的庖长,有负责煎炒烹炸的庖人,还有其他各色人等,各司一职,共同组成了御膳房。

食材多,厨师也不少,自然做出来的菜品也就丰富多样,再加上皇帝吃饭十分讲究,每一餐都可以称得上是顶级盛宴。

根据史料记载,在乾隆二十六年二月十一日的一顿普通早膳上,各色菜品就足足上了20样,比如,“冰糖炖燕窝”、“挂炉鸭子”、“野意热锅”等,还不包括特色小菜和养生粥,这只是一顿普通早餐,若是遇到节日,那菜品就更加丰富,真应了那句话,帝王一餐谱,百人数年粮。

那么,面对这么多菜品,皇帝用膳又是个怎样的流程呢?

依清制,皇帝吃饭分为传膳、进膳、用膳三个步骤,顾名思义,就是通知要吃饭,然后端上餐桌,之后开吃。

而在传膳前,负责的太监会先呈给皇帝膳单,上面会写明这顿饭吃什么,注明用膳的时间、地点,同时还写明菜点用什么食具盛放,用什么桌子等,总之就是极为详尽。

等到菜品上的差不多了,太监们就会服侍皇帝以及随同皇帝一起用膳的人就坐,在古代,有哪位大臣能跟皇帝一块吃顿饭,那可是极高的荣誉,可要比现代与巴菲特共进午餐要高级的多。

而在皇帝所吃的饭菜里,会不会有人下毒呢?关于这一点,前文也提到,要想在皇帝的饭菜里下毒,还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历史上,确实有过皇帝被毒死的,比如晋惠帝司马衷,就是被人在肉饼里下毒遇害的,还有唐中宗李显,据说他也喜欢吃饼,因此,韦皇后就与安乐公主将毒药拌进肉饼里,趁李显看奏折的时候送过去,李显也没有怀疑,拿起来就吃,不一会就七窍流血,毒发身亡。

这些血淋淋的事实,让后世的皇帝对于饮食安全这方面,极为谨慎,为了防止有人在饭菜里下毒,在一道菜送到皇帝面前时,都会经历好几道程序。

首先,就是做菜的御厨以及传膳的太监,由于这些人直接接触菜品,因此,在挑选时,都会选择那些信任的人,这就从源头减少了菜品被下毒的风险。

其次,皇帝会进行“赏膳”,意思就是把自己要吃的御膳,赏赐给后妃等人先吃,等她们吃了没事自己再吃,这个举措不仅能先看看别人会不会中毒,还能体现黄恩浩荡,可谓一举两得。

还有,就是“尝膳”,皇帝会命身旁的太监品尝膳食,同样也是太监吃了没事自己再吃。

另外,还有用银盘子,象牙筷子等餐具盛放食物,这样也能检测食物是否有毒,只有等一切没有问题后,皇帝才会下口。

有这么多检测程序,因此,要想在皇帝的饭菜里下毒,并让他吃下去,真的并不容易。

那么,皇帝遇到自己喜欢吃的菜,不夹第三筷子究竟是为什么呢?这就要说一说皇宫里的规矩和忌讳了。

末代皇帝溥仪,他在《我的前半生》中曾提到过,太监会限制他吃东西。

之所以限制,倒不是为了防止中毒,比如在慈禧太后当政时期,京城有个卖芸豆卷的小贩,就是因为慈禧太后喜欢吃他做的芸豆卷,因此被召进宫中,专门为慈禧太后做芸豆卷。

若是下毒简单,那直接在芸豆卷里下毒不就行了?

限制吃太多的原因,更多的是为了养生,不能总是吃一样导致营养不均衡,荤素搭配,才是健康的饮食之道。

另外,不夹第三筷子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实在是吃不过来。

前文讲过,乾隆皇帝普通的一个早餐,各色菜品就多达20道,虽说十分丰富,但人的胃口总是有限的,老百姓都知道吃饭吃个七分饱,皇帝自然就更不会暴饮暴食。

因此,在有限的胃口下,皇帝一餐吃得并不多,几十道菜,每一道夹一两口,也就吃饱了。

也就是说,没等皇帝夹第三口菜,就基本上差不多了,哪怕是遇到自己喜欢吃的,也顶多就是尝尝,怎么可能会像饿死鬼投胎一样,下筷如风呢?

像溥仪所说的太监限制他吃东西,主要是因为当时溥仪年纪小,太监们害怕溥仪吃多了积食,从而导致身体不舒服,才会阻止他吃太多的。

毕竟当过父母的人都知道,小孩子最容易积食,一个不注意,就可能会吃多,吃多后引起肚腹胀热,到时候就会十分麻烦。

而那些照顾溥仪的太监们,如果让溥仪“龙体有恙”,那就是天大的罪过,轻则挨打,重则丧命,所以,他们不得不在这个方面格外小心。

更重要的是,古人们吃饭时,礼仪规矩颇多,根据史料记载,从周朝时,就已经有了相当完善的饮食礼仪,比如像什么夹菜一次夹少一点、离自己远的菜,少吃或者不吃等,而这些礼仪,在皇宫里就更为重视,身为一国之君,也就不会在这方面不注意形象,更不会出现大口吃肉大口喝酒等行为。

既然皇帝用膳时吃得并不多,那么没吃完精美菜肴,最后都去哪里了呢?

一般来说,如果是普通的用膳,没有吃完的菜肴,大多都会被赏赐给后宫,这当然要看皇帝的旨意,没有他的批准,任何人是不能私自将这些菜肴送给谁的。

而遇到了那种大型宴会,比如在清朝时,逢上皇帝的大婚、冬至、春节等节日,皇宫里都会准备御宴,这种御宴的规格十分高,参会者大部分是王公重臣,通常是在太和殿前的大院内举行。

届时,御宴大开,王公重臣盛装出席,当然,菜品也更为丰盛,热菜冷盘加上各式点心,甚至会多达两百余种。

吃到最后,会出现一个特别有意思的现象,就是那些大臣们争相将没吃完的菜品收入囊中,也就是我们现代所说的打包,带回家去,让家人也尝一尝御宴是什么滋味。

像这种宴会,皇帝更不会吃太多,更要注意自己的形象。

小结:

古代的皇帝,在用膳时,遇到自己喜欢吃的菜,不能夹第三筷子的说法,并不完全正确,毕竟身为皇帝,一国之君,想吃什么就能吃什么,不让他吃第三筷子有点说不过去,而他不吃第三筷子的原因有两个,第一就是菜肴数量丰富,等不到他夹第三筷子就已经吃饱了,第二就是古代就餐礼仪很多,身为皇帝,不会不顾形象的在那里猛夹一道菜吃。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晚... 晚清时期,在中国历史上是一段令人悲怆的屈辱史,被列强侵犯,各种权益被列强瓜分,各地赔款,种种不平等条...
原创 朝... 在中国人民志愿军1950年10月开赴朝鲜之前,约4万名来自第四野战军的朝鲜族战士在1950年6月25...
原创 赵... 赵匡胤的登基过程是充满了戏剧色彩的,世人都说赵匡胤是在众人的拥护下黄袍加身坐上皇帝之位的可是他的皇位...
原创 赵... 大家好,我是尼摩船长,欢迎乘坐鹦鹉螺号,尼摩船长带你遨游知识的海洋。 自古以来“父子”与“兄弟”谁更...
原创 朱... “滴水之恩,定当涌泉相报”,从古至今,这都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虽然朱元璋曾大杀功臣,但他也是一个知...
原创 唐... #头号周刊# 大唐建国,这是众望所归的现象,也是李渊有惊无险最好的回馈。大唐的故事的开启,其实是李渊...
原创 唐... 唐朝宰相:张九龄、李林甫差异人生,一个固执一个圆滑 “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说的是宰相这个职位,宰相这...
原创 故... 在中国历史上由少数民族统治的政权,汉族一般都是被打压的那一方,元朝汉族人民的地位更是处于社会的最底层...
原创 同... 在关于隋唐英雄的评书演义里,秦琼被塑造的有勇有谋重情重义,必须找一颜值担当的帅哥来演,而尉迟恭被塑造...
《三国志8重制版》国区定价34... 大家周末好,这里是怀旧周报。 【怀旧周报】主要由“热门怀旧游戏动态”、“怀旧游戏新作”两个部分组成。...
原创 汉... 汉武帝刘彻是西汉的第七位皇帝,其执政生涯大破匈奴,为西汉边境安宁做出了巨大贡献,是一位十分有成就的皇...
原创 唐... 唐朝时期的“来华留学生”叫做宿卫学生,与今天的国际交流生颇有相似,又有着很大的不同。相同之处是要以唐...
原创 此... 高阳人孙承宗算得上晚明历史上的一个风云人物。 《明史》对他的赞誉极高,称:孙承宗以宰相的身份再次出镇...
原创 朱... 朱元璋是大明朝的开国皇帝,也是历史上为数不多真正起于草莽的帝王,从放牛娃成长为天下共主,朱元璋让无数...
原创 列... 国尚在家才可存活 ,无论在何时都是先有国再有家,家庭的建设永远排在国家后方,国家之于百姓们而言,乃是...
文化中国行·长江之歌丨飞越江河... 记者 李蔚/文 来到成都,有两个图案,是你走到哪里,都免不了会跟它打照面的。 一是国宝熊猫,二是太阳...
原创 成... 成吉思汗10大孙子:拔都、贵由、阔端、拜答尔、蒙哥、忽必烈、阿里不哥、别儿哥、旭烈兀、阔出,都是骁勇...
原创 岳... 众所周知,历朝历代忠君爱国之士数不胜数,可最后能够存活下来的人,却寥寥无几。君王的猜忌,旁人的忌惮,...
昨天,今天,明天 人生不过三天:昨天,今天,明天。昨天,是回不去的过去;今天,是握不住的当下;明天,是还未知的将来。 ...
原创 齐... 老覃近日在追电视连续剧《换了人间》。 剧中出现了这么一个情节:新中国成立后,南方开展土改。时任政务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