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说,古代皇帝怕被人下毒,因此连自己喜欢吃的菜都不能夹第三筷子,要真是这样,这皇帝真够憋屈的,日子过得还没地主老财过得舒坦。
在不少民间传说以及影视剧中,流行着一种说法,就是古代的皇帝在用膳的时候,极为谨慎,遇到喜欢吃的菜,最多吃两口,连第三筷子都不能夹。
为什么呢?就是为了防止有人之人得知皇帝的喜好后,在这道菜里下毒,所以,就必须在用膳时浅尝辄止。
毕竟在古代,皇帝算是一个高危职业,想取而代之的人数不胜数,因此想方设法暗害皇帝的也大有人在,为了身家性命,皇帝就不得不防。
但这个说法,并不完全正确,因为想成功地在皇帝的饭菜里下毒,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之所以会出现皇帝吃菜不能夹第三筷子这个说法,是皇宫里的规矩以及一些其他特殊原因,正是因为这些原因,才让皇帝在吃菜时,不得不放弃夹第三筷子。
天上神仙府,世上帝王家,古代皇帝要吃饭,那排场真的是太讲究了
以明清两朝的皇帝为例,在他们吃饭时,小到用水,大到食材,每一样都是精挑细选,全部使用的都是当时最好的御膳食材。
比如用水,明清两朝全部使用的是京西玉泉山上的泉水,这里水质清澈甘甜,从元代开始,就成为了皇室的御用之水,到了清代,更是成为了皇室专供。
而为了满足皇室用水的需要,当时每天从玉泉山到紫禁城,运送泉水的车辆浩浩荡荡、络绎不绝、
除了水之外,就是食材了,像作为主食的大米,使用的不仅有各地进贡而来的贡米,还有京城附近种植的京西稻、南苑稻等等,口味都不一样。
而菜品就更多了,清朝时期设有内务府,内务府之下设“庆丰司”,这里就是专门负责给皇室养殖牛羊,不仅每日供应牛羊乳,还供应牛羊肉等诸多食品。
当然,自己养殖仅仅是一小部分,更多的则是全国各地进贡而来的特色食材,像东北的“飞龙”、江苏的“糟油”、镇江的“鲥鱼”等等,都是皇帝菜谱上的一部分。
不仅各种食材丰富,为皇帝提供饮食服务的御膳房,里面的人手也多,以清朝皇帝的养心殿为例,仅这里的御膳房,厨师人数就高达数百人。
这数百人中,有负责总指挥的庖长,有负责煎炒烹炸的庖人,还有其他各色人等,各司一职,共同组成了御膳房。
食材多,厨师也不少,自然做出来的菜品也就丰富多样,再加上皇帝吃饭十分讲究,每一餐都可以称得上是顶级盛宴。
根据史料记载,在乾隆二十六年二月十一日的一顿普通早膳上,各色菜品就足足上了20样,比如,“冰糖炖燕窝”、“挂炉鸭子”、“野意热锅”等,还不包括特色小菜和养生粥,这只是一顿普通早餐,若是遇到节日,那菜品就更加丰富,真应了那句话,帝王一餐谱,百人数年粮。
那么,面对这么多菜品,皇帝用膳又是个怎样的流程呢?
依清制,皇帝吃饭分为传膳、进膳、用膳三个步骤,顾名思义,就是通知要吃饭,然后端上餐桌,之后开吃。
而在传膳前,负责的太监会先呈给皇帝膳单,上面会写明这顿饭吃什么,注明用膳的时间、地点,同时还写明菜点用什么食具盛放,用什么桌子等,总之就是极为详尽。
等到菜品上的差不多了,太监们就会服侍皇帝以及随同皇帝一起用膳的人就坐,在古代,有哪位大臣能跟皇帝一块吃顿饭,那可是极高的荣誉,可要比现代与巴菲特共进午餐要高级的多。
而在皇帝所吃的饭菜里,会不会有人下毒呢?关于这一点,前文也提到,要想在皇帝的饭菜里下毒,还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历史上,确实有过皇帝被毒死的,比如晋惠帝司马衷,就是被人在肉饼里下毒遇害的,还有唐中宗李显,据说他也喜欢吃饼,因此,韦皇后就与安乐公主将毒药拌进肉饼里,趁李显看奏折的时候送过去,李显也没有怀疑,拿起来就吃,不一会就七窍流血,毒发身亡。
这些血淋淋的事实,让后世的皇帝对于饮食安全这方面,极为谨慎,为了防止有人在饭菜里下毒,在一道菜送到皇帝面前时,都会经历好几道程序。
首先,就是做菜的御厨以及传膳的太监,由于这些人直接接触菜品,因此,在挑选时,都会选择那些信任的人,这就从源头减少了菜品被下毒的风险。
其次,皇帝会进行“赏膳”,意思就是把自己要吃的御膳,赏赐给后妃等人先吃,等她们吃了没事自己再吃,这个举措不仅能先看看别人会不会中毒,还能体现黄恩浩荡,可谓一举两得。
还有,就是“尝膳”,皇帝会命身旁的太监品尝膳食,同样也是太监吃了没事自己再吃。
另外,还有用银盘子,象牙筷子等餐具盛放食物,这样也能检测食物是否有毒,只有等一切没有问题后,皇帝才会下口。
有这么多检测程序,因此,要想在皇帝的饭菜里下毒,并让他吃下去,真的并不容易。
那么,皇帝遇到自己喜欢吃的菜,不夹第三筷子究竟是为什么呢?这就要说一说皇宫里的规矩和忌讳了。
末代皇帝溥仪,他在《我的前半生》中曾提到过,太监会限制他吃东西。
之所以限制,倒不是为了防止中毒,比如在慈禧太后当政时期,京城有个卖芸豆卷的小贩,就是因为慈禧太后喜欢吃他做的芸豆卷,因此被召进宫中,专门为慈禧太后做芸豆卷。
若是下毒简单,那直接在芸豆卷里下毒不就行了?
限制吃太多的原因,更多的是为了养生,不能总是吃一样导致营养不均衡,荤素搭配,才是健康的饮食之道。
另外,不夹第三筷子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实在是吃不过来。
前文讲过,乾隆皇帝普通的一个早餐,各色菜品就多达20道,虽说十分丰富,但人的胃口总是有限的,老百姓都知道吃饭吃个七分饱,皇帝自然就更不会暴饮暴食。
因此,在有限的胃口下,皇帝一餐吃得并不多,几十道菜,每一道夹一两口,也就吃饱了。
也就是说,没等皇帝夹第三口菜,就基本上差不多了,哪怕是遇到自己喜欢吃的,也顶多就是尝尝,怎么可能会像饿死鬼投胎一样,下筷如风呢?
像溥仪所说的太监限制他吃东西,主要是因为当时溥仪年纪小,太监们害怕溥仪吃多了积食,从而导致身体不舒服,才会阻止他吃太多的。
毕竟当过父母的人都知道,小孩子最容易积食,一个不注意,就可能会吃多,吃多后引起肚腹胀热,到时候就会十分麻烦。
而那些照顾溥仪的太监们,如果让溥仪“龙体有恙”,那就是天大的罪过,轻则挨打,重则丧命,所以,他们不得不在这个方面格外小心。
更重要的是,古人们吃饭时,礼仪规矩颇多,根据史料记载,从周朝时,就已经有了相当完善的饮食礼仪,比如像什么夹菜一次夹少一点、离自己远的菜,少吃或者不吃等,而这些礼仪,在皇宫里就更为重视,身为一国之君,也就不会在这方面不注意形象,更不会出现大口吃肉大口喝酒等行为。
既然皇帝用膳时吃得并不多,那么没吃完精美菜肴,最后都去哪里了呢?
一般来说,如果是普通的用膳,没有吃完的菜肴,大多都会被赏赐给后宫,这当然要看皇帝的旨意,没有他的批准,任何人是不能私自将这些菜肴送给谁的。
而遇到了那种大型宴会,比如在清朝时,逢上皇帝的大婚、冬至、春节等节日,皇宫里都会准备御宴,这种御宴的规格十分高,参会者大部分是王公重臣,通常是在太和殿前的大院内举行。
届时,御宴大开,王公重臣盛装出席,当然,菜品也更为丰盛,热菜冷盘加上各式点心,甚至会多达两百余种。
吃到最后,会出现一个特别有意思的现象,就是那些大臣们争相将没吃完的菜品收入囊中,也就是我们现代所说的打包,带回家去,让家人也尝一尝御宴是什么滋味。
像这种宴会,皇帝更不会吃太多,更要注意自己的形象。
小结:
古代的皇帝,在用膳时,遇到自己喜欢吃的菜,不能夹第三筷子的说法,并不完全正确,毕竟身为皇帝,一国之君,想吃什么就能吃什么,不让他吃第三筷子有点说不过去,而他不吃第三筷子的原因有两个,第一就是菜肴数量丰富,等不到他夹第三筷子就已经吃饱了,第二就是古代就餐礼仪很多,身为皇帝,不会不顾形象的在那里猛夹一道菜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