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在巩固了他的兖州牧统治地位以后,接着就南征北讨,最后终于完成了统一北方的事业。当然,曹操能够统一北方,决不是侥幸成功的,是他具备了成功的一些客观条件。由于曹操能够充分利用或顺应这些条件,因而他在逐鹿中原的许多战役中,最后是胜利了,而其余一些和他同时起兵的州郡牧守、地方豪强,则因不善于利用或不适应这些客观的有利条件,因而在当时固然也是“喑嗯叱咤”的世之雄,但最后还是失败了。
曹操所以能够统一北方,有以下五点原因:第一,是由于他兴置屯田有显著成效。
第二,是由于他建立军队和建立根据地获得成功。
第三,是由于他能笼络强宗豪族和士夫地主,并取得他们的支持和拥护。
第四,是由于他善于利用对他有利的客观条件,如迎汉献帝都许,从此“挟天子以令诸侯”,造成政治上极大优势。
第五,是由于他在历次战役和长期政治生活中,锻炼了非凡的指挥才能,积累了丰富的统治经验。
除了以上说的这五点原因之外,其实还有曹操的大方向把握对了,他主要把握住了两个大的方向。第一大方向就是笼络阶级集团,扩大自己所代表的阶层面。
黄巾大起义之后,在东汉王朝的废墟上,出现了无数坞垒堡壁。那些屯坞自守、筑壁相保的强宗豪族,即使为了军事上的需要而作有计划地迁移,他们也是带领“宾客”、“部曲”“宗族”聚族而徙。在统治阶级的混战中,他们的力量不仅没有被摧毁反而加强了。其后割据一方的野心家为了扩张势力来压倒敌人,势必要拉拢他们,曹操也不例外。当时中原地区的强宗豪族如中牟人任峻“收宗族及宾客、家兵数百人”,李典有“宗族、部曲三千余家,…万三千余口”,谯人许褚“聚少年及宗族数千家,共坚壁以御寇”,他们纷纷归附曹操,构成曹魏政权坚固的基础。但是以“赘阉遗丑”的曹操要和四世五公地跨冀、幽、青、并的袁绍来争夺天下,还是件不容易的事。
于是在曹操出任东郡太守之后,就设法笼络士夫地主的首脑人物颍川荀淑之孙荀彧,再通过荀彧的关系,拉扰了好些士夫大地主,如彧从子苟攸颍川郭嘉、戏志才、钟繇、陈群、河内司马懿、京兆杜畿等,这么来,曹操所代表的阶层面变得更大了。这便是曹操把握住的第一个方向。第二个方向就是把握政治方向,扩大自己的政治影响力,最主要的决定就是“挟天子以令诸侯”。
当时士夫大地主的庄园经济正在发展,农民的依附隶属程度正在加强,客观上,这种正在发展的庄园经济,对统一的东汉国家,正在起着一种瓦解的作用,但是他们在主观上,却还企图早日恢复专制主义集权政治,来集中力量镇压农民起义,以发展他们的庄园经济,巩固他们的既得利益。因此他们首先主张拥戴汉帝。
自从公元192年,王允杀董卓,卓将李傕、郭汜、樊稠、张济等联军攻破长安以来,汉献帝就落进他们的手中。后来,李傕郭汜自相火并,汉帝又被李傕所劫持。李傕部将杨奉叛傕,拥汉帝退往陕县(今河南陕县),因受李傕、郭汜联军的逼迫,再从陕县北渡黄河退到大阳(今山西平陆),这时跟得上汉帝撤退的公卿大臣,只有几十个人了。到达大阳是公元196年十二月的事,朝廷的秩序更是荡然无存。史称:“乘舆时居棘篱中,门户无关闭,天子与群臣会,兵士伏篱上观,互相镇压以为笑。”皇帝的尊严扫地,将领往往自己带了酒菜去请皇帝吃,倘使“侍中”不给他们通报,他们就喧呼骂詈”,骂起街来。最后因粮食发生恐慌,汉帝不得不渡河南下,回到洛阳。 洛阳那时是一片焦土,“宫室烧尽,街陌荒芜”回都以后,百官没有房屋住,只能“披荆棘,依墙壁间”,搭些棚子来居住。饥饿的威胁不但没有解除,而且更加严重,史称:“群僚饥乏,尚书郎以下自出采稆,或饥死墙壁间。”东汉国家的皇帝到了这般田地,也真是走到穷途末路了。当汉帝逃到河东的时候,袁绍的谋臣沮授劝袁绍“迎大驾安宫邺都”,这样就可以“挟天子而令诸侯,畜士马以讨不庭”。可是袁绍听从了另一部分将领如郭图、淳于琼等人意见,认为把皇帝接来邺城,动不动就要向皇帝请示,反而事事受到牵制,这不是好办法。因此袁绍没有接受沮授的建议。
曹操在公元195年击走吕布,接着又在建安元年(公元196年)二月,击败汝南颍川一带的黄巾农民军,攻下许县(今河南许昌),势力更大大地扩展起来。这时汉帝已回到洛阳,荀彧首先向曹操建议,“奉迎天子都许”。并告诫曹操说:“若不时定,使豪杰生心,后虽为虑,亦无及矣。”曹操乃派曹洪引兵先行,接着亲自赶到洛阳,朝见汉帝,借口洛阳残破,把汉帝接到许县,暂定许为汉王朝的都城。并用汉帝名义任命荀或为侍中,守尚书令,使自己出外征伐时,中枢的大政可由荀彧来调度。 汉帝从此就成为曹操手掌中的傀儡了。曹操到洛阳朝见汉帝后,汉帝就任命曹操为司隶校尉,录尚书事。迁都于许时,曹操又用汉帝名义任命自己为大将军。由于袁绍反对,才把大将军的头衔让给袁绍,自已做司空,行车骑将军事。自从曹操迎汉帝都许以后,“挟天子以令诸侯”,不仅使自己的地位高出一切文臣武将,而且此后发号施令或是征伐异己,都用汉帝名义,名正言顺,造成了政治上极大的优势。所以曹操最后能够统一北方,不仅因为有其自身的能力,还有他瞄准的方向是正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