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真实的8大猛将:没有一个虚构的人物,个个武力值超群
迪丽瓦拉
2024-11-25 23:10:42
0

原标题:历史上真实的8大猛将:没有一个虚构的人物,个个武力值超群

畅游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活跃在各个领域的人才俯拾皆是;在将星云集的史书漫卷中,总有一些形象至今仍然大放异彩、家喻户晓。

今天笔者想和大家盘点历史上真实存在的八员猛将,他们能征善战,无不令对手胆寒,看看有没有你心目中的那位。

一、赵国支柱李牧

李牧是战国时期赵国赫赫有名的军事家和将领,无论是上马杀敌还是指挥战斗都有极高的造诣。

也正因为李牧数一数二的军事才能,得以位列“战国四大名将”之中。

李牧生活在战国末期,时值东方各国无不服膺于强秦的武力威慑之下,然而赵国却是鲜有的能和秦国掰手腕的存在,这一切都离不开李牧的鼎力相助。

李牧的戎马征途共有两大敌手,一是匈奴,二是秦国。

李牧在面对匈奴进犯之时凭借独特的应对方式使得匈奴人很长时间都不敢接近赵国边境。

之后李牧被赵王启用于抵御秦国,在宜安之战中取得了酣畅淋漓的胜利,被加封为“武安君”。

可以说只要有李牧的战斗就鲜有败绩,被称作赵国的支柱亦不为过。

只可惜赵王受近臣郭开的蛊惑,自毁长城使得李牧含冤而死,之后便再也无力抵抗秦国的进攻。

难怪史书曾评价“李牧死,赵国亡”,李牧对赵国的重要程度不言而喻。

二、西楚霸王项羽

谈起项羽大家并不陌生,作为秦末起义中的著名领袖,以其万夫不当之勇和虞姬的悲壮爱情故事而为后人传颂。

项羽乃楚国名门之后,与叔父项梁起兵反秦,后来在巨鹿之战中上演了“教科书级”以少胜多的高光表现,大破秦军主力,更是让自己在各路义军中站稳了脚跟。

其次是楚汉战争中的彭城之战,项羽更是亲率三万精兵将刘邦的五十六万诸侯联军杀得人仰马翻,被杀死的士兵更是填满了河沟。

史书记载为“睢水为之不流”,这足以见证项羽的战斗力之剽悍。

虽然项羽武力值在中国历史上算得上佼佼者,只可惜情商和战略目标狭小,气走了得力干将范增等人,到最后更是众叛亲离,只得上演了垓下自刎的悲歌。

三、年少有为霍去病

霍去病乃西汉名将,是为卫皇后的外甥,与后来昭宣中兴的缔造者霍光是同父兄弟。

由于和皇室关系亲密,年少时的霍去病就凭借出色的骑射能力被汉武帝所喜爱。

年仅十八岁的霍去病就踊跃参军,跟随大将军卫青向匈奴发起进攻。

人生中的第一战霍去病就亲率八百余骑,凭借灵活的优势,抓住机会袭击匈奴大军,取得了可喜的战果,斩杀、俘获了不少匈奴的高级官员,之后霍去病被封为冠军侯。

从此以后霍去病的军事能力得到充分发挥,先后参加了河西之战、漠北之战,并且在狼居胥山举行了祭天仪式,至此匈奴远遁漠北,通向西域的道路也被打通。

鉴于霍去病年少成名,因此后人用各种文艺形式纪念。

只可惜长期的从征生涯和艰苦的作战环境夺走了这名英才的性命,但霍去病用二十四载的光阴给人们留下了无数展望的空间。

四、威震华夏关云长

关羽作为三国时期不可多得的猛将,有关他的故事可谓是妇孺皆知。

虽然关羽的能力并没有《三国演义》中描绘得那般夸张,但纵观历史也是赫赫有名的存在。

关羽从一介亡命之徒到被后人称颂为“武圣”,其武力值之高是毋庸置疑的。

关羽的著名战役自然包括了于万军之中斩杀袁绍大将颜良,以及跟随刘备参加了不胜枚举的战役。

其中最有名的当属攻打樊城,斩庞德、俘于禁,曹操不得已只能派出五子良将中的三人以解樊城之围。

之后史学家以“威震华夏”四字概括了关羽戎马一生的影响力。后世也将关羽作为忠义的化身,通过祭拜关羽像表达兄弟之间的忠肝义胆。

五、血溅胡蛮冉闵

冉闵生活在战火连天的五胡十六国时期,是后赵皇帝石虎的养孙,凭借这一层关系得以在乱世中苟延残喘。

在那个弱肉强食的年代,没有一身武力是很难立足的,好在冉闵年幼时就展现出敏锐的洞察力和对弓马之术的痴迷。

这些特质就深得石虎喜爱,待冉闵如亲孙子一般。等到冉闵成年之后,由于身高八尺、孔武有力,因此得到带兵打仗的机会。

公元338年,石虎在昌黎之战中惨败,数路大军被杀得丢盔弃甲,唯独冉闵带领的军队得以完整归来,自此冉闵声名鹊起。

后来冉闵奉石虎之命攻打东晋,斩杀数员大将;又在宫廷内乱中镇压了叛军,由此一来无论是胡汉的将领听到冉闵的名字都会胆寒。

但是冉闵并不甘心成为羯人石氏的棋子,冉闵先下手为强杀害了自己亲手扶上皇位的石鉴。

而后下令血洗了城中数二十余万高鼻多须的胡人,并于公元350年在混乱的北方建立起了一个汉人政权——冉魏。

六、乱世英雄秦琼

秦琼是隋唐时期有名的将领,但他的早期生涯可以用颠沛流离来形容。

先是仕于隋朝,后来隋炀帝的暴政引发了天下人民的不满,各路农民起义风起云涌。

秦琼经过审时度势后投奔了瓦岗起义军首领李密,后又加入到王世充的行伍之中,但因为王为人狡诈,秦琼最终拜在李渊门下。

后来跟随秦王李世民南征北战,每逢重大战役,都一定会有秦琼的身影。

比如说美良川之战,秦琼以万夫不当之勇战胜了尉迟敬德,扭转了唐军作战屡次失利的颓势。

又比如说在虎牢关一役中,秦琼一马当先,率领十余玄甲骑兵就撕裂了窦建德军队的阵型。

早期的秦琼虽然飘零半生,但遇上明主后其军事才能得以充分发挥,最后功成名就位列于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中。

七、救火大臣郭子仪

郭子仪早年武举出身,之后一直在军队任职,后来安史之乱的爆发打了唐王朝一个措手不及,在如此危急的情况下,朝廷只得“夺情”启用郭子仪,令其去讨伐安禄山。

郭子仪在和李光弼的通力协作下,多次化解了叛军的进攻,收复了不少失地,期间郭子仪更是创造了几次以少胜多的战局。

之后郭子仪虽然经历了宦海沉浮,但吐蕃、回纥入侵长安之际,他再次临危受命,取得了一系列战役的胜利,可见郭子仪无论是内战还是外战都鲜有败绩。

由于多次出面解救唐王朝于倒悬之中,后世以“再造王室,勋高一代”称颂其不世之功;也难怪在八十多岁高龄的时候还被唐德宗尊称为“尚父”。

八、中兴名将岳飞

岳飞生活于两宋之交,少年便有老成气象,沉厚寡言而熟络兵法,并且很早就在骑射领域颇有造诣,凭借能够拉开三百斤弓的绝活而举县闻名。

后来怀着满腔爱国之情的岳飞投身军旅,在此期间岳飞英勇异常,作战时总是第一个冲在阵前,也正是这股勇劲使得他的职位步步高升。

“靖康之变”后,岳飞继续效力于南宋王朝,面对金人的步步紧逼,岳飞凭借强悍的作战能力和灵活的战术多次挫败敌人的侵略意图。

之后岳飞高举抗金旗帜,组建了以“冻死不拆屋,饿死不虏掠”为宗旨的“岳家军”,岳飞本人也是保持了身先士卒、体恤部下的优良作风。

这支纪律严明的军队沉重打击了金人的嚣张气焰,并且向北收复了不少失地。

以上八位是笔者心目中猛将,当然璀璨的历史长河中涌现的武将之才绝不仅限于此,对于各自眼中历史上武力值最显赫的猛将,大家又有什么看法呢?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战... 战国时的墨家科技曾取得较高成就,其思想理念和技术发明在当时具有很强的先进性,但最终却走向了消失,主要...
原创 我... 姓氏是我国悠久历史的象征。一开始,我们只有少数的几个姓氏,它们在长期的历史演变过程中,逐渐演变成了其...
原创 谁... 本文参考历史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相关文献来源。 (明思宗朱由检 后人想象图) 崇祯十...
马斯克,回到明朝当吴三桂? 细细想来,马斯克和吴三桂对比一下挺有意思,2人第一次大转变都是因为女人。不同的是,吴三桂是因为身边少...
【“西凤酒”寻周记 探源礼乐文... 在原戢武村中心,有一座别具特色的文化广场。广场上的大舞台,背景是一辆威风凛凛的西周战车,前面还有一座...
原创 钟... 引言 钟南山院士估计现在没人不认识吧,武汉疫情的时候他不顾自己年老力衰,主动赶往一线去支持武汉,当然...
和田青玉《东方红建党徽宝》 和田青玉《东方红建党徽宝》作为一件集历史、文化、艺术与收藏价值于一身的瑰宝,不仅承载着对中国共产党辉...
原创 马... 马克思曾有名言:印度是没有历史,至少没有为人所知的历史……我们一般所谓的印度史,是一个又一个入侵印度...
原创 德... 【历史】我国有句话叫做“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这句话反映人的发展,虽然基础条件非常重要,但是后天...
原创 列... 列宁和斯大林的关系其实很微妙的,我们对苏联的印象,有时候第一个想到的人不是创始者列宁,而是斯大林。列...
原创 一... 张良“汉初三杰”之一。 公元前202年2月,汉高祖刘邦正式称帝,建立了大汉王朝。 刘邦面对群臣,曾盛...
原创 装... 在众多的三国人物里,笔者觉得司马懿是一个非常不错的人物。要论智谋,他一点儿也不输给诸葛亮,而心机手段...
原创 戈... 回顾戈尔巴乔夫的人生中的那些关键节点,我们会发现,那些重要到影响世界格局的事件都不是他做出的决定,他...
原创 李... 我们可以把从15世纪末的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到20世纪中期二战结束,之间的这段时间称为世界政治中的欧洲时...
文物损毁,市委书记发话 11月20日上午,内蒙古鄂尔多斯市领导干部警示教育会召开,深刻剖析反思文物损毁案件教训。 当地《新闻...
原创 滚... 三国历史一直都是人们热议的焦点,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人沉迷其中不可自拔,三国鼎立的历史格局,也让三国...
工会干部绘成语丨纸上谈兵 邯郸位于河北省南部,是战国时期赵国的都城。这里被称为中国成语典故之都。古城邯郸在历史长河中,孕育出灿...
原创 丰... 丰臣秀吉和德川家康讲和后终于如愿以偿成为了天下人,当时的天下大势已经明朗,如果丰臣秀吉不死,强大如德...
原创 张... 张良,字子房,出生贵族,祖父与父亲为韩国宰相。可惜秦始皇统一天下,韩被大秦所灭,张良显赫的家世也中落...
原创 中... 自唐代开始,中国就已经有了书院。唐玄宗时,曾设置了丽正书院,且集中了当时全国最著名的学者,进行写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