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夜谈
编辑|王图往迹
朱元璋给儿子请老师,老师问:孩子不听话咋办?朱元璋的回答绝了!
作为中国历史上非常有特色的皇帝,朱元璋的故事常常为人传诵。这其中有一个很有趣的事,当年朱元璋为孩子找老师,结果老师问了一个经典的问题:“孩子要是顽皮不听话,我可以打么?”。
那么,朱元璋是如何回答这个问题的呢?
1、自学成才的朱元璋,特别希望孩子能够受到良好教育
朱元璋作为一个农民出身的皇帝,他的家庭条件应该是在各个开国皇帝当中最差的。即便是汉高祖刘邦的情况也比他好一些,毕竟刘邦家中还是有点儿产业的,而且还能够做一个亭长,放在现在也是个乡派出所所长了。
而朱元璋的出身就要差很多。他的父母是非常贫苦的农民,甚至都没有多少自己的土地。为了让一家人能够吃饱饭,朱元璋自己年纪小时,就要出去为地主放牛和干农活,每天在地主家里累得筋疲力尽才管一顿饭。
若是有时候惹得地主不开心,他连这顿饭都没法吃到。
所以,这样的童年生活,使得他不可能像我们现在一样学习。当然,朱元璋自己非常的努力。很多人传说他是大老粗皇帝,其实并不是这样的,朱元璋童年没有得到专门的教育,但是他自己后面是非常努力的。
从他留下的诗作、书法都可以看出来,他自己后面学的相当到位。他甚至还给道德经做著解来教育天下人,而且他的注解获得了后世许多大学问家的赞成。并且他还亲自主持编制大诰,向明朝天下人普及法律。
这些都是需要极高的文化素养的。
所以,朱元璋虽然小时候没有专门学习,但是自己后面通过努力弥补了这些。但是,这种起步晚的努力,肯定不如从小就进行系统学习的好。所以,等到朱元璋自己建立了队伍之后,他对自己的儿子的教育很关注。
2、为皇子请老师,明太祖中意宋濂
颇有些农民自己没有读书,在社会上艰难闯荡一番后得知读书的重要性,所以特别重视自己孩子的教育的味道。
尽管朱元璋几个年长儿子出生时,当时的天下还没有稳定,并且需要到处征战,但是朱元璋还是把孩子的教育提上日程,让所有人给他推荐一个好老师。当时许多人就开始建议,让宋濂给他儿子当老师。
这个建议朱元璋很满意,宋濂是当时著名的学问家,与章溢、刘基、叶琛并称为浙东四先生,后面还被朱元璋誉为“开国文臣之首”,可见他的才华和功劳都很大。
而且立场也跟朱元璋一致。明朝很多开国文臣其实心向元廷,这其中刘伯温就是一个典型代表。这些人朱元璋是没办法才把他们找来的,朱元璋自然不可能让他们去教育自己的孩子。但是相对来说宋濂就要好得多了。
他帮明太祖起草,奉天北伐讨元檄文,第一句就让朱元璋等人拍手称赞:“自古帝王临御天下,皆中国居内以制夷狄、夷狄居外以奉中国,未闻以夷狄居中国而制天下也!”,所以,宋濂的立场朱元璋也是很喜欢的。
又加上朱元璋也没少与宋濂交流,知道他的学问还是很靠谱的,所以他就专门找来宋濂,希望他能够做自己孩子的老师。当时皇帝对臣子的态度是相当友善的,并不像电视剧里说的那样皇帝对臣子随意命令。
3、君臣对话,宋濂:孩子不听话,我能教训一下么?
朱元璋请宋濂前来做家庭教师,也是抱着一种商量的语气跟宋濂说这个问题的。
当然,虽然朱元璋很礼貌,宋濂也不好自己的姿态太高了。所以,稍微了解了一下皇子的情况后,基本上宋濂就把这个任务给应承了下来。但是,最后宋濂欲言又止,想到了一个不太“礼貌”的问题。
朱元璋看他有话想说,就让他直接说出来。宋濂想了想,就问:“小儿顽劣,可训乎?”意思是,如果您的孩子不听话,我可以教训教训他吗?宋濂问这个话是相当客气的,他并没有直接说是不是能打孩子,但是意思已经到那里来了。
朱元璋那么聪明的人,一下子就想到了宋濂的意思,并且给了宋濂一个满意又惊讶的答案:“不死即可。”意思就是说,别说教训了,孩子不听话你就给我狠狠的打,只要身体没打出大问题都没有关系。
估计周边的人听了这个答案都惊呆了。
其实朱元璋是非常疼爱儿子的,尤其是疼爱他的大儿子朱标,就像一个农村老父亲一样。而且朱标也特别的孝顺,大家都以为朱元璋会说什么护犊子的话,结果他居然告诉宋濂“不死即可”,真是让大家都吃惊了一把。
其实这么回答正是朱元璋的高瞻远瞩。他深知自己是皇帝、是宋濂的主公,自己的儿子将来也可能是皇帝,如果他不把权力给多点儿,宋濂根本放不开手脚。到时候教育就出问题了,甚至变成孩子对老师咋咋呼呼了。
这显然不是朱元璋想看到的结果。
4、严师出高徒:宋濂教育的几个皇子,后面都成了大才
所以,他给了宋濂最大的权力,告诉他不打死就没关系,是给宋濂吃了颗定心丸。宋濂又不是没轻没重的武将,不可能真的把朱标他们打得缺胳膊少腿的,他问这个问题无非是要朱元璋的态度。
只要朱元璋允许他教训孩子,那么他就可以放开了搞;要是朱元璋怕孩子受委屈,那他宋濂可能就要稍微小心一些讲课,不能够表现得太过尽职尽责了。得到朱元璋的这个回答后,宋濂也是高高兴兴的,就开始了对朱标等人的教学。
后面太子朱标果然在学业上非常成功,朱元璋也特别的认可自己的大儿子。
虽然后面朱标因病去世了,但是,朱元璋的另外一个儿子朱棣,也是被宋濂手把手教育出来的。后面朱棣发动了靖难之役,成功取代朱允炆为皇帝,他上位之后利用当年所学的学问,果然把大明王朝又推向了另外一个盛世。
可见朱元璋当年请老师没有请错,这个宋濂的学问确实相当厉害。
5、不仅仅善于请老师,朱元璋自己也是教育大师
不过,除了宋濂这个老师好外,朱元璋本身也是个教育大师。尤其是对孩子的教育上,朱元璋是相当有特色的。首先他特别重视培养孩子艰苦奋斗的精神,尤其是他当了皇帝之后更是如此。
朱元璋自己是吃过苦头的人,做过最为艰难的农民。所以,他深知老百姓的苦,但是他却害怕自己的后人不知道农民苦,因此做出一些有害农民的行为来。所以他制定了许多生活规矩,并且还作为一个祖训,要求他的后代皇族都得遵守。
他在这里面弄了许多特别详细的规矩,比如到了每年春天的特殊时候,农村的野菜什么长出来了,后世皇帝必须吃两顿野菜,体会一下农民们的生活。
当然,这也不完全是让他们吃苦。毕竟在皇宫里天天都是吃的各种大鱼大肉,每年让后代吃一点野菜,反而还能开开胃口,甚至有利于健康。因为朱元璋制定了一套措施,让后世子孙在宫中也要尽可能的体验民间生活。
所以明朝皇帝对底层都是非常同情的。哪怕是到了崇祯皇帝的时候,尽管到处都是流民作乱,但是崇祯一直吩咐下面,这些底层的农民不要滥杀他们。他当时一句话让许多人觉得他迂腐——“贼亦赤子!”
意思是那些流民也是我的子民,那些起义造反的百姓也是我的子民——你们只能教育他们,不要大规模的杀害他们,这显然是朱元璋留下的祖训影响了他们。
6、重视实践教育,明朝皇帝个个能文能武
除此之外,朱元璋还重视实践教育,并且给儿子安排了多个老师。前面我们说到,朱元璋让宋濂当朱棣的老师,尤其是后面太子朱标去世之后,朱棣就成了朱元璋重点培养的儿子之一。
但是,朱棣的老师并不是只有宋濂一个。相反,他还有许多武将作为老师。早在朱棣年纪很小的时候,他就跟着朱元璋在军队当中厮杀,这个时候带他的“老师”就是一些将官,朱棣跟着他们学习如何在乱军当中杀敌并活下来。
等到后面太子朱标不幸离世之后,朱棣被当作继承人来培养。朱元璋给了他更多教育,尤其是让一些老将带着他手把手的教打仗,这也是后面为什么朱棣兵马很少,却能够带着少量的兵马推翻朱允炆的原因。
不仅如此,在整个历史上的皇帝当中,朱棣的军事才华都是很高的。别的朝代封狼居胥、饮马瀚海都是将军去完成,明朝是明成祖朱棣自己亲自去封狼居胥,并且数次北伐把敌人打得丢盔卸甲。
而这一切都源自于朱元璋的高瞻远瞩,他早早给孩子的教育打下了基础。相比朱元璋对老师的这种大度的态度,现代人对老师的态度就要差多了。以前的老师还敢教训下孩子,甚至拿戒尺打一打孩子,但是现在基本没有这样的老师了。
因为一旦发生了这样的事情家长都会找老师麻烦,甚至搞不好要把老师扣工资、甚至为此丢饭碗。当然,这也是考虑的角度不一样。毕竟朱元璋想要的是,自己的儿子成为一个经得起打击的成功者,而现代大多数人最关键的是不想孩子受到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