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368年,朱元璋在一干文武大臣的拥戴下在南京登基称帝,大明王朝建立,朱元璋即为明太祖,作为中国历史上为数不多的草根出身的帝王,朱元璋从参加起义军那一刻起就深知百姓的疾苦,官吏的贪婪,因此,在朱元璋不断扫平割据势力的同时,对于老百姓的生活是比较看中的,正所谓得民心者得天下,正是由于得到了百姓的拥护最终朱元璋开启了一个伟大的时代。与朱元璋经历类似,明朝末年,陕北农民起义领袖李自成趁势崛起,经过多次与明朝军队的交锋,1644年李自成率领的农民起义军推翻了明王朝,李自成也成为了皇帝,可令人大跌眼镜的是,李自成只在北京城待了一个多月时间,就被吴三桂与清军赶了出去,不久之后,战败身亡。为什么同样是草根出身的农民军领袖一个成了皇帝,建立了一个王朝,一个战败逃亡,客死异乡,在小编看来,李自成之所以失败,主要有三个方面没从朱元璋哪里学会。
早在1358年,朱元璋攻打婺源的时候,由于久攻不下,朱元璋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正在这个时候大将邓愈给朱元璋出了一个主意,说这附近有个隐士名叫朱升,此人有诸葛亮之才,也许他能帮助大王。朱元璋求贤若渴,听邓愈这么一说,立刻请朱升出山,朱升来后给朱元璋提出了三条建议,即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朱元璋听后大为赞赏,此后朱元璋平定四方就按照这九个字执行,最终建立了大明王朝,统一了全国。而明末农民起义领袖李自成最终失败,也是因为朱元璋这三招他没学会,才最终战败身亡,让关外的清军见捡了便宜。
这第一招高筑墙指的就是建立根据地,巩固防守。在元朝末年的农民起义中,朱元璋领导的起义军以南京为根据地,先后陈友谅、张士诚等起义军,平定南方之后,挥师北方,最终在名将徐达的带领下将元朝宗室赶回了蒙古草原,统一了全国。反观李自成,从起义反抗明朝开始,没有明确的根据地,采用游击战术,打得过就打打不过就跑,这种战术虽然能对付明军,但对于建立政权,长远发展来说是十分不利的,再来看看关外的清朝,清太宗皇太极稳固内部之后,一直将沈阳作为自己的根据地没有改变,直到清军入关之后才将都城迁到了北京。李自成无论同朱元璋比还是同皇太极相比,都缺乏战略眼光,没有根据地意识。
广积粮就是储备充足的粮草。在古代,但凡发生战争都是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没粮草士兵吃不饱更别说打仗了。朱元璋在这一点上做的就非常出色,建立根据地之后,发展农业生产,储备足够的粮食,带动农民从事生产劳动的积极性,粮草源源不断。再来看看李自成的起义军,粮草是有,从哪里来,明朝那些地主大户,贪官污吏手中夺过来。这种储粮方式与朱元璋比起来更加不确定性,短期可以,不能源源不断的得到充足的军需。所以在李自成进入北京之初,严令对北京百姓秋毫无犯,但是没过多久起义军就开始公开抢劫,逼着地主富户交钱。为什么会这样?主要是平常抢劫习惯了,就变成了彻头彻尾的抢劫犯,一方面满足军需更大的一部分就是满足私欲,对此,李自成也是无可奈何。
最后一条缓称王可以说是十分重要。朱元璋登基称帝是在扫平陈友谅、张士诚等割据势力之后才施行的,在此之前朱元璋只称王不称帝,对于元朝而言,谁先称帝就先打谁。而朱元璋称帝时间也是在后方所有都稳固起来之后才开始自称皇帝的。至于李自成就更不用说了,率领一帮靠抢劫勒索为主的草寇,军纪不明,灭亡明朝之后,冒然称帝,没有根据地,没有足够的军需储备,这样的军队跟后访稳固,粮草充沛的满足八旗相比怎么能长久呢?所以说,李自成败在清军手里并不冤枉,因为李自成的部队真的只是一群草寇,仅此而已。
曾经有人做过一个预想,如果把崇祯皇帝换成朱元璋,清军会入关吗?明朝会灭亡吗?说句实在话,这个还真不好说,明朝末年大明王朝的积弊已经是积重难返了,将崇祯换成朱元璋估计也很费劲,但如果把李自成换成朱元璋,那么可以肯定的是,清军决不可能入关,因为朱元璋对军队的领导能力以及自己对局势的战略眼光远远胜于关外的皇太极,可惜的是,这只能是假设,老天最后留给明朝的不是朱元璋似的枭雄却是李自成似的草莽,天要明朝灭亡,谁也拦不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