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裕能守住关中吗?崔浩已经下了定论:裕亦不能守之
迪丽瓦拉
2024-11-26 12:52:48
0

原标题:刘裕能守住关中吗?崔浩已经下了定论:裕亦不能守之

守不住。即便刘穆之不死、即便建康无人挑战、即便东晋拼命支持,刘裕也守不住关中。

这个问题,北魏的崔浩已经帮着回答了。即:

秦地戎夷混并,虎狼之国,裕亦不能守之。风俗不同,人情难变,欲行荆扬之化于三秦之地,譬无翼而欲飞,无足而欲走,不可得也。若留众守之,必资于寇。

以崔浩之论为基础,做一个现代版本的解读。

01.输出暴力但不能输出秩序,所以好战必亡

《司马法》言: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安,忘战必危。

好战必亡、忘战必危,这不是一对矛盾吗?你到底要让我咋办,到底打不打仗?

好了,听你的。我不好战,所以不打仗;我也不能安,所以也要时刻准备打仗。那我就拼命造武器得了,但是造武器也有把自己造亡国的。这个例子就是苏联,高度发达的重工业和军工业,硬是把国民经济给拖破产了。

关键的一点,就是怎么理解:好战必亡。

统治可以换算成为一个经济问题,即投入统治成本然后收获统治收益,统治收益大于统治成本,那这个统治就是划算的。所谓统治成本,基本上就是养官和养兵的成本;所谓统治收益,基本上就是从老百姓手中收取的税收。

但是,在这之前得有一个前提,就是你得建立统治。

怎么建立统治?第一步肯定是输出暴力,就是你得把地盘打下来。第二步则是输出秩序,也就是你能治理打下来的地盘。你凭啥能治理?因为你能输出秩序,我能确保这个地方不再被抢走、我能确保老百姓不造反、我能确保老百姓能够安定生产。

你就看这三点,刘裕在关中能做到吗?

确保这个地方不再被抢走,也就是关中从此不再打仗。这个肯定不可能。第一个不允许的还不是北魏,而是赫连勃勃的大夏。大夏政权垂涎关中已经不是一年两年了。赫连勃勃从宁夏出兵关中,东晋从南京支援关中,在关中这个关键局部,谁更有优势?自然是赫连勃勃的大夏。即便赫连勃勃允许,北魏也不允许。北魏不需要对关中直接输出暴力,只需要对关中到建康这条补给线输出暴力就够了。

“欲行荆扬之化于三秦之地”,这是不可能的。因为刘裕治下全是南方汉人,他没见识过胡汉杂居的关中百姓有多彪悍,所以无法保证这些人不造反。至于能不能安定生产,就是更不用提了,外敌虎视眈眈、内治胡汉对立,安心搞生产,想也别想。

输出暴力就是战争,输出秩序才能统治。所以,只输出暴力而不能输出秩序,就建立不了统治,也就产生不了统治收益,所以好战必亡。

02.刘穆之不死、东晋死命支持,刘裕能定关中吗

刘裕返回建康的一个根本原因是他要篡位。但篡位之前得有功绩,而这个功绩就是打下关中、灭了后秦。但是,刘裕急匆匆地返回建康,还有一个直接原因,那就是留后建康的刘穆之死了。

刘穆之这个人非常重要,他是刘裕的萧何。刘邦外出征战,萧何一直看家。但看家可不是就在家里好好呆着就行了。看家的萧何起码要干两件事,一个是家里的乱事得收拾;一个是搜光家底支持前线。所以,看家这活儿一点儿也不轻松。刘穆之就担当了萧何这个角色。而且,刘穆之要做的事情,比萧何还要多。

刘邦领导的是一个创业集团,就是打下地盘之后大家都能分到肉。但刘裕领导的东晋朝廷却完全不是这么回事。

刘裕和北府军势力,他们是从司马皇室与南方士族手中抢来的权力。所以,刘裕和北府军是既得利益者,而司马皇室和南方士族是失去利益者。而最要命的是:这个失去利益者,还非常有力量。南方的官僚系统和地方政权,仍旧把持在这帮人手中。所以,刘穆之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工作就维持一种平衡,不能杀光这伙人,因为杀光他们,东晋也就没了;但也不能让这伙人太嚣张,因为太嚣张,刘裕也就没了。

所以,这个工作真心不好做,也就刘穆之能完成。所谓千军易得、一将难寻,但比一将更难寻的是一个能看家的萧何。

所以,完全可以假设一下,即:刘穆之不死,东晋死命支持,刘裕能不能占定关中?答案还是不能。

根本原因就是刘裕的最终目的不是关中而是建康,不是北伐收复故土而是北伐建立威望。所以,在刘裕集团心目中,篡位永远比关中更重要。

北魏皇帝拓跋嗣要阻止刘裕北伐关中,崔浩当即就给出了否定的回答。因为崔浩看透了刘裕的目的不是关中,而是关中建功而建功篡位。所以,北魏如果拼命阻止刘裕北伐关中,那刘裕一定会北伐河北,战火就会烧到北魏身上。

既然关中不是刘裕的主要矛盾,那刘裕就不可能在这里投入主要精力,也不会投入主要资源。

03.收拢不住战士战心、收取不到统治收益,刘裕也无能为力

若留众守之,必资于寇。

即便刘裕赖在关中不走,把南朝的大将和精兵全都留在关中,他也守不住。首先一个问题就是出征太远,南方的大兵会不满意。

五代十国的逻辑是皇帝听将军的、将军听士兵的。但是,这个逻辑从古至今都能讲得通,只是五代十国演绎得太极端。那就是皇帝必须重视将军的意见,所谓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同时,将军也必须总是士兵的意见,因为众怒难犯,士兵真不想打了,就真得不能打。所以,士兵的战心很重要。

韩信井陉之战,之所以敢背水列阵,就是因为韩信读懂了陈余二十万赵兵的心理。这伙人都是土著本地人,打了胜仗就抢劫战利品,打了败仗就直接回家种地打猎。

所以,思乡情切的南方大兵,就不会有留在关中的战心,他们一定会想方设法左右刘裕的意见,以撤回建康。

但刘裕率领的是正规军啊。正因为是正规军,所以南方士兵才能跟着刘裕千里赴关中,否则刘裕都不可能把这伙人带到关中。杀入关中只是解决了输出暴力的问题。但建立统治、收取统治收益,才是主要问题。

在关中的刘裕,他能够收取统治收益吗?这是想也不用想的问题。自东汉迁都洛阳之后,关中这个地方就是胡汉杂居,别说鲜卑匈奴人,就是关中羌人刘裕都搞不定。而最要命的一点,就是刘裕解决不了胡汉矛盾这个历史大问题。而解决不了这个问题,刘裕也就无法向关中输出秩序、不能在关中建立统治,也就不能收取统治收益。

南方士兵非要回家,关中无法获得统治收益,这就是刘裕占不住关中的原因所在。所以,崔浩才敢下定论,关中一定为北魏所有,刘裕想走也得走、不想走也得走。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学... 相信很多人了解司马懿,都是通过《三国演义》小说或影视剧。 但因为三国作者罗贯中明显偏向蜀汉一方的描写...
原创 忽... 忽必烈贵为一代天骄,横扫世界,为何夺位战争却如此惨烈? 公元一二五九年七月,蒙哥汗于钓鱼岛城下去世。...
原创 日... 前言 相信很多看过抗日战争题材影视剧的朋友对日本的一种军帽并不陌生,这种军帽两侧有几片垂布,看上去一...
原创 赵... 公元968年二月,大宋都城虽被寒意笼罩,但到处张灯结彩,42岁的赵匡胤即将大婚,新娘是刚满17岁的宋...
原创 陈... 提起淞沪会战,我们总能想到1937年8月爆发的那场惨烈战斗。 日本从海上登陆,打了国军一个措手不及,...
原创 朝...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北洋舰队全军覆没,被迫签订屈辱的《马关条约》,向曾经的小弟屈服。 甲午...
长白山天池为什么分给朝鲜一大半... 【本文内容均基于权威历史资料整理撰写,文末有文献引用来源,请知悉。】 新中国成立后,陆续和接壤的国家...
原创 放... 李文彪,1952年出生在上海一个高知家庭,父母均是高学历,并且从事教育工作。受他父母的影响,李文彪从...
原创 抗... 一、历史风云起,将军初登场 (一)传奇人生铸就辉煌 许世友,一位充满传奇色彩的将领。他8岁入嵩山少林...
原创 抗... 得知自己仅被授衔少将,李云龙、丁伟和孔捷个个满腹牢骚。 李云龙正在赶写论文时,丁伟跑来和他发牢骚,问...
原创 隋... ——感谢您的阅读,请您点击关注—— 隋文帝杨坚与独孤伽罗的爱情故事,在历史上一直被世人视为一段佳话。...
原创 志... 1950年4月10日,苏朝领导人举行会谈中,金日成得到了斯大林的支持,他摩拳擦掌,准备在一个月的时间...
原创 韩... 想必大家都听说过“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这句话, 可以说如果没有萧何,韩信就不会成为一代大将,没有萧何,...
中华民国孙小头《壹圆》开国纪念... 中华民国孙小头《壹圆》开国纪念币,作为民国初期的重要货币之一,不仅承载着深厚的历史背景,还蕴含着丰富...
古代读书人23种称谓 自古以来,读书人都是一个备受瞩目的群体,读书人意味着功名利禄、出人头地,而且才高八斗、学富五车,而且...
原创 方... 俗话说,虎父无犬子。英雄的后代,是否也如其父一般为国奉献?1935年,方志敏英勇就义,年仅36岁。他...
原创 朝... 引言 1945年8月6日,美国向法西斯日本广岛投放了人类第一颗实战用原子弹。仅两天后,苏联就对日宣战...
原创 老... 文丨卿心君悦 在电视剧《雍正王朝》中,有这样一个谜团—— 太子胤礽二次被废之时,老十三胤祥莫名其妙地...
一百年·一座桥·五代人 “这座桥不仅连接了两岸,也连接了过去与未来,成为了一个世纪以来我们家五代人共同的记忆和骄傲。”国家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