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帝王退位时留下的谕旨往往承载着一生的经验和智慧,但有一例却让人感到匪夷所思。李渊在退位时留下的14个字,竟然在李世民看来不以为然,然而,16年后,这些字字竟然一一应验!这种巧合让人不禁思考,是偶然的奇遇还是前人留下的智慧密码?
一、少年英姿飒爽 宠爱有加
纵观李世民与李承乾的关系,可谓起伏跌宕,最终结局凄惨。公元627年农历正月初一日辰时,长孙皇后在太极宫紫微堂中产下龙子。时逢李世民亲政后的首个新年,李世民欣喜异常,亲自为儿子取名“李承乾”,寓意承继大唐江山、乾纲独断。起名时他语重心长地对侍臣们说:“朕死后,此子当可扶大唐社稷,继朕未尽之业!”
李承乾生得龙章凤姿,聪慧过人。李世民望子成龙,眼见儿子渐长,更加宠爱备至。四五岁时便可诵读诗文,引得文臣武将称奇。李世民挥毫题字“神龟灵犀”于太子寝宫之上,表彰其过人的才智。
每每朝会刚结束,李世民就命人将李承乾迎入宫中,言传身教。李承乾从小便展现聪慧好学的天资,能听懂父皇讲解的许多治国之道。李世民也乐于与儿子讨论朝政大事,诸如筑堤防洪、整饬吏治等,倾听太子的想法。李承乾的见解常常惊人,让李世民大加赞赏。
见李承乾聪慧遗传自己,李世民更加欢心。在玩耍的时候,李世民常开玩笑说:“我死后,你当可承我之业,完成我未完成的事业!”李承乾也学父亲的样子,挥舞小木剑说要统一天下。母亲长孙皇后在一旁含笑相看,默默打量自己英俊聪慧的儿子,隐隐有托孤之意。
二、疾病缠身 性情转变
然而好景不长。贞观四年(630年),李承乾 13岁时,突然染上怪病,病情反复,死神的镰刀时时悬在头顶。李世民听闻大惊失色,立时请来道士秦英,希望以神仙之术为太子治病。
又命人在都城里到处张贴昭告:有病者来宫中就医,一应费用由国库支付;狱中囚犯,无论罪大恶极,一律从宽发落。
此外,李世民还发愤图强,誓要让太子康复。他命工匠在长安城内修建佛寺道观数十座,以积功德为太子祈福;并召集三千人剃发为僧出家修行,这在当时极为罕见。
在李世民和道士秦英的双重奇迹下,李承乾的病情终于有了好转。李世民见儿子渐渐康复,这才安心。然而这场怪病却在李承乾身上留下后遗症,他的性情大变,喜怒无常,极度敏感多疑。
李世民见儿子性情乖戾,深感忧虑。贞观九年(635年),他开始让李承乾旁听朝政,参与处理一些政务,以培养太子的治国能力与威信。然而李承乾却不思进取,整日藏匿在东宫之中,与宠臣饮酒作乐,荒淫堕落。有见识的大臣前去规劝,李承乾不仅不听从,反而大怒,对来人肆意羞辱。
李世民见此极为恼火,四年後(639年)命心腹杜正伦、房玄龄等入东宫辅助太子。然而杜正伦等人苛责太子过当,李承乾心中愈发不满。他开始结交奸佞小人,与突厥宾客谋反的念头也在心底滋长。一场亲子悲剧,由此展开序幕。
三、兄弟阋墙 骄奢招祸
贞观十五年(公元641年),李世民第九子李泰以地理志《括地记》进献,深得父皇喜爱,放他入居内殿。李承乾眼见弟弟得宠,已然对父皇不满的心中更起妒忌。
这年,李承乾染上风寒,整日卧床不起,他命人将几位俊美的宦官召来侍奉左右。李承乾与他们饮酒作乐,见他们歌舞打趣,心情大为舒畅。忽有一美宦进言,次数提及乎者王”之事,语带深意。李承乾立时会意,大喜过望,两人遂成谋反同盟。
此事被魏徵察觉,立时禀告李世民。李世民大怒,命人将李承乾拘禁,软禁在浴室之中。李承乾惊恐万分,日夜哀告,後悔不迭。李世民此时终于决意,铁石心肠,于次日大朝之上宣布,废黜李承乾为庶人,发配边郡。众臣无不倾力附和,李承乾无言以对。
四、父命难违 结局悲凉
临行前,李世民忍痛来到儿子面前,望着他哭成泪人的样子,不忍置信多年宠爱的儿子竟萌生谋反之心。
然而腥风血雨从他手中夺来帝位,自己又如何教导儿子手足和睦?这份罪责,让他无地自容。李承乾单薄身影渐行渐远,李世民在路边默默伫立良久。一代明君与太子,就此天人永隔。
流放途中,李承乾病重去世。李世民接到噩耗,悲痛欲绝。亲手签署传国玉玺,将心爱的儿子送向死地的自己,和当年的李渊又有什么区别?这一刻,李渊16年前的箴言才在脑海中清晰浮现:“汝杀吾子孙,他日汝子孙亦复如是!”
当年玄武门夺位之变,自己见李渊痛哭流涕,却不以为然。如今天运轮回,报应不爽。身为君主,要子嗣和睦相处竟也难如登天。这份焦虑与悔恨,将伴随他度过后半生。
五、太子英年早逝 父亲糟心终老
贞观十八年十一月,李世民病重垂危,深感父命难违。当年矢口否认的李渊箴言,如今历历在目。亲手害死骨肉同胞的自己,又如何奢求儿孙阋墙、子顺父亲?前半生权倾朝野,后半生孤独凄凉,这就是他引以为豪的盛世?
李世民挣扎着起身,命人取出李承乾的遗物。一个简朴的玉佩映入眼帘,上面刻着“盛世太平”四字,是他许多年前赠送给李承乾的生辰礼物。如今这四字在耳边回响,讽刺至极。
李世民握着玉佩,眼前浮现出李承乾的笑脸。那一刻他多么期盼,可以重来一次,让时间停留在他英俊儿子十三岁那年,没有谋权夺位,没有玄武门,没有白骨露于野的悲惨结局。
然而时光不能倒流。这一刻他才明白,当年李渊那句话,竟成了自己无法逃脱的宿命。
六、父子情深 宿命作祟
李世民与李承乾,一个当了帝王,一个本为太子。他们本是至亲骨肉,却被权力的阴影分隔两地。然而血浓于水,他们骨子里流淌着相似的倔强与野心。
李世民这一生从无败绩,却在儿子身上栽了跟头。他想尽办法培养李承乾治国,可惜好景不长,李承乾性情大变,酷似当年险夺帝位的自己。李世民余生看似风光无限,内心却惴惴不安。他害怕儿子重蹈自己夺权篡位的覆辙,却也无法彻底信任他。这份疏离感让李承乾在东宫里积怨已久,终酿成大祸。
然而纵观始末,李世民对儿子的爱护从未减少分毫。李承乾患病期间,李世民为救他glib出镜;即便太子已谋反异心,李世民也不忍置之死地。
正是这份爱,让他在儿子谋反后,想起多年前李渊的嘱咐。原来亲手置骨肉于死地的自己,根本无权要求儿孙和睦相处、子顺父亲。这份泯灭人伦的罪孽,终于落在自己头上。李承乾的结局,不也正如当年的二哥李元吉、三弟李元霸么!
七、结语
李世民与李承乾,其实都是这个乱世的受害者。李世民生在唐高宗李治朝末年,目睹国破山河在,人心涣散。为了扭转乾坤,他选择违背人伦和道义。夺得江山后,他一心蜀忠于民、爱民如子,企图用功业弥补那份罪孽。然而善恶到头终有报,人生轮回,李承乾的结局了他无法逃脱的宿命。
民不聊生就是对皇权的最大考验。李世民铁骑外患,却难以驯服人心。既要夺得天下,就注定要面临背信弃义的代价。他的盛世建立在何人的痛苦之上,他终身也无法释怀。
李世民死时,处子已老,心中空空如也。恰似他初登帝位时的江山,已经是人迹罕至的废墟。这一刻,他恍然明白,美好的背后是无数破碎的家庭。扪心自问的李世民,早已不再是当年意气风发的英明君主。他终此一生,也难逃李渊诅咒的阴影。亲手置骨肉于死地的他,又能奢求什么盛世太平?
点和
说说你的看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