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明朝的君王大部分被批评为不务正业,但有一件事却广受好评:那就是非常有血性!明太祖朱元璋给后辈留下祖训:不和亲!不赔款!不割地!不纳贡!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尤其是“不和亲”这一点,在中国历代王朝中做得最好。
强如汉唐,都发生过“昭君出塞”、“文成公主入藏”等屈辱的事,但明朝却没有一例公主和亲的先例。而清军入关后,为安抚蒙古等游牧民族,再次捡起了“和亲”的传统。但这些和亲的清朝公主,却大多没有生育,这是为何呢?今天就来跟大家介绍一下。
清朝与蒙古的联姻
清朝蒙古分为内属蒙古与外藩蒙古,实行盟旗制与札萨克制。根据部落、地域分而治之,分设札萨克旗、都统旗、总管旗、喇嘛旗进行统治。满族因为与蒙古族有着相近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居住和活动的区域犬牙交错,所以彼此之间有着复杂的关系。
自清太祖努尔哈赤建立后金后,就开始与附近的蒙古诸部会盟、联姻。天命九年(1624年),蒙古科尔沁部首先成为后金的部属。清朝灭掉蒙古察哈尔部后,蒙古诸部相继来投。乾隆年间,渥巴锡率土尔扈特部内附后,蒙古除布里雅特、卡尔梅克等由俄罗斯统治外,其余全部并入了清朝版图。
为了维系与蒙古诸部的关系,清朝除了对蒙古贵族进行赏赐封爵外,派公主和亲也是清政府拉拢蒙古的手段之一。据清朝《玉牃》统计记载:在清朝将近300年的历史上,满蒙之间联姻的次数多达595次,其中远嫁蒙古和亲的清朝公主和宗室格格多达432位,皇太极14个女儿,就有10个嫁给了蒙古,可见清朝统治者对蒙古的重视。
清朝公主和亲后为何无子嗣?
既然清朝嫁了那么多公主和格格给蒙古,为何却很少有子嗣呢?很多人认为是因为清朝的公主娇生惯养,适应不了草原的生活环境,早早去世,才没有留下子嗣。但真实原因却并非如此。清朝公主作为满清政治联姻的筹码,被清朝皇帝用来换取蒙古的政治支持,以及边疆的安稳。
与此同时,清朝皇帝也希望通过血脉融合,同化蒙古,让拥有满族血脉的蒙古人统治蒙古。这样他们就不会再生出反叛之心。但清朝皇帝打的算盘,蒙古人在草原和大东北黑山白水间都听到了。虽然他们臣服了清朝,但绝对不会让拥有满族血脉的后人统治蒙古。因此清朝的公主嫁过去也是被冷落,很少有怀孕的机会。
而且根据清朝的规定,公主只要出嫁,生死都由额驸决定。即便是额驸打死公主,皇帝也不会过问。比如康熙将皇六女固伦恪靖公主北嫁喀尔喀郡王敦多布多尔济,他的起居注就曾记载:“傥公主不令额驸适意安居,朕惟以额驸为是,庇额驸,公主纵死亦无所庇焉。”
这种不平等的夫妻关系让清朝公主与丈夫貌合神离,心情也极度压抑,再加上水土不服,所以很多公主早早就去世了。比如敦恪公主去世时19岁、温恪公主逝世时年23岁、悫公主去世时26岁。过早的去世,以及夫妻关系不和谐,都让这些清朝公主无所出。
除此之外,当时的蒙古还有一项陋习,那就是“收继婚”制度。父亲死后,长子可以继承他的一切财产和女人(除亲生母亲外)。所以如果清朝公主嫁到蒙古后生下了子嗣,丈夫去世后,她还要再嫁给丈夫的长子。如果她再给丈夫的长子生育子嗣,两个孩子之间的辈分会非常混乱。清朝公主大多接受过汉族儒家文化的熏陶,接受不了这种传统,所以宁愿不生。
而且即便她生下了孩子,在丈夫的其他孩子统治部落后,也可能会被杀死。因此清朝和亲的公主和格格命运非常凄惨,不仅无法决定自己的婚姻,就连子嗣也不能生育,最终早早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