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以摧枯拉朽之势一统天下的秦朝,在多个层面达成了统一,从细微之处以小见大,轮子作为车辆的移动载体,不同的国家、不同的规格、不同的标准,在秦朝是如何进行了统一,对于秦朝的道路革新和交通领域发展,究竟有着怎样的意义。
一、车同轨
传承自上古至今,轮子因其作用不同衍生出了多种使用形态,春秋战国时期最常见的就是风驰电掣的战车,轮子在战场上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在一统天下后,失去用武之地的轮子,开始重新奔驰在通往各国的交通要道上,然而这也导致了事故的频繁发生。
探究事故起源,就要先了解古代的道路,古代道路多为自然行走出现,基本都是黄土路,只有贵族私宅才会以地砖、木板铺地,如遇雨水天气,车子行走在路上,就会留下明显的印痕。
由于各国轮子尺寸、大小、车轨之间的距离各不相同,在曾经不相往来的国家开始通行后,路上相遇的车辆大多会因为轮子的不同错误估算车距,导致撞车、碾压事故频发,这也成为交通方面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车同轨就在此时应运而生,秦朝统一车轨间距为六尺,并将其作为交通工具的唯一标准,从前不同规制的车子被全部放逐到田野中使用,并在统一车轨的基础上,制定了车辆行走的相关规定,车辙相同,车主就会按照前人的路线驾驶,对于车距的把控也趋于一同,极大的减少了交通意外状况的发生。
车同轨对于货物运输和商人往来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大秦商业发展得益于此更加繁盛,对于秦的边境开拓而言也意义重大,此后军事物资和粮草运输变得更加便利。
二、道路革新
车轮在车辆速度和运输能力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这也推动了对于道路革新的需求发展,顺应民意的始皇帝下令在全国各地修建驰道,它们的最终目的地都通往咸阳。
史书记载,驰道总长度为六千八百公里,在绿化方面达到了三丈一棵树,比之现代也是极其出色的工程,道路转为新型车轨修建,在山岭纵横的巴蜀地区,始皇帝还特意沿着悬崖峭壁修建了栈道,打通当地和外界的连接口,为振兴巴蜀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驰道以外,秦始皇还修建了以咸阳和北边郡为首尾的秦直道,是独立于长城之外的一项重要边防,途径现在的蒙甘陕地区,是中国交通史上划时代的里程碑,后世直到清朝一直承秦代遗泽,沿用至今。
秦直道和驰道的修建固然劳民伤财,但对于当时的秦帝国来说,这就是打通了全国各地的军事要道,对于加强北面民族的防御作用重大,并且创造了北伐匈奴的有利条件,粮食、人力的运输更为便捷。
作者观点:
为了巩固统治做出的努力具象化体现就是车同轨和驰道、秦直道的修建,功在当时,利在千秋,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的前瞻性导向是秦朝统一车轨和道路的前提,为促进各地文化交流融合、社会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也为处理少数民族关系奠定了良好基础。
秦朝的道路建设直到后世仍旧广泛使用,其特有的军事意义也为后世所继承,对后世的道路发展和统一车马等方向有着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翦伯赞.中国史纲:第二卷[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
崔瑞德,费正清.剑桥中国秦汉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
杨宽.战国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