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莲英伺候慈禧44年,宫里待了52年,慈禧死后,他的结局如何?
迪丽瓦拉
2024-11-27 00:13:47
0

原标题:李莲英伺候慈禧44年,宫里待了52年,慈禧死后,他的结局如何?

1908年11月14日,年仅38岁的光绪帝病逝,20小时后,权倾朝野半个世纪的慈禧也驾鹤西去。

光绪死了,大清没什么影响,而慈禧死后,大清就要变天了,最先开始的地方就是后宫,隆裕太后在小德张的帮助下率先将权力握在手中,取得了与她的姑姑慈禧同样的垂帘地位。

此时,全后宫最难过的人莫过于李莲英,他伺候慈禧44年之久,在慈禧的庇护下,那是何等的风光。

26岁成为储秀宫掌案首领大太监,31岁升四品花翎总管,46岁打破“太监品级以四品为限”的皇家祖制,荣升正二品总管太监,这些风光是明面上的。

在“暗面”,他的“成就”更大。剿杀维新派有他的“功劳”,成功阻碍了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或公开或秘密地卖官鬻爵,大肆收受贿赂,据史料记载,李莲英的家产数目惊人,惊到什么程度呢?

据清史记载,李莲英名下有诸多房产和田地,其中有一处房产位于北京城中,占地面积约为2000平,是个91开间的四合院。

他有四个继子,在他死前就把财产分发了给了他们,240万两白银平均分配;他还有两个继女,也大约分了30多万;此外还有他的侄子也有一笔数目不菲的遗产。

除此之外,他在皇宫里还有三百万两白银,以及数不清的名贵珠宝。不过这笔钱财他没有带走,铺成了他的“后路”,何谓后路?

慈禧死了,后宫变天了,太监小德张上位,在慈禧死得当天,他就被解除了太总管的职务,取而代之的当然是小德张。

李莲英很快意识到,到了他要为自己的人生结局做选择了,眼前有两条路可走,一条就是留下继续当老太监,当然要忍受来自小德张的处处刁难;另一条就是出宫,安度自己的晚年,毕竟此时的他才60岁,寿数还长着呢!

一朝天子一朝臣,太监也是一样,如何全身而退,这是李莲英考虑的重中之重。

李莲英资产丰厚,但为了得到这些钱财,在朝中早已权敌无数。

江宁织造要为宫里采办服装,每次采衣料前要从宫中太监手中获取画样,李莲英从中每次都要索要一百二十两。

1900年,八国联军攻占北京,慈禧逃到山西,所有费用都由当地承担,因此很多太监都趁此勒索钱财,一般太监几两几十两也就打发了,但像李莲英这样的大太监没有一百两银子是不行的。

除了搜刮之外,他还为自己专门设立了一个收受贿赂的办事处,这个办事处表面看是“道观”,其实里面的“道士”都是为李莲英办事的,这种通过建立机构的方式来收敛纳财,李莲英可以说是古今中外第一人 。

据说袁世凯为了升官,一次性就给了李莲英20万两白银。除了卖官得财,他还有很多商号。

可以说,李莲英赚得盆满钵满,“庚子以前,前后共计所得,已数百万,庚子以后,八年之中复事搜刮,所得不下二百万”。

也由于他的种种不法行径,朝中上下对他恨之入骨,在慈禧死后,摄政王载沣就想杀了李莲英。但是,李莲英还是有两下子,他再用钱财为自己铺好了“后路”。

他将慈禧太后赏赐的所有财物都转送给了隆裕太后,同时按亲疏远近关系,还有一部分给了下属和亲信。

经过这一番操作之后,隆裕太后至少能保证他可以安全地离开,也算是为自己的人头上了保险。

慈禧办完葬礼后,李莲英向隆裕太后请辞,说自己想为慈禧太后在宫外守丧三年,隆裕太后恩准后,李莲英“带俸退休”,每月还有60两退休工资。

那么李莲英出宫后去了哪里呢?

李莲英在北京的房产很多,其中最有代表性居所如下:

黄化门街19号院:这处宅院内有一百多间房子,在明清两朝的时候,这里曾经是皇城禁地,是皇宫后勤的所在地。

那么李莲英是如何获取的呢?据说在西安避难返京后,李莲英向慈禧太后哭穷,于是慈禧就赏了他这处宅院。

除了上述这一处,还有说李莲英在海淀镇的故居总共有三处,一处位于海淀镇北军机处胡同的最北边,一处是海淀西大街的碓房居8号,还有一处就是目前保存最好的彩和坊24号院 。

彩和坊24号院是李莲英不惜重金专门为慈禧修建的,仅作为慈禧去往颐和园中途的小憩之地。

此外还有如颐和园内的永寿斋、内务部街胡同44号院等,但没有史料印证。

据有关资料称,说李莲英出宫后,名义上的家在黄化门街的19号院,而实际上他秘密居住在护国寺旁棉花胡同的一处宅院内,终日闭门谢客。

但诡异的是,在出宫三年后他就死了。

对于他的死因也是扑朔迷离,有说他死于痢疾,有说他死于非命,直到1966年,真相终于揭开。

1966年,李莲英的墓地被挖开,考古人员在墓葬内发现了大量价值连城的陪葬品,汉朝的青玉土浸剑、满黄浸玉镯、宋代的青玉褐浸环,这三件堪称无价之宝。

但这些宝物并不令人意外,意外的是,考古人员发现棺椁里只有一颗腐烂的骷髅头,却不见身体的其它部分,也就是说,李莲英死后是身首异处。

由此推断,李莲英死于非命的可能性大大增加,于是,很多考古学家开始重新审视李莲英的死因。

那么究竟是谁杀了李莲英呢?概括起来大致有四种说法:

第一种说法:说李莲英被革命党人杀害,理由是在光绪与慈禧的争权斗争中,他站在了慈禧一边,鼎力支持她对革命党人进行打击,因此革命党人对他痛恨至极,于是就暗杀了他。

第二种说法:说李莲英被江朝宗杀害。理由是他与袁世凯之间有芥蒂,而江朝宗作为袁世凯的亲信,接受了袁的指令,在请李莲英吃饭的时候,将其杀害。

对于这一说法很多人不赞同,因为李莲英死时,江朝宗在陕西汉中镇总兵人选上,到1912年才回京,怎么可能于千里之外害了李莲英呢?

第三种说法:说凶手是小德张,小德张作为李莲英的后任,他与李莲英有财产之争,得势的小德张因争夺财产而将他杀害。

第四种说法:说李莲英在去山东讨债的路上,被悍匪所杀。这种说法很离谱,李莲英财产无数,有必要去讨债吗?

于是,又有人说,他去山东不是讨债,而是去探亲,探望他的侄孙女,这位侄孙女远嫁到了山东无棣县,结果在途中遇到悍匪被杀。

他的两个随从吓得魂飞魄散,匆匆割下他的头颅就跑回了北京,所以,也就出现了墓葬中只有头颅。

但这种说法听起来无论如何不怎么靠谱,对于以上说法,笔者比较倾向于第三种说法,就是被小德张所害。

因为小德张当太监就是为了追求荣华富贵,而且此人比较圆滑,他在慈禧和光绪之间来回奔走,获得了双重信任。

在慈禧死后,在宫内外的复杂形式下,他选择了隆裕皇后,帮助隆裕与三位贵妃争权,并率先拿到了太后宝印,为隆裕上位立下汗马功劳。

小德张对李莲英并不陌生,对于他的财富觊觎已久,自己当上大总管之后,本来有机会找李莲英的茬儿,但由于隆裕收了李莲英的好处,对李处处加以保护,那小德张在宫里是没机会了,但在宫外机会还是有的。

个人认为,李莲英之死与小德张关系比较大。

总而言之,失去靠山的李莲英,即便选择离开是非之地,还是无法保全自己,最后身首异处,这也是另一种清算了。

更多文章可查看世界历史网公众号(shijielishiwang)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呼玛尔河口遭遇战:42名八旗兵... 原标题:呼玛尔河口遭遇战:42名八旗兵血战三百哥萨克,竟能重创敌军? 在第二次...
“蚩尤”是何物?为何黄帝当初一... 原标题:“蚩尤”是何物?为何黄帝当初一定要对他赶尽杀绝?有何瓜葛? 在中华文化...
实拍玉林16吨石棺出土,几千李... 原标题:实拍玉林16吨石棺出土,几千李氏族人过来祭拜 各位老表们大家好,近段时...
隋末窦抗被杨广猜忌;再见了表兄... 原标题:隋末窦抗被杨广猜忌;再见了表兄杨广,我要投奔表兄李渊去了哦 窦抗是隋朝...
隋文帝杨坚女儿襄国公主嫁给了谁... 原标题:隋文帝杨坚女儿襄国公主嫁给了谁?婚姻如何呢?子嗣情况如何? 隋文帝杨坚...
隋之仁寿宫;唐之九成宫;隋唐两... 原标题:隋之仁寿宫;唐之九成宫;隋唐两朝皇帝在此都有事发生 隋之仁寿宫;唐之九...
窦荣定孙子窦师伦,墓志参加李渊... 原标题:窦荣定孙子窦师伦,墓志参加李渊晋阳起兵,随李世民冲锋陷阵 窦师伦墓志出...
李多祚:唐朝辽阳郡王,镇守玄武... 原标题:李多祚:唐朝辽阳郡王,镇守玄武门三十年,参与两次玄武门之变 李多祚,爵...
揭秘:唐睿宗李旦有多少儿子?都... 原标题:揭秘:唐睿宗李旦有多少儿子?都是怎么死的?李隆基对兄弟如何 李旦是唐朝...
汉朝最终被三分天下,责任到底在... 原标题:汉朝最终被三分天下,责任到底在谁身上?刘邦刘彻恐怕难辞其咎! 嗨!大家...
1992年,大特务毛森回浙江省... 原标题:1992年,大特务毛森回浙江省亲,一辈子罪行累累,晚年病死美国 199...
张骞出使西域的终点:丝绸之路的... 原标题:张骞出使西域的终点:丝绸之路的开启 公元前138年,汉朝派遣张骞...
杨坚外甥窦庆,一郡太守死的有点... 原标题:杨坚外甥窦庆,一郡太守死的有点冤,竟然被盗贼所杀 窦庆是杨坚的外甥,杨...
曹操拿下荆州,获得了哪些人才?... 原标题:曹操拿下荆州,获得了哪些人才?除了徐庶还有谁? 在三国时期,荆州多俊才...
如果没有这位皇帝,清朝会早亡至... 原标题:如果没有这位皇帝,清朝会早亡至少100年,不是康熙,不是乾隆 如果没有...
她为康熙生下最长寿儿子,无宠活... 原标题:她为康熙生下最长寿儿子,无宠活到97岁,成为清朝后妃长寿之冠 1685...
雍正王朝:康熙为何当众评价胤禛... 原标题:雍正王朝:康熙为何当众评价胤禛一向以精明自诩?是在责怪他吗? 《雍正王...
隆裕皇后:新婚夜失宠,空守19... 原标题:隆裕皇后:新婚夜失宠,空守19年成太后,为何被骂作“大清罪人” 隆裕当...
乾隆问刘墉:大清一年生多少人、... 原标题:乾隆问刘墉:大清一年生多少人、死多少人?刘墉的回答有点绝 说起中国历史...
清朝时期的道台具体是什么官职,... 原标题:清朝时期的道台具体是什么官职,道台和知府哪个级别高权力大? 清朝的官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