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北方游牧民族南下建立的两个朝代,元朝和清朝对中国疆域的贡献是不容否认的。然而一个有趣的现象不知道大家注意到没,满族人能够在战场上战胜蒙古人,但却无法像蒙古人一样征战四方。中国目前的版图基本上是元朝奠定的,清朝仅是在元朝的基础上做了维护与巩固。
蒙元政权对“土地”的渴望源于草原民族的“分封制”。蒙古帝国实际上是以成吉思汗为首的草原游牧贵族通过多年的军事征伐建立的国家。在这个过程中,蒙古社会形成了一个特殊的军事贵族阶层,他们热衷于掠夺,不断发动战争,正如成吉思汗所言:“取天下啊,各分土地,共享富贵"。蒙古民族在成吉思汗和他的子孙带领下,先是统一蒙古,之后征服西夏、金国、中亚、西欧,建立了前所未有的事业,同时也发展出了一套以宗王、贵戚、功臣为对象的分封制度。窝阔台、贵由、蒙哥等无不是通过对外征服巩固大汗的权威、取得贵族的支持。
类似的分封制度在后金政权中也有体现,努尔哈赤灭哈达、辉发、乌拉等崛起后,建立了著名的“八旗制度”。八旗旗主的权利非常大,旗丁都是家奴,实际上就是另一种形式的“君臣关系”。马克思曾说“野蛮的征服者总是被那些他们所征服的民族的较高的文明所征服,这是一条永恒的历史规律”。与中原的长期交往中,满洲人逐渐意识到八旗旗主“共治国政”的诸多弊病,逐渐接受了中央集权和嫡长子继承等一系列政治制度。
公元1259年,忽必烈奉蒙哥之命,引东路军进攻南宋鄂州,不料蒙哥汗却意外死在了四川的钓鱼城前线。留守在漠北和林,忽必烈的幼弟阿里不哥在旧贵族的支持下,抢先登基为蒙古大汗。公元1260年,忽必烈在汉地实权派和蒙古东道诸王的支持下,在开平宣布即蒙古汗位,从此与阿里不哥展开了长达四年的汗位争夺战。游牧民居经济单一,需要定居民族提供生产和生活物资,长期以来蒙古帝国首都和林的物资都是汉地用大车送去的。忽必烈封锁了通往漠北的通道,和林没过多久就出现了严重的物资紧缺和饥荒。最终在汉地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支持下,忽必烈战胜了阿里不哥。
忽必烈继位之前经营南方多年,受汉文化的影响极深,才会依照中原王朝的惯例,“建元为中统元年”。忽必烈即位之初也是因为大力实行汉法,依靠汉族知识分子和武将维护统治,最终让“天下”百姓认可了这位蒙古皇帝。然而同样是接受汉化,元朝与清朝统治者却有着本质的不同。对于清朝来说,他们能够接触到的先进文明只有汉文化,清朝每位皇帝都是饱读之士,汉化得非常彻底。元朝则不然,统治者能够接触到伊斯兰教、基督教、佛教等与汉文化具有同样悠久历史的文化。
成吉思汗清楚地认识到,当时世界上没有任何一种文明能够适应多元化和多样性的蒙古帝国,才会要求子孙后代不偏重某一文化,坚持草原游牧传统,保持征服者姿态。中国皇帝仅是蒙古大汗的一个身份,接受汉化仅是为了方便统治中国。然而作为蒙古大汗的元朝皇帝,他必须不断发动战争,用新获得的土地和财富进行再分封。一旦扩张停滞,必然导致内部矛盾紧张,所以忽必烈征服了全世界最富有的南宋后仍不满足,还要继续征服日本、安南、缅甸、占城,甚至远在万里之外的爪哇。
?清朝早在皇太极时期就开始有计划地将权力集中在皇帝手中,同时受中原“内诸夏而外夷狄”的观念影响,清朝皇帝在对外战争中考虑得最多的是征服的成本与收益,而不是如何分封八旗子弟,比如清准战争结束后,乾隆委婉地拒绝了哈萨克并入中华的请求。元朝皇帝不断发动对外战争,虽然取得了“自封建变为郡县,有天下者,汉、隋、唐、宋为盛,然幅员之广,咸不逮元”的鼎盛局面,但却始终逃不出“胡虏无百年国运”的宿命,反倒是清朝绵延270余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