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吴学华原创作品
《史记·秦本纪》:四十七年,秦攻韩上党,上党降赵,秦因攻赵,赵发兵击秦,相距。秦使武安君白起击,大破赵于长平,四十余万尽杀之。
根据史记记载,在秦昭襄王四十七年(公元前260年),秦国与赵国在长平(今山西省晋城高平市西北)一带,展开了一场势均力敌的战役,秦军在白起的率领下,最终大破廉颇率领的赵军,并杀了45万赵国的俘虏。
《史记·白起王翦列传》……其将军赵括出锐卒自搏战,秦军射杀赵括。括军败,卒四十万人降武安君。……乃挟诈而尽阬杀之,遗其小者二百四十人归赵。前后斩首虏四十五万人。赵人大震……
真相是这样的吗?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战争的起因。
秦国虽然地处西北的偏远地带,人少地贫,但经过几代国君的努力,不断吞并其他国家的领土,渐渐成为七雄之一,时不时的今天打这个,明天打那个。
韩国只是一个小国,国力不行,早就已经向秦国投降了,还主动让出上党地区给秦国,可是上党地区的百姓,却投靠了实力与秦国相当的赵国,赵国得到上党之后,还洋洋得意地向其他诸侯国炫耀。秦国的脸面上过不去,于是集中兵力攻打赵国,赵国依仗有名将廉颇,加上综合国力也不错,就想着与秦国硬扛一下,证明谁才是真正的老大。
就这样,秦赵两国展开了一场大战,战争从公元前260年五月份开始,一直到10月份结束。结果是秦国打赢了赵国,成为诸侯国的老大。此役也为秦国吞并六国,埋下了伏笔。
赵国为什么会输?主要是中了秦国的离间计,用赵括代替了廉颇。在军事战略和计谋上,纸上谈兵的赵括根本不起白起的对手,不输才怪。
那么,白起在打了胜仗之后,真的杀了45万秦军吗?
我认为这个45万,是子虚乌有的数字。
首先,我们来看看秦国统一后的人口,根据相关的资料,秦国在统一六国之后,总人口大约2000多万,按照战争的消耗,加上地区划分,赵国的人口应该不高于400万。
在长平之战中,赵军被秦军围困,还在固守待援,所以赵国应该还有其他的兵力。赵国不可能把全部的兵力用于长平之战,否则其他的地方就空虚,容易被另外几个国家趁虚而入,能够用于长平之战的,有20万就不错了。
古代冷兵器作战,要养活一个士兵,需要七个民众,甚至更多,由此推断出,赵国的总兵力应该在三四十万之间。而一支作战部队的后勤补给,相当重要,一般为军队输送粮草的后勤人数,为作战部队的三倍。
那么,长平之战中,实际的作战部队,应该不高于10万人。
根据长平之战的相关史料,白起用两万五千人,插入赵军的后路,堵住了赵军的退路,然后又派五千骑兵,直接冲入赵军的营寨中,将赵军的主力分割。
《史记·白起王翦列传》……秦奇兵二万五千人绝赵军后,又一军五千骑绝赵壁间,赵军分而为二……
25000人就断了赵军的后路,5000骑兵就冲垮了赵军。如果赵军真的有四五十万之众,区区3万人就办到了?
按照战国时期的战争规律,作战双方的军队人数大致相当,就算再差,也差不到哪里去。如果赵军真的有四五十万的话,秦军再怎么着,也应有20万吧?
古代战争中,为了体现自身的军事实力,都会夸张军队的人数,已经成了惯例。三国时期曹操进攻东吴,总兵力20多万,都号称百万之众。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
如果赵军的人数真的有45万人,秦军仅靠5000骑兵,是绝对不可能分割开的,会直接被45万人碾压,包了粽子。
那么,白起决战赵军的时候,只用了区区3万人,其余的十几万部队在干嘛呢?看戏吗?
白起作为一代名将,在发起战略性总攻的时候,留下几万人做预备队,还是可信的,但不至于留下十几万人看戏。
我认为,秦军的那3万人,最起码占秦军总人数的一半。也就是说,秦军的总兵力,不超过10万。应该是3-5万人正面抗击赵军,派出两万五千堵住赵军后路,再派5000骑兵冲击。
赵军的兵力大致也在10万左右,被秦军的3万人堵截冲击,前后营被截断,还是能够说得过去的。
《史记·白起王翦列传》……王自之河内,赐民爵各一级,发年十五以上悉诣长平,遮绝赵救及粮食……
白起围住赵军之后,也向秦王求援兵,于是秦王亲自到河内,封给百姓爵位各一级,征调十五岁以上的青壮年全部集中到长平战场,拦截赵国的救兵。
由此可见,白起当时也没有预备队了,才不得不向秦王求援。如果白起手上真有20万人,直接就把战役解决了,还用得着从从秦国紧急征兵吗?
如果白起和赵括双方的兵力,都在十万人左右,加之后勤运输的三倍人员(民夫),总人数在四五十万,还是可信的。
此役白起击败赵军,杀赵军数万人,若是杀45万,则不可信。自古战争中,一旦战事有变,民夫多逃逸。
还有另外一种可能,史记经过历代版本的抄印,遭已经不是司马公当初的版本,很多地方出现错误,特别是在数字上。
还有一个事例值得借鉴:林彪的平型关大捷,有击毙日军一千多人、六百多人两种说法,而日军的战报则是损失60多人。(可以在网上查到资料)但不管怎么说,平型关大捷,我们击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打出了中华民族的威风。
不知网友们怎么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