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高盖世的大汉公主刘解忧在七旬时被汉宣帝迎回她日夜思念的故土
迪丽瓦拉
2024-12-06 17:02:52
0

原标题:功高盖世的大汉公主刘解忧在七旬时被汉宣帝迎回她日夜思念的故土

公元前101年,一支和亲的队伍在大队护卫的护送下,浩浩荡荡离开了长安城,开启了漫漫西行的道路。和亲的公主是“刘解忧”,所嫁的夫君是乌孙国国王“军须靡”。

其实在解忧公主之前,已经有一位嫁到乌孙的大汉公主,就是细君公主,可惜细君公主只去了五年,因为要遵循乌孙古老的转婚习俗而抑郁而终,年仅21岁。

当时汉、匈奴、乌孙三国的位置呈品字形分布,匈奴居中占领着长城西北的广大区域,汉和乌孙正好位于匈奴的一东一西。匈奴不仅控制着西域诸国,而且经常侵扰西汉边境,对中原王朝的安全构成威胁。汉武帝决定联合乌孙共击匈奴,采取的政策就是和亲。

细君公主是宗亲之女,当时嫁的乌孙王是猎骄靡,但是匈奴人也不甘示弱的把自己的公主嫁给了猎骄靡。猎骄靡从小是匈奴冒顿单于收养长大,而且猎骄靡惧怕匈奴的军事力量。就把匈奴公主封为左夫人,把细君公主封为右夫人,而乌孙是以左为尊,这表示大汉公主受到匈奴公主的压制。

更让细君公主不能接受的事情还在后面,年迈的猎骄靡要把细君公主转嫁给他的孙子军须靡,这是草原古老的婚俗习惯,而细君公主却认为这是有违人伦纲常。细君公主上书汉武帝,请求返回故乡,汉武帝的回复是“从其俗,欲与乌孙共灭胡。”

接到回复的细君公主伤心绝望了,不久就抑郁而终,年仅21岁。

为了制衡匈奴,稳固自己的地位,刚刚上台的军须靡在细君公主死后不久,与汉武帝不约而同地想到将和亲这张牌继续打下去。

这一次汉武帝千挑万选,为军须靡选了一位与细君公主脾气性格截然相反的一位公主刘解忧。

初来乍到的解忧公主同样面临细君公主当初的境遇,同样被封为右夫人,同样受到匈奴公主的压制,一样与乌孙王军须靡关系冷漠,一样地思念家乡。

不过支撑解忧公主走下去的除了她爽朗的个性,还有一个强大的信念,那就是她个人力图通过这次和亲在乌孙有所作为,借此恢复她曾经的荣誉。

解忧公主出生皇族,祖父刘戊是一方诸侯楚王,但是由于刘戊参加了七国之乱,兵败身亡,从此整个家族一落千丈,刘解忧一度曾沦落为长安街头的市井庶民。

为了重振家族,解忧公主咬紧牙关忍辱负重,终于在乌孙国生活了下来。然而几年后,乌孙却与匈奴的关系日渐亲密起来,原因就是匈奴公主为军须靡生了一个儿子,而解忧公主始终无所出,她并没有垂头丧气,而是在耐心地等待转机。

就在这个时候,军须靡去世了,这意味着解忧公主同样面临着转婚。与曾经悲伤致死的细君公主不同,解忧公主坦然接受了这一切。

正是这次对于乌孙来说寻常不过的改嫁,却推动了汉、匈奴、乌孙三方乃至整个西域地区翻天覆地的新局面。

解忧公主的新夫君叫翁归靡,是军须靡的堂弟,在乌孙历史舞台上也是位有所作所为的政治家。翁归靡一直仰慕中原文化,因此与解忧公主非常合得来。

于是,汉乌之间的关系走得更近了,双方信史不绝于途,同时,汉朝与西域各国的往来也日渐频繁,丝绸之路繁荣一时。中原的丝绸成了西域上层贵族的衣料,而作为和亲的陪嫁品,一批农民和工匠也跟随公主前来,赤谷城开始有了粮食栽培。

解忧公主与翁归靡夫妇二人相知相守,育有三男两女,都曾在乌孙的历史舞台上产生过重要影响!更加可贵的是她对夫君翁归靡的帮助和影响,在乌孙本国和汉乌关系中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在政治上,翁归靡坚决改变过去在匈奴和汉朝之间摇摆不定的态度,归附了汉朝。

解忧公主对翁归靡亲汉的影响力,立即引起了匈奴的仇视。公元前74年,匈奴单于调遣大军,长驱直入乌孙腹地,意欲攻城掠地,并派出特使到赤谷城扬威,要求乌孙交出解忧公主,并与汉朝断绝一切往来,否则决不罢兵。

赤谷城是猎骄靡当年为细君公主而建的宫殿,因为汉朝公主不适应草原游牧生活。

面临威胁,赤谷城内亲匈奴的一派开始煽风点火,主张满足匈奴单于的要求,交出解忧公主,一时间城内人心惶惶,有人主战有人主降,翁归靡一时也左右为难。

解忧公主临危不乱,白天说服翁旧靡稳住局势,夜晩又给汉朝皇帝写信求援。在她看来,只要这封信送达汉廷,汉皇就会发兵增援,一切困难就会迎刃而解。

然而令解忧公主没有想到的是,此刻的汉廷已自顾不暇,汉昭帝驾崩后,权臣霍光新帝刘贺,大臣们为立谁为新君而步步惊心,哪里顾得上去解救千里之外的乌孙国的危难?

解忧公主只有自救,她拉拢劝服了一些骑墙派的乌孙贵族,着力为战马加料追膘,扩充大汉近卫。经过奋力抗击,使匈奴铁骑始终无法进入伊犁河谷,从而稳定军心民心。

汉宣帝即位后,解忧公主与翁归靡再次联名上书,力陈乌汉联手,东西两面夹击匈奴的却敌之策,不负和亲联盟。

而此时匈奴为维持其对西域的统治,也在军事上迅速行动,他们以巴里坤草原为基地,屯田车师,进攻乌孙,试图控制住天山以北地区,隔断乌孙与汉朝的联系。

公元前71年,汉王朝在经过充分准备后,发兵十五万骑讨伐匈奴。在这场战役中,翁归靡亲自批挂出征,汉朝使臣常恵,手持汉朝符节随军而行,五万乌孙精骑千里奔袭,直捣匈奴王庭,这一仗汉乌联军大获全胜,匈奴元气大伤。

而匈奴单于并不服,是年腊月,他亲自率领万余骑兵偷袭乌孙,却不料偷袭得不偿失,并且在归途中遭遇了百年不遇的大雪而再次惨遭失败。

公元前70年末,特大雪灾覆盖了匈奴全境,匈奴百姓与牲畜冻死不计其数。于是大漠之北的一些小部落趁火打劫,同乌孙人一起夹击匈奴,匈奴一败涂地。

公元前60年,随着匈奴日逐王降汉,汉朝政府设西域都护府,西域自此纳入汉朝版图。乌孙也从匈奴俘获了四万降卒,一跃成为了西域最强国。

公元前64年,翁归靡上书汉廷,愿立汉廷外孙,也就是解忧公主与翁归靡所生的长子元贵靡为嗣,请求为其聘一位汉朝公主为妻,进一步密切汉、乌之间的关系。最终解忧公主的侄女刘相夫被选中,成为新一任的和亲公主。

然而,就在和亲队伍浩浩荡荡抵达敦煌之时,翁归靡却突然病逝。乌孙国在西域领头羊的地位仅仅维持了十年,就随着翁归靡的猝死而一同终结。

和亲婚约也随之取消,解忧公主再次陷入四面楚歌的境地。翁归靡的弟弟,也就是匈奴公主所生的儿子泥靡,趁机挤兑了解忧公主长子元贵靡的王位,掌握了大权,还采取了亲匈奴反汉朝的政策。并且要求解忧公主转嫁给他。

面对泥靡的要求,解忧公主表面接受了他的聘礼,暗中却策划了一出鸿门宴,准备杀掉泥靡,可惜计划失败,泥靡逃脱。解忧公主立即果断杀掉泥靡亲信,布置好赤谷城的防卫,静待泥靡前来报复。

泥靡却被吓破了胆,不敢轻举妄动。公元前53年,元贵靡的异母兄弟乌就屠袭杀了泥靡。汉朝立乌就屠为小昆莫,立元贵靡为大昆莫。

公元前51年,在得到汉宣帝的应允下,解忧公主终于回到了长安,汉宣帝以公主的规格接待了这位年近七十功高盖世的大汉公主,两年后,解忧公主辞世。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中... 在华北平原的腹地,河北省邯郸市临漳县境内,有一处名为邺城的遗址。如今,这里是一片安静的田野和寻常的乡...
原创 中... 前言: 夏朝通常被认为是中国历史的开端,是中国最早的朝代之一。它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古代文明开始进入有文...
这是明代方孝孺写的小楷,有唐人... 如今的我们知道方孝孺这个名字,并不是因为他文采风流,而是因他是历史上唯一一个被诛十族者。有的人称赞他...
原创 史... 根据《左传》的记载,夏朝的第一位君主夏启,在临终前将王位传给了太康。然而,太康沉溺于荒淫的生活,导致...
原创 刘... 谈到刘禅,许多人首先想到的便是他那句乐不思蜀。这句话常常让人认为他是一个昏庸无能、缺乏气节的帝王。然...
原创 地... 自古以来,人们就流传着许多关于巨人的故事。有些人相信巨人曾经在地球上存在过,而另一些人则认为这不过是...
原创 孙... 孙权是东吴政权的开国皇帝,生于182年,去世于252年,享年70岁。19岁时,他继承了父亲和兄长的事...
原创 原... 在历史的长河中,有不少王爷的故事令人记忆深刻,这些故事充满了传奇色彩,但背后往往充斥着权力斗争与背叛...
曾国藩如果造反能成功吗? 文章来源为文史宴,作者为周禄丰 很多朋友对历史的看法还是受到“唯力是视”、“成王败寇”等庸俗劣质思维...
行家一出手,便知有没有:林冲为... 自古文无第一武无第二,文章好坏可以见仁见智给出不同评价,但武功高低,打一场就知道了,所以江湖中才有了...
原创 诸... 在三国时期,诸葛亮是蜀汉的支柱人物!如果没有他,蜀汉可能早已被敌国吞并。作为一位文臣,他不仅要出谋划...
原创 两... 俄罗斯和白俄罗斯这两个国家的关系,历史上一直非常紧密。从民族背景上来说,两国都属于东斯拉夫人支系,语...
高句丽,威震东北八百年,熬死两... 高句丽这个名字,在东北亚历史上留下的印记深远,它起源于公元前37年左右,那时候一个叫朱蒙的首领率领貉...
原创 朝... 自从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后,我国与朝鲜的关系日益密切,双方在各个领域的合作逐渐加深,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和合...
原创 宋... 宋朝的官制可以说非常复杂,可能是历代王朝中最为复杂的一个。许多官职都具有独特的时代特征,使得它不仅繁...
原创 大... 科举制度始于公元605年,取代了此前的九品中正制,成为封建社会中最为公平的人才选拔体系。它打破了世袭...
原创 孔... 孔融是东汉时期的著名人物,才华横溢,擅长诗文,是建安七子之一。他的家族背景深厚,属于孔子的二十世孙,...
原创 李... 李广被誉为历史上最著名的常败将军,他的一生几乎没有一次显著的胜利,然而,正是因为他与历史学家司马迁之...
原创 关... 公元201年,刘备从北方南下,投靠了荆州的刘表,并被安排驻守新野。到208年,曹操发动进攻南下攻打荆...
原创 盘...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德国为何会失败?从战争的角度来看,有人总结认为,德国在战术上可能取得了某些胜利,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