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四大名将,为何只有王翦能真正做到善终?能力与情商并存
迪丽瓦拉
2025-05-30 03:32:30
0

原标题:战国四大名将,为何只有王翦能真正做到善终?能力与情商并存

“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初命晋大夫魏斯、赵籍、韩虔为诸侯……”

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封韩、赵、魏三卿为诸侯,春秋时代逐渐走向尾期。公元前386年周安王又命齐康公的丞相田和为齐侯,为姜姓齐国的覆灭以及田氏代齐埋下伏笔。

直到公元前376年,韩、赵、魏将晋国土地全部瓜分并各立为国,史称三家分晋,战国时代正式开启。此后,中部的韩赵魏三国,东边的齐国,北边的燕国,以及南边的楚国,并称为战国七雄。

自七雄地位确立后,各国之间便是尔虞我诈、征伐不断,战国初期以三晋韩赵魏三国实力最强,随后魏国在李悝变法后脱颖而出,实力甚是强大,秦国在这期间饱受魏国侵扰。

后来齐国邹忌变法、秦国商鞅变法,让齐秦两国实力迅速加强,秦国更是一跃成为“七国之首”。随后齐秦两强又在不断地“合纵”、“连横”之间不断进行外交斗争,最后齐国败下阵来。

公元前260年,秦国大将白起与赵国大将廉颇对峙于长平,三年未果后,在秦国一招“反间计”之下,廉颇被撤,白起又引诱换上来的赵括倾巢出动,被合围后的赵军尝到大败,40万赵军被白起坑杀,史称长平之战。

长平一役后,再无国能与秦抗衡,秦国积蓄力量东出函谷,先灭韩国,再覆赵国,赶走燕王,踏平魏国,拿下楚国,又剿燕国,最后随着齐国的覆灭,秦始皇终于一统天下。

战国“名将”之死

整个战国时期,是群雄争霸的时期,是战乱频发的时期,古时候的打仗除了要考验一国粮银和人丁是否充足外,一位优秀的军事将领同时也必不可少,战国时期涌现出的名将更是数不胜数。尤其在战国后期秦赵两国频繁交锋,秦国的白起、王翦,赵国的廉颇、李牧,四位大将军事实力尤为突出,也被后世称为“战国四大名将”。

“起翦颇牧,用军最精,宣威沙漠,驰誉丹青。”

放开今天的“主角”王翦先不谈,白起、廉颇、李牧这三位名将,哪一位不是功勋卓越、战绩斐然?

白起为秦昭襄王出生入死,曾于伊阙龙门大败韩魏二十几万联军,后又攻下楚国都城迫使楚王迁都,长平一战的功绩更不用说,为秦国一统六国打下坚实基础。

廉颇一生辅助三代赵王,曾于长平拒秦三年之久,若不是被换下,赵国在长平之战的结局恐不会如此惨烈。虽受长平之战影响,赵国实力大减,但廉颇依然能凭借着优异的军事才能,打退前来“趁火打劫”的燕军,甚至能率军反攻,直击燕国国都,燕王为此还割地求和。

廉颇,剧照

李牧更不用多说,为赵国乃至华夏民族戍守边关大半辈子,一举荡灭匈奴10万铁骑,保赵国北部边疆无虞,资治通鉴有记载:

“灭檐褴,破东胡,降林胡,单于奔走。其后十余岁,匈奴不敢近赵边城。”

能让匈奴十年不敢近边城,其功绩无需多言,而后秦军攻赵,李牧临危受命带领边军在肥、番两战中击溃秦军,最后还和秦将王翦打得不相上下。

但纵观中国古代史,名将实力虽强,但又有几位能在“君臣关系”中拿捏平衡,最后得个“善终”?伴君如伴虎,这战国四大名将中的三位:白起、廉颇、李牧,都是败在这“君臣关系”之下。

先是白起被秦昭襄王赐死于杜邮,后是廉颇被罢孤独终老于异国他乡,再到李牧被奸臣陷害,死于“抗命不遵”。

“独善其身”的王翦

王翦的结局却与这三位大有不同,王翦不但自己在享受秦王给予的丰厚待遇下寿终正寝,他的子孙后代也一直深受秦王重用,儿子王贲还被封为通武侯,孙子王离也被封为武城侯。

王翦之孙王离,虽在巨鹿之战中被项羽大军击破成了俘虏,但其一生也为王氏一族的崛起奠定了基础,使王姓成为我国一大姓。如此看来,战国四大名将也只有王翦做到了真正的善终,他如何做到的?

其实总结起来就7个字——能力与情商并存。

王翦,剧照

军功卓越

王翦从小喜欢研究军事兵法,但早年间有大将白起在,所以他并无多少表现机会,直到秦王嬴政继位后,王翦终于抓住机会,于公元年前236年统领军队攻赵,并成功拿下赵国要地阏与,并接连拔取赵国9座城池,赵国实力再次被大大削弱。

随后在公元前230年秦将内史腾灭了韩国,为秦国扫平其余五国打下“前进基地”后,秦国于公元前229年正式开启灭赵之战,王翦任主帅带领大军从井陉出兵攻打赵国,另命杨端和率军从黄河北岸攻击赵国南边,欲以夹击之势围攻赵国。

此时的赵国虽再无长平之战时的实力,并且还遇到了饥荒,军民食不果腹,但也并非到了能任秦军宰割的境地,毕竟赵国手中还有一员大将——李牧。

李牧画像

李牧凭借着春平君赵佾从各处筹措而来的军粮,尚且还能支撑军队作战,并且深知硬拼拼不过秦军,于是又耍起了他的拿手好戏,运用阵法与布防和秦军打起了“持久战”。

眼看相持一年多,秦军没有占到丝毫便宜,秦国也使出了自己拿手好戏——反间计。

和当年长平之战离间廉颇一样,此次离间李牧在赵国丞相郭开的“帮助”下也进行得格外顺利,很快李牧被围杀,王翦大军也迎来进攻的机会。面对老谋深算的王翦,赵国的赵葱和颜聚均已构不成威胁,最终秦军成功攻破邯郸,赵国亡。

公元前227年,燕太子丹派刺客荆轲入秦,刺杀秦王失败,秦军以此为借口派出王翦大军压境燕国,燕王忍痛斩下太子丹首级献于秦国,随后丢下蓟城,逃往苦寒之地辽东,王翦占领燕国都城后便班师回国。

本身之前就已立下灭赵首功,再加上此次又拿下燕国都城,经此两战,王翦在秦国乃至剩下几国人的眼里威名大振。

此时的王翦自然是深得秦王政之心,但王翦却也不是居功自傲之人,行事依然以小心低调为主。在王翦之子王贲灭了魏国后,秦王便立即动起了灭楚的念头。

一次军务会议上,秦王政问秦将李信:

“吾欲攻取荆,於将军度用几何人而足?”

李信胸有成竹地表示,20万人马足以。随后秦王又问王翦若派他攻打楚国,需要多少兵马,王翦立即答曰:

“非六十万人不可。”

显然,此时的秦王和李信一样对灭楚之战是胸有成竹,秦王采用了李信的策略,还不忘提一句“王将军老矣”。

李信,剧照

王翦明知楚军实力仍在,且楚军将领项燕也绝非等闲之辈,但无奈秦王此时已被胜利冲昏头脑,见献计不成,王翦只好称病告老还乡。秦将李信与蒙恬也被派往攻打楚国,领兵20万。

结果证明,王翦的担忧是对的,李信与蒙恬中了项燕的“诱敌深入”之计,最终大败,二十万秦军几乎全灭,李信与蒙恬只好回师请罪。

此时的秦王政才终于醒悟,于是快马赶往王翦老家频阳,请王翦出山。王翦心里也明白,秦王都亲自来了,自己这次是不出马都不行了,在简单推辞了几句之后,王翦便于公元前225年亲率60万大军,在平舆之战中消灭楚军主力,斩项燕于蕲南,随后一举拿下楚国。

敢舍弃、知进退

王翦为秦王政一统天下立下赫赫战功,其能力自然无需质疑,那说他情商高,又从何体现呢?

其实在上文已经有所提及,不难看出王翦是一位敢舍弃、知进退之人,这便是他高情商的表现之一。

当王翦得知秦王已经不再重看自己时,那一句“将军老矣”也让他参透秦王有让自己“退下”的意思了,随后便立即告病还乡。期间也没有任何贪恋权位之意,说回家就回家,要不是李信与蒙恬大败,说不定王翦还真就此隐退。

秦王请回王翦

而在后来得知秦军大败后,王翦也没有为此多嘴一句,只自顾自地过上“养病”生活,后来见秦王政亲自前来,便也不多推迟立即回咸阳。

在这一点上,王翦就比同为名将的白起做的要好得多,同样是秦王没有采纳自己的意见,白起则在秦军吃了败仗后偏要“各抒己见”,用一句“秦不听臣计,今如何矣!”证明自己是“有言在先”的。

秦昭襄王也是个暴脾气,当再次请王翦出山不肯后,便立即罢免白起的官爵,贬至阴密。后来白起在前往阴密的路上被昭襄王赐死。深知“伴君如伴虎”之意的王翦,自然不会走上白起的老路。

“自污”以示忠

其二,敢于“自污”。秦始皇生性多疑,再加上经过荆轲刺秦一事后,嬴政对凡是都会更加多一个心眼,或许此前王翦欲领兵60万灭楚被秦王否决,正有秦王担忧王翦拥兵自重的因素在里面。

《大秦赋》中的秦王政

后来王翦成功从秦王手上接过秦国六十万大军的指挥权,秦王政为表达重视,还亲自送大军于灞上。从此时开始,王翦那高情商又体现了出来。送至灞上,还未出行,王翦便向秦王要赏赐了,第一次就要了宅院、良田、美女等大量赏赐,嬴政一开始还不知所措,问道:

“将军行矣,何忧贫乎?”

王翦倒也毫不掩饰,直接表示知道自己最后也不能封侯拜相,所以就想着趁还有功绩在身,多向子孙要写家业。秦王也不傻,立刻明白了王翦这是在向自己“示忠”,当即便答应了王翦的请求。

后来,为了表达自己无心拥兵造反,只想建功立业为子孙后代造福之意,王翦在与楚军交战前又多次向秦王政要赏赐。

虽然在当时一些不明事理的人眼中,王翦是一位贪财贪色之人,但反过来推敲就不难发现王翦的情商之高。他知道自己手上握着秦国全部精锐,想让秦王完全不担忧是绝对不可能的,因此只能通过“自污”的方式来告知秦王以及秦人,他带大军打仗不为造反,只为立功为自己谋福利。

这样不但打消了秦王的顾虑,同时也确确实实为自己以及后代谋取了大量赏赐,让王氏一族的血脉有了延续下去的根基。

结语‍

其实在秦王政初有伐楚之意时,王翦之所以非要60万兵力,并不是只有60万大军才能打赢,他这样做心里也清楚,秦王大概率会否决他的意思而选择带兵更少的李信。

一方面是想着自己的功劳确实过大,为了自保也该给其他将领一些风头占占了,这样自己也好及时从君王身边抽身。

另一方面,如果秦王真允许了他的建议派他出征,拥有60万秦军精锐的他,再凭借对自身实力的信任,怎么也能将楚国拿下。这样做同样是为自保,既然前面已拿下如此之多的战功,那朝堂之上便会有对自己功劳忌惮之人,此次伐楚必然要万无一失,以免落下口实,被他人用战败之名在秦王面前构陷于己(白起之死与应候范雎在秦王面前谗言多少有些关系)。

王翦灭了赵国、燕国以及楚国,其子王贲则灭了魏国和齐国,六国有五国都亡于王翦父子之手,如此功绩,放到任何一位君王眼里都会担忧“功高盖主”。但王翦却会巧妙地遵守着君臣之道,让自己得以真正意义上的善终。

参考文献:《史记·白起王翦列传》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为... 明成祖朱棣是明朝的第三任皇帝,而且他本人也算得上是一位明君。其当皇帝的经历与唐太宗李世民非常相似。同...
共话长江流域青铜文明 本报记者 赵晓霞 湖北鲁台山郭元咀遗址出土铜块。 来源:文博中国微信公众号 安徽肥西三官庙遗址出...
原创 隋... 李渊起兵时,有这么两个兄弟,一位是许世绪,一位许洛仁。参加晋阳起兵反隋。属于元从功臣系列。 许氏兄弟...
原创 专... 鼎鼎大名与历史的长河中,诗人李白,中国人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他的名字,他是中国最伟大的诗人之一。读过李白...
原创 陈... 前言: 毛主席晚年几乎很少参加追悼会,所以在接到陈毅去世的消息后,所有人都默认主席不会现场出席。可没...
原创 金... 金国灭亡北宋之后,康王赵构逃往南方,建立了南宋,自此开始了南宋与金对峙的数百年时间。而在南宋建立之初...
原创 清... 真正的清代妃子一天是什么样的呢?首先五点钟起床,这梳妆打扮呀,是要按照规矩来的,只有皇后皇太后才能带...
原创 幽... 幽云十六州始终是北宋皇室迈不过去的一道坎。当年赵匡胤“黄袍加身”而立国,却并没有结束乱世局面, 中华...
原创 阿... 阿富汗历史改革 阿富汗历史的文字记载可以追溯至约公元前500年的阿契美尼德王朝,而考古证据显示公元前...
原创 西... 汉宣帝年间,长安城中有一小户人家,男主人赵临看着妻子产下的一名女婴,十分失望。本来家中生活就十分拮据...
原创 袁... 大家都知道,清朝覆灭后,孙中山建立起了中华民国,但是当时 孙中山没有强大的军事实力,只得“让贤”,亲...
原创 最... 苏联的成功与失败 在20世纪上半叶,苏联的崛起可谓是世界历史中的一大奇迹,它从欧洲边缘的一个落后国家...
原创 川... 1937年10月12日,川军第20军将士跋涉几千里,抵达上海,最先到达南翔车站的,是134师402旅...
段姓奉共叔段为得姓始祖 寻根溯源 1.出自姬姓。据《元和姓纂》及《史记·郑世家》等资料所载,春秋时郑武公少子共叔段后裔,以王...
原创 三... 作者:安锦 三国演义中第一幕高潮的剧情就是十八路诸侯征讨逆臣董卓,此时东汉末年的英雄们开始悉数登场,...
原创 原... 【历史】从世界近现代史来看,西方依靠新航路的开辟从而获得了快速的发展,通过工业革命快速领先世界,而且...
原创 东... 序言 1949年底,国民党蒋介石集团的残兵败将窜逃台湾,并图谋将台湾作为其“反攻大陆”的基地,从此两...
原创 袁... 袁世凯是我国历史上一位知名的政治、军事人物,老家在河南项城,所以还有 “袁项城 ”的称号。 他做了8...
原创 原... 夷陵之战可以算得上是蜀汉集团命运的转折点,究竟能否收复失地重新恢复北伐中原的本钱,还是继续被压缩在西...
原创 晚... 晚清时西方列强对中国进行侵略,清朝也是损失惨重。当时在东亚的主要列强有德、日英、法、俄,几个列强的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