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李世民登基后,为何要将杜如晦定为第一等功臣?杜如晦有啥贡献?
迪丽瓦拉
2025-06-04 16:32:37
0

李世民之所以将杜如晦定为一等功臣,是因为杜如晦一直帮他出谋划策。

在李世民身边,房玄龄和杜如晦两人,就相当于是他的卧龙凤雏,更像是他的萧何加张良。从行军打仗,到策划玄武门之变,再到后面的治国理政,都是这哥俩一直在帮李世民出主意。

而且,房杜这对组合,更是合作的天衣无缝。房玄龄负责根据问题,拿出解决问题的方案,而且会同时拿出好几个。杜如晦则是分析这些方案的优劣,从中进行选择。

可以说,这两个人,其实才是李世民成就大业的关键性人物。相比之下,其他人其实都要逊色很多。

杜如晦,字克明,出生京兆杜氏。杜家祖上世代为官,算是关陇贵族当中的核心家族之一。而杜如晦的祖上,从他高祖那一辈开始,就一直身居高位。从北魏到隋朝,杜家一直非常兴旺。

出生在这样一个家族当中,杜如晦在少年时代,接受了最优质的教育。据史书记载,杜如晦从很小的时候开始,就精通历史与文学,这也为他后来的成就,奠定了基础。后来,随着杜如晦逐渐长大,按照当时的选官办法,杜如晦依靠祖荫入仕,做了候补官员。

杜如晦入仕的时候,正是杨广刚刚登基那会儿。当时有个吏部侍郎叫高孝基,负责选拔和考评隋朝官员的工作,这个人见到杜如晦之后,对杜如晦的评价极高,称赞他将来必为国家栋梁。另外,多说一句,后来与杜如晦齐名的房玄龄,其实也是这位侍郎同志发现的。

但可惜的是,当时隋朝内部,官场山头众多。想要做到高位,就必须选择站队。杜如晦性情耿直,不屑和那些人同流合污,所以也没被分配什么好位置,只是做了一个滏阳县尉。担任滏阳县尉期间,杜如晦眼见官场黑暗,再加上隋朝朝政越来越混乱,知道隋朝恐怕不久之后就会倒闭。所以没过多久,杜如晦就直接辞职回家,过上了半耕半读的生活。

相比杜如晦,房玄龄那边,则相对更能忍受一些。房玄龄被那位吏部侍郎发现以后,虽然也没被授予什么重要官职,但好歹没有直接辞职回家,而是继续在隋朝做官。

回家之后,杜如晦大概过了十年的闲散生活,很快就过了而立之年。如果杜如晦生活在现代的话,估计很多人会拿他当一个失败者。出身顶级世家,但直到而立之年,却连一份稳定工作都没有。这种情况的杜如晦,要是生活在现代,估计别想娶媳妇了。

不过,到了隋朝末年,杜如晦终于迎来了自己最重要的人生转折点。

大业十三年,李渊自太原起兵,而后很快就一路攻入长安,入主关中。李渊进长安之前,当时官身不高的房玄龄,亲自来到李世民的军中,投奔了李世民。李世民早就听说过房玄龄的才名,所以当即任命房玄龄做了自己的记室参军,也就是心腹谋臣。

而房玄龄进入李世民麾下之后,马上就向李世民举荐了杜如晦。两人当年都是被那位吏部侍郎发现的,所以房玄龄深知杜如晦的才华。李家入主长安之后,李世民很快就征召杜如晦出来做官。就这样,从这一年开始,杜如晦真正走上了仕途,到了李世民麾下做官。

这一年,杜如晦33岁。

此后的几年里,杜如晦追随李世民,南征北战,先后扫平了诸多强敌。在李世民麾下,杜如晦和房玄龄两人,就仿佛是当年刘备麾下的卧龙凤雏,或者刘邦麾下的张良加韩信。这两个人的身份,可以说是相当的特殊。虽然从不上战场,但历次大战的后勤补给、军队调配、战争部署等方方面面的策略,几乎都是出自他们之手。

这也是为什么,房玄龄和杜如晦两人,在历史上名声极大,但绝大多数人,却都说不清他们到底做了哪些详细的贡献。因为他们所做的这些谋划,后来都被划到李世民的名下,以李世民的名义记载了下来。

如果缺了程咬金、尉迟恭、秦琼等人,李世民或许打仗会更费劲,但最后可能还是会成为那个传奇帝王。但要是没有房玄龄和杜如晦的话,那可就真不一定了。

除此之外,房玄龄和杜如晦两人,工作配合起来,更是如同天作之合。这个词用来形容两个男人,可能不太恰当。但两个人的关系,确实就是这样的。在工作当中,房玄龄负责针对问题,给出解决方案,而且同时会给出好几个解决方案。而杜如晦则是根据这几个解决方案,进行细致甄别,而后进行最优选择。

房谋杜断这个词,就是从这儿来的。

几年之后,随着李世民击败了所有强敌,唐朝逐渐统一了天下。在这之后,李世民和李建成的矛盾,就凸显了出来。在两人斗争最激烈的时候,李建成曾倾尽全力,剪除李世民的羽翼。在这个过程当中,李建成对其他人或许还没那么重视。唯独对房玄龄和杜如晦这两人,李建成发动了所有关系,不惜一切代价,也要把他们赶出秦王府,可见这两人的重要性。

但可惜的是,虽然后来李建成成功说服了李渊,确实让这两人离开了秦王府。但房杜二人,还是心向李世民,此后依然帮助李世民进行各种谋划。

再之后,就到了著名的玄武门事变。

玄武门事变当中,史书上对于其他功臣,都是用从平或者参与这样的字眼来形容。唯有房玄龄和杜如晦两人,史书上用的是策划这两个字。史学界对此也有共识,整个玄武门事变的详细计划,其实就是由房玄龄、杜如晦、长孙无忌,以及李世民本人,这四个人进行策划的。

策划之功,显然要比参与者的功劳更大。

玄武门事变后,李世民登基为帝。此后,李世民大封功臣,其中超一等的人只有一个,这个人是当时的宰相裴寂。之所以给他超一等待遇,是为了稳住前朝老臣派的官员,稳固李世民的皇位。而在裴寂之后,一等封赏一共有五个,分别是尉迟恭、长孙无忌、房玄龄、杜如晦和王君廓。

这五个人当中,尉迟恭参与了玄武门事变,而且救了李世民的命。长孙无忌是李世民的大舅哥,而且也参与了策划。王君廓也曾是李世民的部下,而且此时坐镇幽州,刚刚灭了想要叛乱的李家王爷李瑗。在这三人之外,就是房玄龄和杜如晦这两位参与者了。

对于李世民来说,杜如晦是玄武门事变的主要策划者。没有杜如晦的精确判断,就不可能有玄武门事变的成功。所以,将杜如晦定为第一等,名至实归。

李世民登基后,杜如晦开始逐渐负责唐朝的人事工作,帮助李世民清理老臣派,逐渐换上李世民自己的人手。此后不久,杜如晦又奉命兼任尚书右仆射,成了所谓的宰相。除了兼管人事之外,还负责和房玄龄一起,制定唐朝的各种政策。

可以说,整个贞观年间的大部分国家级政策,大半都是出自于房杜二人之手。包括选官、土地、税收、教育等方方面面的政策,都是如此。这个贡献,无疑是相当巨大的。

不过可惜的是,杜如晦本人寿命不长,贞观四年就去世了。杜如晦去世的时候,李世民大哭不止,直到很多年之后,依然经常提起杜如晦。贞观十七年,李世民评定凌烟阁功臣榜的时候,杜如晦位列第三,仅次于长孙无忌和李孝恭两人。

长孙无忌是李世民的大舅哥,之前又有那么多贡献,排第一自然不奇怪。不过,他这个第一,很大程度上其实是因为他的外戚身份。至于李孝恭,则是李家宗室当中的第一人,整个南方都是人家打下来的,排第二自然也很正常。在他们之后,便是杜如晦,所有文官当中,杜如晦无疑是排名最高的。

对于李世民而言,杜如晦就是他的卧龙凤雏,就是他的萧何韩信。没有杜如晦,李世民能否打败那些强敌,能否在玄武门事变中胜利,都是一个问题。将杜如晦评定为第一等功臣,自然也就是理所应当的事情了。

本文为 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明... 明十三陵,世界文化遗产,国家5A级旅游景点。何为“明十三陵”,就是明朝13位皇帝的陵墓,然而我们知道...
原创 揭... 1927年冬,毛主席率领秋收起义部队上井冈山,上千人的吃饭是一个大问题。 部队是如何解决粮食的? 时...
原创 她... 说起“妓女”这个职业,一直以来都受到我们每个人的鄙视,都觉得这样的一种职业简直就是低贱,下流。自古以...
原创 卫... 1943年11月,中国远征军第二任司令长官陈诚因病回重庆修养,由谁来接任他的职位,让蒋委员长颇费了一...
原创 为... 公元8世纪,正当唐代末年中原战乱之际,在中国的东北赫然崛起了一个强大的地方政权,它于907年建国,经...
司马昭派钟会和邓艾灭蜀 司马昭灭蜀是其一生中的高光时刻,也是晋朝序幕三部曲中最重要的大事,所以专门独立成篇。 一.三国攻防形...
原创 清... 太监和宫女是封建王朝的产物,他们都是为皇族效力的底层人物。相比宫女,太监这个职业就显得比较特殊性了,...
【两江潮】罗成友|寻找范长江的... 2024年10月16日,是范长江诞辰115周年的日子。 出于对这位新闻巨子的敬仰,我再一次翻阅10多...
原创 1... 前言 蒋介石的国民党在中国大陆统治了20余年,最终还是灰飞烟灭,黯然退守台湾。对于这一失败,蒋介石早...
原创 越... 越南人口近亿,国土仅有我国三十分之一:为何还能大量出口大米? 越南是我们的邻邦,与我国渊源极深。在越...
原创 他... 历史能记住一个人,很多时候是因为壮烈。异域扬大汉声威第一人的戴安澜将军,他的壮烈让无数中国人记住了他...
原创 蜀... 必须加个定语叫“三国蜀汉五虎将”,不然还有梁山五虎将,关胜,林冲,秦明,呼延灼,董平。蒋介石也有个五...
原创 山... 在电视剧《大宅门》中,有过这样一个有趣的桥段:白景琦因为犯了错被二奶奶赶出家门,想要自己创业,但是再...
原创 马... 胡宗南不战而退放弃西安后,最为震怒的不是老蒋,而是被称为“青马”的马步芳和“宁马”的马鸿逵。 原因不...
原创 历... 中日两国自古就是邻居,可是仇怨颇多,几乎每一次冲突都是由日本挑起的。 除近代的抗日战争外,中日两国的...
原创 孙... 《三国演义》中,关羽败走麦城,率领了部门人马突围,但是潘璋派出了手下的部将马忠前去追击关羽,致使关羽...
原创 武... 唐朝在我国历史进程中的历朝历代里面,不论是政治,经济,还是疆域面积等,都是遥遥领先的。唐朝的政治、经...
原创 皇... 最近小编看到一个皇帝的排名,说的是历朝历代的太宗皇帝,其中有我们大家熟知的汉太宗文皇帝刘恒,唐太宗天...
原创 英... 1610—1617年,瑞典王国与俄罗斯爆发了英格里亚战争。最后瑞典击败沙俄,一举成为北欧霸主。那瑞典...
原创 他... “三杨开泰,长征小菜”,周总理谈起长征时,曾幽默评价当时的三位开路先锋“军中三杨”。 三杨中的杨得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