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过街机吞食天地的同学都知道,当时五位主角并非五虎上将,而是关羽、张飞、赵云、黄忠,以及魏延,可见魏延其人对蜀汉的功绩和重要性。
据史料记载,魏延最初以家兵身份跟随刘备,深受器重,在随刘备入川时数有战功,刘备攻下汉中后,没有让呼声最高的张飞守汉中,而是破格提拔魏延为镇远将军,领汉中太守,镇守汉中。汉中是什么地方,接西凉,连长安,是蜀汉成都最重要的防线之一。
然而,就是这样一位受先帝信任、器重的名将,为何最后却落了一个被诛灭三族的下场呢?
功勋卓著受先主信任
《三国志·魏延传》中记载:“魏延字文长,义阳人也,以部曲随先主入蜀,数有战功,迁牙门将军。先主为汉中王,迁治成都,当得重将以镇汉川,众论以为必在张飞,飞亦以心自许。先主乃拔延为督汉中镇远将军,领汉中太守,一军尽惊。”
“先主大会群臣,问延曰:‘今委卿以重任,卿居之欲云何?’延对曰:‘若曹操举天下而来,请为大王拒之;偏将十万之众至,请为大王吞之。’先主称善,众咸壮其言。——《三国志·魏延传》
后世都说刘备比诸葛亮善于用人,以管窥豹,从此就能看出一二,刘备没有让关系更好、武力更高、名气更大的张飞镇守汉中,而是让并不出名的魏延镇守可称为蜀汉根本的汉中,另一方面,也足可见刘备对魏延的信任,结果不出所料,魏延迅速成为独当一方的猛将,镇守汉中十年。
关于魏延有一个千古争议:子午谷奇谋。
诸葛亮最初北伐时,镇守长安的将领是夏侯楙,夏侯楙是曹操的女婿,夏侯惇的儿子,因为根正苗红而受封安西将军,一番分析后,时任大将军的魏延提出了著名的子午谷奇谋:“闻夏侯楙少,主婿也,怯而无谋。今假延精兵五千,负粮五千,直从褒中出,循秦岭而东,当子午而北,不过十日可到长安。楙闻延奄至。比东方相合聚。”
夏侯楙的确不是将才,为什么是由他镇守魏国长安?因为当时刘备已死,西线多年无战事,凭借北伐军十万精兵,战将有赵云、吴懿、王平等人的实力,如果给善于用兵的魏延五千人,用韩信的旧计奇袭长安,之后与诸葛亮的主力汇合,还是有很高的成功率的。
然而“亮以为此县危,不如安从坦道,可以平取陇右,十全必克而无虞,故不用延计。”
伺候,魏延时常感叹诸葛亮过于谨慎,叹恨己才用之不尽。
为什么不用子午谷奇谋?一个方面,的确因为诸葛亮谨慎。
毒士贾诩一生善观人心、算无遗策,是三国时期少有的得以善终的谋士,他评价诸葛亮为:“诸葛亮善治国”,后世介绍诸葛亮时也一般以政治家为头衔,诸葛亮的确有三分天下的大格局,但是,就像晋高祖司马懿的对他的评价:“亮虑多决少”即是,想得多,决断少,事必躬亲,这样的性格,怎么可能接受奇袭?
而另一个方面,则是出于对魏延的不信任。
尽管诸葛亮提拔魏延为征西大将军,但并不意味着绝对的信任,原因有以下:
一、刘备死后,魏延是实际官职最高且资历最深的人,称得上是蜀汉的中流砥柱,诸葛亮担心魏延功高震主,也是难免的。
二、演义源于史实,小说中诸葛亮最初见到魏延便喝令刀斧手推下斩之,只因魏延脑后有反骨,果然诸葛亮在街亭不用魏延、吴豫,而是启用马谡,以至街亭失守。
三、认为武将出神的魏延做事激进,不堪大用。
当然,魏延也有自己的问题,陈寿说“延既善养士卒,勇猛过人,又性矜高,当时皆避下之。”
魏延自恃蜀汉功臣,资历深,有些瞧不起文臣,以至朝中很多人对他敬而远之,只有一人与魏延对着干,就是长史杨仪,易中天讲三国中曾这样戏谑,说:“杨仪常向诸葛亮哭诉,说魏延吓唬自己”
“秋,亮病困,密与长史杨仪、司马费祎、护军姜维等作身殁之后退军节度,令延断后,姜维次之;若延或不从命,军便自发。亮适卒,秘不发丧,仪令祎往揣延意指。延曰:‘丞相虽亡,吾自见在。府亲官属便可将丧还葬,吾自当率诸军击贼,云何以一人死废天下之事邪?且魏延何人,当为杨仪所部勒,作断后将乎!’因与祎共作行留部分,令祎手书与己连名,告下诸将。”——《三国志·魏延传》
第五次北筏途中,诸葛亮病危,秘密招见长史杨仪、司马费祎以及新招小弟姜维商讨撤退事宜,决定让魏延断后,姜维次之,同时嘱咐如果魏延不听话,大军便自行撤退。
诸葛亮死后,秘不发丧,杨仪让费祎去探魏延意思。
魏延说:“丞相虽死,我还在啊,我还可以领军杀曹贼啊,怎可以因为一人死而耽误天下事呢?何况我魏延是谁,凭什么让我给杨仪殿后?”
第一,诸葛亮并未留遗命要三人提防魏延,他的原话是“若延或不从命,军便自发”,言下之意分明是魏延有行军作战的丰富经验,你们便自己走,让魏延看着办。
第二,魏延在得知诸葛亮死后想必是十分开心的,因为他在镇守汉中十年后,终于能执掌大军,总管北伐了。
第三,魏延是打骨子里讨厌杨仪。
看到魏延的反应后,费祎意识到要出事了,此时他站在天平正中,天平一端是魏延和北伐,另一端是丞相遗命、杨仪以及撤军。
魏延想必是忘了,费祎也是文人,还与诸葛亮、蒋琬、董允并称蜀汉四相,文人当然倾向于文人,而且费祎起初便讨厌兵戈之争,从他后来与姜维产生分歧的“休养生息”方针上就能看出来,于是他骗魏延道:“既然这样,我去劝劝杨仪,他毕竟是不懂行军的文官,应该不会违命。”
魏延最终等来的是大军撤退的消息,也就是说费祎选择了杨仪,杨仪选择了撤军,选择了让自己殿后。
原以为能接过北伐大任同时又憎恶杨仪的魏延恼羞成怒,掉头追了过去,他想抢在杨仪之前回到成都,于是放火烧掉大军必经的栈道,魏延与杨仪的表书也在同一时刻到达成都,互控对方谋反。
另一方面,杨仪星夜兼程,追上魏延,两军对垒,部阵于谷口,杨仪派王平出战,王平在战场上斥责魏延说:“丞相尸骨未寒,你竟然谋反?”
一句话说的魏延威严全无,魏延无奈,于是逃亡汉中,后被马岱斩杀。
当杨仪看到魏延的头颅后,用脚踢来踢去,骂道:“庸奴!你还敢作恶吗”随后诛灭魏延三族。
以上是陈寿著《三国志》中的描述。
岁月如洪,历史如逝,今时再难辩驳,但如果就此给魏延“莫须有”的罪名,难免不公,如下罗列几个疑问:
第一,魏延为什么不在诸葛亮死后带儿子投降魏国?依魏延当时名气、能力,如果投降魏国必将身居高位,也必会对蜀国造成沉重打击,难道因为担心成都的家人?
第二,魏延为什么返回成都?还上表杨仪谋反?
第三,魏延是刘备部曲出身,是家臣,近臣,更是功臣,为什么要谋反?为什么要坚持北伐?
第四,为什么诸葛亮在临终前只招杨仪、费祎、姜维,其他人呢?
第五,魏延为什么被诛灭三族?
《三国志》记载:“原延意不北降魏而南还者,但欲除杀仪等。”
元代郝经认为杨仪:“以私忿杀大将,罪浮于延”
据《魏略》记载,受诸葛亮托付兵权的其实是魏延,杨仪因害怕遭魏延迫害所以捏造谣言说魏延北上投敌,被诬陷的魏延深恐如果与杨仪交战将难雪清白,所以只逃不战,最终被杀。
魏延生前礼贤下士,所以有士卒为他收尸,葬于汉中荒野,就此定居为魏延守墓,蒋琬接任蜀相后为魏延建墓,并雕石马于墓前,如今墓已不存,仅存两石马,一残破,一完整,于1973年移至汉中市博物馆保存。
杨仪最终是什么下场?他向费祎抱怨,悔恨在诸葛亮死时没有举兵投降曹魏,费祎将此话告知刘禅,杨仪被贬自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