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明仁宗朱高炽为何被称为史上最可爱的胖子?
迪丽瓦拉
2025-06-10 20:33:10
0

在明朝历史上,朱高炽尽管在位不满一年就暴毙,但却为何被称为“仁宗”皇帝?

关于这个问题,由汤唯和朱亚文主演的电视剧《大明风华》倒是进行了很好的诠释。接下来,我们就通过这部剧来走近朱高炽,走近历史上著名的明仁宗。

朱高炽(1378年——1425年),明成祖朱棣的嫡长子,靖难之役后被册立为太子。不过,他在四十六岁登基后不满一年就因心脏病而猝死,传位给了儿子朱瞻基,为明朝的“仁宣之治”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在《大明风华》剧中,朱高炽由著名演员梁冠华所饰演,他的角色刻画可谓是入木三分,形神兼备。历史上真实的朱高炽是一个两百多斤的大胖子,而且因胖致病,腿脚行走不便。据《明史》记载:

患足疾,中官翼之,或时失足。

但是,这个大胖子却是一个有智慧、有情意、有谋略和有胆识的人物,在明朝众多的皇帝中是非常难得的一位。

成祖皇帝朱棣一共有四个儿子,分别是朱高炽、朱高煦、朱高燧和朱高爔。因为四子朱高爔仅出生一个月就夭折,所以后世的史料中对他鲜有提及。

朱高炽生性沉稳,爱静不爱动,从小就循规蹈矩,而且体胖患有疾病。因此,他自小就不受性格张扬和崇武抑文的朱棣所宠爱,总也瞧不上这位长子。

不过,其二弟朱高煦却生得英姿飒爽,性格桀骜不驯,特别类同其父朱棣。据《明史》记载:

朱高煦性凶悍,貌奇伟,美髭髯。

出于对次子的偏爱,朱棣在南征北战过程中一直都带朱高煦在身边。而朱高煦也不辱使命,在战争中屡立战功,越来越获得了朱棣的青睐。

好在,太祖皇帝朱元璋对自己这个心地善良和以文见长的胖孙子朱高炽非常喜欢。而且,朱元璋历来坚持“立嫡立长”的观念,遂坚持将朱高炽册立为燕王的世子。

个人认为,太祖朱元璋以自己的绝对皇权和父权,亲自确立了朱高炽的燕王世子地位,才是他在日后太子位上长期摇晃但却屹立不倒的主要原因。因为,朱棣已经推翻了建文皇帝朱允炆,他实在不愿再违逆父亲的意愿。

一、朱棣通过靖难之役夺位

朱元璋建立大明王朝后,开始大肆分封诸子和诸孙,全国各地到处都是朱姓藩王,而且势力越来越大。

朱元璋在世时,这些藩王还算老实,谁也不敢造次。但是,随着朱元璋的过世,皇太孙朱允炆继位后,根本无法驾驭自己的叔叔大爷们。

在这些藩王中,以镇守北平的燕王朱棣和镇守大宁的宁王朱权实力最强,各自都拥兵十余万人。

尤其是,燕王朱棣不仅军功卓著,而且野心勃勃,在诸王中一呼百应,地位非常尊崇,俨然已经成为了建文皇帝的最大威胁。

为了清除藩王势力,年轻的朱允炆在齐泰和黄子澄等人的鼓动下,开始逐个削除诸藩势力。周王朱橚、齐王朱榑、代王朱桂和湘王朱柏等藩王,都纷纷被削。

1399年,燕王朱棣在北平起兵,打出了“清君侧,靖国难”的旗号向南京进军,史称“靖难之役”。

攻陷南京后,燕王朱棣登基称帝,史称明太宗。关于这点,《大明风华》的编导非常严谨负责,并没有像其他的历史神剧一样口口声声称朱棣为成祖皇帝。

因为,“成祖”的庙号是从嘉靖皇帝时才改尊的。而在他之前,朱棣的庙号一直都是“太宗”。

二、朱高炽多次留守主政

在“靖难之役”初期,燕王朱棣的形势并不算乐观,处在了南方政府军和北境边防军的南北夹击之中。

北平以南,有李景隆率领的五十万朝廷讨逆大军;北平以北,山海关一线的边防军也对燕王虎视眈眈。为了避免两线作战,朱棣在经过权衡后,决定主动出击,集中主力先北后南。

和之前作战一样,朱棣还是带自己的次子朱高煦出征,留下长子朱高炽留守在北平,稳固自己最后的大本营。

朱高炽以万余的老弱残兵,顽强守住了北平,为燕王解除北方的军事威胁赢得了时间。

在此役大胜之后,朱棣第一次对自己的长子朱高炽刮目相看,当众夸赞他的功绩和能力。

彻底消除了北平的困境后,朱棣终于可以整军南下,目标直指南京城,最终取得了靖难之役的胜利。

而这些功绩的取得,除了朱棣的冲锋陷阵,也离不开朱高炽的后方留守。

三、朱高炽在争储之战中胜出

伴随着一次次的从父出征,甚至挽救朱棣于危难之中和生死之间,朱高煦逐渐走上了历史的前台,逐渐萌生了取而代之的贪念。据《明史·纪事本末》记载,朱棣曾这样勉励自己的儿子朱高煦:

吾病矣,汝努力,世子多疾。

这句话的寓意可就丰富了,任谁都不会无动于衷。何况,还是对于已经有了争储之心的朱高煦而言。

朱棣登基称帝后,朱高炽和朱高煦兄弟俩的储位之争进入到了白热化阶段。毕竟,皇位只有一个,具有明显的唯一性和排他性。

朱高炽是长子,而且已经被太祖朱元璋明确册立为燕王世子。他虽身体有疾,体胖不便,但却以仁爱和善良而著称,得到了朝中文臣的鼎力支持和忠心拥戴。

朱高煦是次子,按理说不应对皇位抱有非分之想。但是,他外形相貌类同其父,性格更加相近,都是那么的豪横,是朱棣最器重的儿子。

终于,朱高炽在激烈的夺嫡之争中勉强胜出,被正式册封为太子储君,每当朱棣出征时他都会监国理政。据《仁宗实录》记载:

元子仁贤,又太祖所立,定为嫡长。

后世多认为,朱高炽能被册立为太子,除了祖父朱元璋的疼爱外,还因为他有一个文武双全的儿子朱瞻基,尤其被朱棣疼爱。当时的内阁首辅解缙就以“好圣孙”为由,积极劝说朱棣册立朱高炽为太子。

四、汉王朱高煦继续争储

朱高炽虽然成为了太子,但他的弟弟汉王朱高煦并没有彻底死心,依就赖在京城不走,迟迟不肯外出就藩。

关于这点,《大明风华》的演绎也特别精彩,基本还原了那段历史的真实情形。朱高炽的太子位很不稳固,时刻都得提防朱高煦的挑衅。

从朱棣的角度来看,他尽管册立了朱高炽为太子,但依然隐隐担心他的文弱难以驯服住两个弟弟,担心还会发生第二次的靖难之役。

因而,对于汉王和太子的争夺,朱棣显得犹豫不决,一直难以取舍,任由兄弟二人缠斗。

(一)杨、耿之祸的牵连

在朱棣第一次御驾北征期间,太子朱高炽留守监国,大学士杨士奇等人协力辅政。

朱棣圣驾返京后,立即单独召见了杨士奇,间接询问太子在监国期间的施政表现和人心民意。据《明史》记载:

杨士奇对帝奏曰:太子存心仁爱,不负陛下托。

除了杨士奇的夸赞,朝中大臣们也纷纷上疏称赞太子朱高炽的表现。其中,大理寺右丞耿通就在上疏中提到:

太子事无大过误。

面对这些赞誉之言,汉王朱高煦自然暗自不满,开始有意诬陷太子,说他在监国期间笼络大臣,图谋不轨。

而生性多疑的朱棣,居然也对此产生了顾虑,担心太子结党营私,会威胁到自己的皇权。毕竟,自己的皇位就是从侄子手中夺来的,所以显得尤为不安。于是,朱棣先后贬斥了杨士奇和耿通等人。

深谙政治的杨士奇明白其中的利害关系,所以默默接受了这个事实。而刚直不阿的耿通却继续履行自己的职责,依然上疏弹劾朱高煦,终于触怒了朱棣,以“不臣之心”问罪耿通并将其分尸。据《明史》记载:

会文武大臣鞫之午门,帝曰:失出,细故耳,通为东宫关说,坏祖法,离间我父子,不可恕。其置之极刑。

(二)铁杆支持者解缙之死

解缙是大明内阁制的创立者之一,还是太子府的属官和朱高炽的坚定支持者。

面对朱棣的长期犹豫和徘徊,解缙多次劝谏,希望汉王能够依祖制离京就藩。渐渐的,他惹得朱高煦由怨生恨,被视为了眼中钉,决心除之而后快。

汉王朱高煦暗中联络自己的党羽,开始组织言官弹劾解缙,理由是“洩禁中语”和“廷试不公”。对于这些弹劾,朱棣并没有完全相信,但为了平衡兄弟之间的矛盾,他还是罢免了解缙的首辅之职,贬到交趾任职。

任职几年后,解缙依例要入京述职,恰逢朱棣北征残元未归,他只好在觐谒完当时负责监国的太子朱高炽后返回了交趾。

朱棣返京后,在汉王朱高煦的一再挑唆下,以“私会太子以不臣”的罪名,将解缙逮捕下狱,后来被残害致死。

以上的种种事件,都是汉王专门针对太子的陷害。朱高炽凭借自身的智慧和隐忍,一步步化解危机,在赢得民心民意的同时,也赢得了朱棣的圣心。

五、朱棣驾崩后朱高炽终于继位

1424年,如履薄冰二十年的太子朱高炽,终于在北京登基称帝。他改年号为洪熙,册立自己的儿子朱瞻基太子。

由于朱棣当政期间长期对元蒙用兵,所以太子朱高炽多次临朝监国,对于国家大政方针非常熟悉,是永乐时期帝国政策的实际制定者和具体执行者。

登基后,朱高炽立即赦免了建文帝的旧臣,甚至就连被朱棣“诛十族”的方孝儒也都予以了平反,最大限度的稳固了自己的统治基础,缓和了尖锐的矛盾。

自此开始,大明王朝结束了建国初期的积极政策,开始转向含蓄守成,以内政为主。

朱高炽执政期间,任命“三杨”先后辅政,分别是杨荣、杨士奇和杨溥,极大地促进了内阁制度的完善。无论在军事上、政治上、外交上和文化上,明朝的发展都进入到了一个新的时期。

六、明仁宗朱高炽仓促病故

仁宗皇帝虽然登基执政只有十个月的时间,但他因在担任太子期间多次监国主政,消耗了太多的心力,所以没过多久就突发心脏病过世。

在他之后,太子朱瞻基登基,也就是宣德皇帝。他延续了自己父亲的一贯风格,将“仁宣之治”推向了高峰。清代大学士张廷玉在《明史》中盛赞朱高炽:

使天假之年,涵濡休养,德化之盛,岂不与文景比隆哉。

自看过《大明风华》后,每次提到明仁宗朱高炽,我的脑海中就会浮现出梁冠华胖乎乎的身影。

基本上,笔者认同“明朝不明,圣君甚少”的观点。而在这些君主中,朱高炽绝对可以算作一位不可多得的圣君,他的“仁宗”之名实至名归。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秦国变法理论的《商君书》,到底... 全文共3068字 | 阅读需7分钟 商鞅,作为法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在春秋战国时期的秦国进行了著名的“...
原创 儿... 1911年,辛亥革命成功后,于1912年元月,中华民国宣告成立。直至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
原创 把... 众所周知。如今国家给我们提供了很不错的发展环境,让我们的生活在变好,所享受到的事物也在转变。比如说现...
原创 蒋... 人的一生,贵在 “清醒” 。就像蒋友柏所言,每个人都仿佛站在悬崖边,往上看有凉爽清风,往前看是无边美...
原创 宋... 宋朝灾民买不起米,范仲淹下令继续涨价,百姓称赞:太明智了!这件事情看似荒谬,但背后却隐藏着一段引人入...
原创 商... 中国是有世界上仅有的几个文明古国之一,在几千年灿烂的文明中,王朝各种更迭换代。 西方考古界普遍认为,...
东海龙王为何是四海龙王之首? 在神话传说里,四海龙王各司其职,可为啥偏偏东海龙王能稳坐四海龙王之首的宝座呢?今天咱就来一探究竟。 ...
原创 魏... 魏延是三国蜀汉名将,是蜀汉后期的武将一哥,提起三国,魏延也是一位不得不提的名将,史书记载,魏延勇猛过...
原创 这... 三国是一个乱世,许多的英雄豪杰趁势崛起,同时也诞生了许多的名将,他们为自己的主公征战四方。今天我们来...
原创 传... 罗成折寿五十年,韩信损命四十载出自于民间传说和曲艺。在传说中,罗成和韩信年轻之时都曾算过卦,都是高寿...
原创 公... 公元712年,李隆基正面对一个棘手的问题:如何 清算 曾经权倾天下,却也是他杀母仇人的武则天? 朝堂...
原创 重... 前言 说到中国历史上出名的皇帝,这其中必然有明英宗朱祁镇的一席之地,但是 朱祁镇能够名列其中不是因为...
原创 赵... 关于宋太祖赵匡胤之死,1000多年来一直版本颇多没有定论,野史认为是他的亲弟弟赵光义为谋夺皇位,用寝...
《天下长河》中罗晋饰演的康熙:... 看那些清朝宫斗剧或古装片,皇上老穿那种亮闪闪的明黄色衣裳,以至于咱们脑子里就固定了个想法:清朝皇上就...
原创 沙... 在历史的长河中,有无数英雄豪杰的崛起与陨落,他们的命运轨迹常常令人感叹不已。作为秦朝的重要政治家,李...
原创 山... 在太原,共有两处台骀庙。 一座位于晋祠圣母殿南侧,另一座位于晋祠东南方向约1公里的王郭村。 王郭村台...
原创 晚... 今天我们故事的主角是位了不得的小人物。为什么说他是位小人物呢?因为他只是晚清时期起义军捻军中的一个小...
原创 令... 电视剧甄嬛传中在开头便有一幕,一位名叫夏冬春的秀女因其出身较高,便有些骄傲自满。先是选秀时故意为难安...
原创 开... 开国上将在毛主席面前打架,事后陈赓传达:明天起你就是张干事了 1936年2月,陕北青阳岔。刚到陕北不...
原创 临... ? 阅读前,麻烦你点击“关注”,这样会方便您讨论分享,也能让我的文章在第一时间推送给您!互动与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