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晚清时起义军中的一个小兵,却在麦田里杀死清朝亲王僧格林沁
迪丽瓦拉
2025-08-24 08:03:39
0

今天我们故事的主角是位了不得的小人物。为什么说他是位小人物呢?因为他只是晚清时期起义军捻军中的一个小兵。为什么又说他了不得呢?因为他亲手杀死了被誉为清朝“国之柱石”的僧王僧格林沁。这个人的名字叫作张皮绠。

张皮绠,安徽亳州雉河集(今涡阳县)张老家村人,跟捻军首领张乐行是同乡。

咸丰三年(1853年),捻军起义爆发。张皮绠的父亲兄长都参加了捻军,张皮绠随母在家。

同治二年(1863年),张乐行战败后被杀死。此后,张老家一带经常遭清兵抄查。张皮绠随母亲投于捻军将领张宗禹帐下。

同治四年(1865年),张宗禹率捻军在山东菏泽高楼寨(今高庄集)一带包围了僧格林沁的部队。清军遭全数歼灭,僧格林沁率少数随从冒死突围。当逃至菏泽西北7.5公里的吴家店时,又被捻军包围。僧格林沁只好躲入麦田中。

张皮绠和其他捻军士兵奉命开始展开搜索,结果张皮绠在麦田中发现了一个身穿黄马褂的清朝军官,于是便手起刀落将其砍杀。当时张皮绠并不知道,自己亲手杀死的人,就是清朝鼎鼎大名的博多勒噶台亲王僧格林沁。

之后,张皮绠脱去僧格林沁的帽、珠、红顶和花翎,穿戴至军中。经辨认,被杀者即为僧格林沁。而当时,张皮绠年仅16岁。

直至今日依然还流传着一首民歌,说的就是这段事:张皮绠,真正强,麦稞地里杀僧王!

不久,张皮绠离军返家,用带回的银两在龙山置地,改名为张凌云,开始了新生活。他在新兴集开设粮坊,兼营造酒,后又娶妻生子,日子过得相当美满。但另一方面,清廷一直在追查张皮绠的下落。

同治十二年(1873年),清山东巡抚丁宝桢派暗探来到新兴集。张皮绠因酒后失言说起了当年杀死僧格林沁之事,暗探得知后,立马将其逮捕,并在张皮绠家中搜出僧格林沁的朝珠。

之后,张皮绠被押解至山东济南,遭凌迟处死,时年24岁。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余杭区黄湖镇人文大讲堂首讲开坛... 潮新闻客户端 通讯员 张锦燕 2月19日,由杭州市余杭区黄湖镇党群服务中心推出的“黄湖人文大讲堂”首...
原创 美... 工业革命之后,相比于英法德等老牌资本主义国家,美国显得非常年轻,而如果和其他后发国家进行对比,那么美...
原创 《... 《封神演义》中的殷商战场可谓法宝满天飞、道术遍地走,以致纯粹的武艺与力量往往被人忽视。不过,即使是微...
原创 长... 在长平古战场,最近出土了一块战国石碑。那些学者们看了感慨,说要是赵括再撑一会儿,白起可能就输了。 ...
一代奸雄曹操:失了格局,更失了... 曹操是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最耀眼人物之一,因宛城之战失大将典韦和长子曹昂,杀华佗致后来军队疾病肆虐,临...
作为现代人,我们应该如何看待中... 如何看待中国历史上非汉族的王朝,实质上就是如何理解天下、华夏。 开宗明义,我是极端反对网上所谓崖山之...
原创 代... 引言 虽然很多人对清朝,特别是晚清有着不好的看法,但是清弓,或者说满洲弓,确实代表了中国古代弓箭技术...
原创 一... 宋仁宗 ? 01 臭硬脾气 宋仁宗至和元年(1054)正月,仁宗最宠爱的女人张贵妃去世。 仁宗悲痛之...
原创 雍... 前言 他是清朝历史上在最惨烈的斗争中顺利登基的皇帝,也是一位影视剧中,被刻画形象最多的皇帝。雍正的...
原创 我... 1921年的蒙古草原,风云突变。一支苏联红军悄然越过边境,向乌兰巴托进发。他们此行的目的,将彻底改变...
原创 管... 2020年的高考在前日谢幕,祝福考生们即将步入另一段新的旅程。 对于历史爱好者来说,值得关注的是今...
原创 原... “民国女神”林徽因有多会穿?这几套装扮,现在看也不过时 才女林徽因可以说得上是中国近百年来的一位传奇...
原创 秦... 引言 秦帝观沧海,劳人何得修。石桥虹霓断,驰道鹿麋游。车辙久已没,马迹亦无留。骊山宝衣尽,万古空冢丘...
原创 盗... 众所周知,汉武帝之孙刘贺是汉朝史上继位最短的皇帝,仅仅在龙椅上坐了27天,就被霍光以一千多条罪名而废...
原创 德... 二战时期,以希特勒为主的法西斯国家,对全世界发起了战争,纳粹德国想要一统世界,从而获得最多的财富和资...
宋仁宗多得人心?誉为“千古第一... 中国历史上的皇帝,名头最大的,除了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之外,论名声好、名头大、名望高的,则非宋仁宗赵祯...
原创 安... 深圳曾只是宝安县的下辖镇,后来深圳成为市,而宝安成了深圳下辖区;株洲曾只是湘潭县的下辖镇,后来株洲成...
原创 十... 大家好!今天我们来聊聊那些让人热血沸腾的抗日电视剧。这些剧集不仅让我们看到那个时代的艰辛与勇敢,还传...
原创 夏... 夏人、商人(商人主体)和周人在体质类型上具有同一 性,他们都可归属先秦古人种类型中的“ 古中原类型 ...
原创 清... 清朝末年,光绪十五年,正值中国历史的动荡时期,科举制度依旧是选拔人才的主要途径。在这一年,一个贫寒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