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1年,辛亥革命成功后,于1912年元月,中华民国宣告成立。直至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旗帜在北京天安门广场升起。在1912年到1949年,这短短的37年间,为世人所展示了一个风华绝代的时代。在这个时期,不光政治上革命在继续进行,在文化上也在与时俱进。
这个时段所涌现出的文人或多或少都会带有一些“叛逆”和“前卫”的思想,甚至放在今天,他们对于思想的开放性也不是我们所能想到的。说起民国时期,不得不提一下民国著名的才女——林徽因。林徽因出身官宦世家,书香门第,父亲也是当时为数不多的出国留学之人。
因家庭的熏陶教育,林徽因5岁开始接触“读书”,由姑母林泽民授课启蒙,8岁时,入小学进行学习,12岁时,入北京培华女中就读,16岁跟随父亲游历欧洲增长见闻,结识了诗人徐志摩以及找到了自己的终身志向。林徽因在回国后,1923年,时常参加由胡适、徐志摩等人创办的新月社活动。
1924年,与梁思成一同前往美国攻读建筑学。后在1928年结婚,同年八月回国,受任于东北大学建筑系。在林徽因和梁思成结婚后的第四年,生下了儿子梁从诫,而今我们所熟知的《你是人间四月天》这一首诗就是写给梁从诫的。父母之爱子,则为计之深远。
为了给梁从诫最好的教育,让他成为一个有用之才,林徽因将自己的毕生所学皆传授于梁从诫。梁从诫也自小遵从父母所制定的学习计划,即便因战乱需要四处避灾,也依旧刻苦学习。当到了可以考取大学的年纪,自小便成绩优异的他却与清华大学相差两分遗憾错过清华大学的建筑系。
林徽因不敢相信,因为她对自己的儿子十分了解。在向学校提出要求需要对梁从诫的试卷进行查看之后,被上面的一句话触动了。只见试卷上写着“我不喜欢学建筑”,林徽因看后沉默良久,因为她从来没有试图真正的去了解儿子的内心,直到这次考试才明白过来。
后来,为尊重儿子的意愿,梁林夫妇二人同意梁从诫选择北京大学的历史系,在此学习四年,钻研世界史。梁从诫身为林徽因与梁思成的长子,因此从小便背负了许多别人看不到的期盼和责任,但是梁从诫几乎从未抱怨。在父母眼中,他是能够传承他们衣钵的好大儿,在外人眼中,他是建筑师的儿子,理应承担这一切。
在诸多的枷锁之上,所有人都忽略了一个孩子内心深处最欢喜的是什么,父母缺少沟通,旁人的不会理解导致他在考试上的故意失误。如果没有那场考试,林徽因夫妇永远都不会知道自己儿子真正所钟情的是什么,也许梁从诫会不喜欢而烦恼一辈子,很庆幸的是,他有一对开明的父母。他的父母很能明白,因为喜欢,所以钟情这个道理,也明白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林徽因喜欢建筑系而钟情了一生,所以知道不喜欢是一件很煎熬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