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李鸿章把女儿留到22岁,千挑万选出40岁三婚男,谁知二人后代有名
迪丽瓦拉
2025-06-11 11:03:27
0

李鸿章的嫡亲女儿22岁了,仍然没有找到良配,她相貌清秀,知书达理,也有真知灼见,哪一条都符合贤妻良母的品格。但就因为李鸿章,她反而嫁不出去,这是为什么呢?

李鸿章将22岁女儿嫁给40岁三婚男

这事儿吧,主要怪她爹。因为李鸿章官至中堂。看过清宫剧的都知道,张廷玉张中堂,那基本上是出了皇帝和王爷,整个朝廷官员都是他的下级。那这条粗大腿,抱着不好吗,怎么还不愿意呢?不过李鸿章不一样,虽然都是中堂,但李中堂在后世的形象大约等同于一个卖国贼,即便是在当时,也有人骂他“外国忠臣李合肥”。因为清政府多数不平等条约,都是由他出面签订的。不过孙中山曾评价他在当时局势如此艰辛的情况下,仍然能筹建海军、修铁路、办洋务运动等实业,是有才华又务实的好官。只可惜,生不逢时,他的领导是清政府,少数人在当时的情况下,是无力回天的。

不论后世评价如何,他本人在朝做官时,却是极有原则的,号称清流,为了官声,他并不与任何官员私下往来,以免被人说成是巴结、勾党结派。因此,他虽然权倾一时,但无人敢来和他提联姻的事情,生怕李中堂不给面子,闹得大家都下不来台;二来,按照李鸿章的风格,如果是他的女婿,他反而不会重用,最多就在一个无关紧要的闲散官职上蹉跎半生。有了这一点,李中堂的女儿就算是个仙女,适婚男青年,尤其是官宦子弟,基本就不会考虑李家。

虽然都不敢娶,但不代表人们不关注。都想知道当时的第一重臣的掌上明珠李菊藕到底最终会嫁个怎样的人。但谁也想不到,李鸿章竟然挑了一个已经死了两位老婆的鳏夫。

这人叫张佩纶,是一个坚定的主战派,为官清廉,和李鸿章同属清流。在统治者软弱无能、军队外强中干、大部分朝臣都随波逐流的情况下,一个主战派是悲惨的,他的主张长期得不到认同,偶然有得到认同的时候,他又没办法获胜。于是他在指挥了一场败仗之后,就被朝廷贬出了京城。李鸿章深知他的才能,不忍心就此被埋没,所以邀请他到中堂府上做西席。期间,张佩纶的第二个妻子不堪舟车劳顿,病逝于贬谪途中,到李中堂府上时,只剩了一个孤家寡人。

李鸿章爱惜张佩纶的才华,决定将自己同样珍爱的唯一的女儿嫁给他。张佩纶当时不被慈禧所喜,前途无望,他深知成为李鸿章的女婿之后,更不可能在政治上有所作为,但他的确也爱非常有才华的李菊藕,能在如此糟糕的人生境遇下,得遇一红颜知己,是多么的可遇而不可求。

当时外界对这段关系的猜测很多,丑化和谩骂的占大多数,骂他不是东西,不当西席,转头就当上了东床,也骂李鸿章老年昏聩,把女儿留成老姑娘,最后却嫁给了三婚老男人。

事实证明李鸿章看人还是有一套的,婚后张佩纶和李菊藕感情很好,情投意合。张佩纶的《润于日记》是以时期来划分的,但其中有一个特别的分类,叫做兰骈馆日记。原因是李菊藕特别喜欢《兰亭》,她收藏了《神龙兰亭考》,而张佩纶也有定武本《兰亭贴》,这种特殊的巧合,可以叫好事成双,也可以叫缘分天定,总之对于新婚夫妇来说,是一件美好的事情。因此李鸿章特意在二人新婚后,把李菊藕的闺房内,题了“兰骈馆”的匾额,这就相当于是他们爱情的起点。在互有好感的时期,张佩纶日记中还以名字称呼李菊藕,婚后就只写内子或者世妹,显得亲昵又甜蜜。

婚后张佩纶大部分时间都住在娘家,他和李菊藕更多的交流都是关于读书赏画,下棋弹琴等意趣之乐。李菊藕从小饱读诗书,对于很多典故和历史纷争往往有自己的见解。《润于日记》中还写到:光绪十七年,李鸿章一家人坐在一起喝茶聊天。偶然提到了一个话题,关于明成祖朱棣到底是高丽妃子所生,还是高皇后所生的。李鸿章和李菊藕各执一词,互不相让。二人谁也不能说服谁,最后就请张佩纶来判断。一边是受自己敬重的岳丈,另一边是聪明伶俐的娇妻,张佩纶那边都不好偏袒,只能和稀泥,说:你们说的都有道理。

张佩纶的日记中还写过一则关于李菊藕的快人快语,也是关于历史人物的一桩悬案。虽然历史上公认的宋太祖赵匡胤是自然发生的大病而亡,而后才有宋太宗赵光义的继位。但对于赵匡胤的病逝那一段时间,却有不同记载。比如有的版本说,赵匡胤在去世当晚,曾经召见过赵光义,不过当时侍从都被赶走了,里面到底发生了什么无人知晓。不过,在屋外守着的人能看到烛火摇曳,只听见赵匡胤用柱斧使劲儿敲地,大声对赵光义说:好为之!还有的则说,赵匡胤那时候本来是传召他的四儿子进宫议事,但传诏人却去找了赵光义。

赵匡胤死后的第二天早上,赵光义就在兄长的棺材前继位了。后世还演变出“斧声烛影”的典故。对于赵光义继位是否顺理成章这一点,越是看得多,越是不明确,但李菊藕就敢直接说:就是太宗杀了他哥。因为史书上曾经明确记载,在宦官提醒赵匡胤应该按照约定传召赵光义进宫的时候,赵匡胤是沉默的;而赵光义是因为买通了宦官,所以才能及时赶到赵匡胤的寝宫。李菊藕因此认为赵光义为了确保得到皇位,处心积虑杀了赵匡胤。有理有据,条理清晰,张佩纶因此夸赞李菊藕具有很独到的鉴别能力,就像一个经验十分丰富老辣的办案人员。

《兰骈馆日记》最终停在了光绪21年。李鸿章被贬,李菊藕和张佩纶搬到了南京,张佩纶在这期间时常和李鸿章通信,但他由于在事业上长期不得志,导致情绪低落,常常借酒消愁。而李菊藕骤然离开熟悉的生活环境,而丈夫又性情大变,导致李菊藕的情绪也受到了影响,尤其是她的手稿在路途中丢失,更让她生出世事无常的感觉,李鸿章也十分担心她的健康状态,常常写信安慰她,让她好好吃饭。不过时局影响下,这样的安慰有些无力。

张佩纶在得知八国联军攻破天津要塞大沽口后,急火攻心竟然引起咳血,但还是以病躯谋划如何渡过本次难关,还向李鸿章提建议。李鸿章准备启用张佩纶,但张佩纶却不愿意被官职所累,再三推辞。李鸿章签订辛丑条约后大吐黑血。不论做官与否,二人都始终心忧天下,以至于李鸿章病故后一年多,年仅53岁的张佩纶也与世长辞。只给李菊藕留下年仅8岁的儿子张志沂和2岁的女儿张茂渊,而当时李菊藕也不过37岁。

后代格外出名和优秀

之前有父亲撑腰,有丈夫支持,家中的财产也还不少,所以李菊藕的生活虽然时常觉得有些苦闷,但至少物质上是不缺乏的。只不过,张佩纶死后,他和前妻所生的两个儿子要求李菊藕分家,半点情分不讲,张佩纶本身不剩多少遗产,最后连李菊藕的嫁妆也被算计走了好些。这让李菊藕感觉到了人世的艰难和人心的无常险恶。她这才意识到,她之前所有的见识,都是在没有柴米油盐的情况下产生的,说个难听些,就是只会纸上谈兵,而真正的生活经验,她欠缺得很。

于是在极度缺乏安全感的情况下,李菊藕减少了和亲戚们的往来,甚至被亲戚们形容为孤僻;大部分时间,她的注意力都在儿子张志沂身上,张志沂原本被养成了有些纨绔的性子,但李菊藕在丈夫死后对张志沂实行了非常严格的教育方式,比如张家的仆人曾经说,如果张志沂背不出来书,李菊藕就会打张志沂的手心,还要在祠堂罚跪。

而李菊藕对于金钱的不安全感就表现得更为鲜明,她断绝了和亲戚们的人亲往来,而且堂堂的小少爷竟然永远穿着的都是她小时候的旧衣服;佣人的工资和用度也是一减再减。

李菊藕对于张志沂的教育有些落后,全力盯着他背奏章、背古文等,张志沂到底也没有长成一个有用的人,因为到张志沂17、8岁的时候,李菊藕因为感染肺炎而去世。没有约束的张志沂开始学着满清的遗老遗少们吸大烟,喝花酒,娶小妾,胸无大志,就只能依靠祖上的遗产过活。但他定下的妻子黄逸梵同样也出身名门,李鸿章组建的海军中的长江七省水师提督,同时也是他的副手黄翼升,就是黄逸梵的祖父。她是一个完全受到新思想教育的女性,曾经长时间出国留学学习油画等,认识徐悲鸿、蒋碧薇,是一个典型的新式女性。她原本叫黄素琼,后来自己改名黄逸梵。

张志沂和黄逸梵实实在在是一对怨偶,他们为数不多在一起的时间就充斥这无数的争吵,而黄逸梵每次只要吵得在家待不下去,就会出国去;她和她的双胞胎弟弟分了祖上的遗产,弟弟拿了房产,她拿了古董。每次出国,她都会带走一两箱古董以换取生活费用。黄逸梵是大家族中的小妾生的,所以小时候受到的都是白眼和排挤;也因此他看不上张志沂的所作所为。但她除了出走,也无力再改变什么。

黄逸梵为张志沂生下了一儿一女,就是张爱玲和张子静。因为自己童年的遭遇,于是非常注意对女儿的教育,坚持送张爱玲上学。满以为丈夫怎么也会因为看重继承人而关心儿子的教育,谁料张志沂根本就不在意儿女未来的发展,等到黄逸梵不在国内,他就停了两个孩子的学,只愿意请旧式的塾师到家里来教两个孩子;张志沂还为了讨好外室,连对错都不问,就会动手打张爱玲和弟弟张子静。张爱玲在这样的教育下,显得自信大方;反而张子静畏畏缩缩。以至于长大后张爱玲和姑姑张茂渊都不喜欢这个弟弟,连母亲黄逸梵也是,当张子静乞求黄逸梵带自己一起走的时候,黄逸梵是拒绝的,说她连自己都养不起。不过,最后张志沂还是供儿子读了大学,张爱玲也读过,但是嫌弃约束得太死,不够有创造力。

其实母亲对于张爱玲的爱也有限,当张爱玲狠下心来离开父亲和继母的时候,母亲接纳了她,但当张爱玲像所有年少的孩子一样找她讨要零花钱的时候,终于连最后一点爱都被消耗掉了。反而张志沂开始重视张爱玲,因为她聪明、有才华,可以让他获得一些为人父的虚荣的骄傲。在这样的环境下长大的张爱玲,是敏感的,又是多愁的,而她幼年丰富的阅读经历,又增添了她写作的趣味性和描写的深度和精度。最终,所有的经历和磨难,共同拼凑成了一个特立独行的女作家张爱玲,以及她独具特色的文学作品,她的人物刻画丝丝入扣,主人公也并不伟光正,反而各有各的小心思,然而所有人都不过是为了能够活下去。

19岁就发表了处女座《天才梦》,如今还经典的“红玫瑰与白玫瑰”,还有至今仍在被翻拍的《半生缘》、《第一炉香》等等,她的作品集至今仍然畅销,她的名言仍被人们津津乐道;张爱玲的一生是传奇而闪亮的,也许她的一切,最初都要归于曾外祖父李鸿章那一次打破陈规嫁女儿的行为。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北... 北平解放之后,中南海便被筹划修缮为中共中央办公地。 起初,毛泽东因为心里忌讳它曾经皇家御苑的身份并不...
原创 马... 在中文互联网,经常看到关公战秦琼式的一系列“斗兽帖”——从狮子和老虎谁是百兽之王,到满族骑射手与拿破...
原创 阳... 阳顶天是明教百年来不世出的奇才,眼光过人、精明厉害,他在遭遇大凶险、自知无法幸免时,留下遗命,让谢逊...
原创 成... 特别声明:本专栏根据真实历史资料所写,非虚构小说 本集主要人物表: 成吉思汗:本名铁木真,乞颜部可汗...
原创 在... 今天的“电”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产物,1879年爱迪生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只实用的白炽灯泡,自此,各地的发...
原创 袁... 官渡之战,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经典战例,曹操以两万余人的力量,击败了袁绍十万人。然而拥有广大地盘、...
原创 1... 1975年2月,北京305医院的手术室中,周总理刚刚经历完长达4个小时的手术,医务人员正在进行缝合包...
原创 三... 晋武帝司马炎执政时曾向太子少傅、宰相卫灌询问为何魏蜀吴三国未能统一天下,卫灌回应:“魏蜀吴的开国之主...
原创 宋... 宋仁宗被皇后打这一古代历史上的不同寻常事件确实让人咋舌。他在历史中被描述为极为仁义的皇帝,对大臣包括...
邢图讲座 | 论五代十国时期的... 主题:论五代十国时期的历史地位 讲座时间:12月29日15:00--16:40 讲座地点:市图书馆一...
《巫师3》编剧雅各布·绍马利克... 雅各布·绍马利克(资料图片) 参考消息网12月26日报道西班牙《阿贝赛报》网站近日刊发题为《书写电子...
原创 清... 李莲英是晚清最有名的太监,极受慈禧太后宠幸,做了清皇宫40年大总管,可谓风光无限。 李莲英因慈禧太...
原创 朱... 在开国将军之中,有一位开国中将的经历颇为特别,他和朱老总关系不一般,他能成为开国中将,与朱老总对他的...
原创 “... 引言 许世友将军是众多将领中,算是比较特殊的一位。据说他长相是貌黑多髯,还曾经在少林寺中习得一身武艺...
今天毛主席诞辰131周年纪念日... 毛泽东同志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开拓者...
原创 志... 前言: 朝鲜战场上,志愿军经过了激烈的战斗,正在休息,而这时黑夜的天空中却传来了飞机的声音,不久一个...
原创 王... 王绩: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学文学史的都知道,诗进大唐,并不是先讲“初唐四杰”,而是有个前缀的,首...
原创 《... 战国末期,诸侯相互攻伐,阴谋阳谋层出不穷,是人才荟萃的时代,这时期,七国名将如云,以秦国的白起、王翦...
原创 徐... 一个人能说会道,重要不重要?当然重要。在日常生活中,能说会道的人总是处于众星捧月的位置。其实,人无完...
原创 刘... 荆州,自古以来就是中国历史上的战略重地,它的地位相当于现在的湖北省,承载着重要的历史使命。由于交通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