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清太祖努尔哈赤的陵寝中,埋藏着哪些不为人知的秘密?
迪丽瓦拉
2025-06-11 16:02:52
0

清朝入关前,曾经有三个首都,分别为赫图阿拉、辽阳、沈阳。按照历史规律,皇室成员墓地一般建在国都附近,方便送葬、祭扫,比如赫图阿拉有永陵,辽阳有东京陵。在沈阳,共有两座清代帝陵,一座是太宗皇太极的昭陵,位于城北,离市区比较近,又有地铁直达,所以人气较高,常常有市民散步游玩;还有一座是东郊浑河边的福陵,离市区较远,墓主人是大名鼎鼎的清太祖努尔哈赤,但由于交通、地理位置等原因,福陵明显要比昭陵更冷清一些。

福陵的修建,最直接的原因就是清太祖的驾崩。那是在明朝的天启六年,后金的天命十一年,据《清太祖实录》记载,这一年七月二十三日,努尔哈赤感觉自己的病情十分严重,下令前往清河温泉疗养;等到八月初七日,已是病入膏肓、势将不起,他决定马上返回首都沈阳。一行人乘船沿代子河顺流而下,并通知阿巴亥,让她赶紧出城接驾,担心见不到最后一面了。八月十一日,努尔哈赤驾崩于距离沈阳四十公里的瑷鸡堡。

清太祖的死因是什么?谈到这个话题,正史突然"失声"了,避而不谈,仅留下:"庚戍未时崩,在位十一年,寿六十八"的记载。这是很正常的现象,后继之君如皇太极、顺治、康熙、雍正、嘉庆、同治、光绪,死因同样扑朔迷离,尤其是雍正和光绪,坊间多有流传他们死于非命。什么泰陵地宫没有雍正的头颅,因为被吕四娘砍走了,里面是一颗黄金打造的金头;什么光绪并非正常死亡,他是被慈禧太后用毒药杀死的等等。

相比之下,努尔哈赤算是幸运的,至少落个善终,虽然清朝官方没有说明太祖因何而死,但他们的对手:明朝,却提供了不少信息,比如毛文龙说过:"老奴背生恶疮,带兵三千,见在威宁堡狗儿岭汤泉洗疮",袁崇焕在给天启皇帝的奏报中提及:"奴酋耻宁远之败,遂蓄愠患疽,死于八月初十日",朝鲜史料也说努尔哈赤得了"肉毒病"。从这些记载看,清太祖死于皮肤感染或者伤口感染,他生前赴清河的目的,也是认为温泉水有助于治疗感染。

努尔哈赤为什么会感染呢?有观点认为是在宁远之战受了炮伤,袁崇焕倚仗坚城固守,并使用红衣大炮攻击来犯之敌,根据兵部尚书高第的奏报,在宁远之战中,明军的确击中了一名大头目,后金军用红布包裹他,抬回去放声大哭,还派兵攻击了觉华岛上的明军,将船只、粮草付之一炬。什么人值得用红布包裹,并放声大哭?据此推测当为努尔哈赤本人,对觉华岛的军事行动,实际上是统帅受伤后的报复。

对于清太祖来说,宁远之败带来的不仅是身体上的打击,还有精神上的挫折。自十三副铠甲起兵以来,努尔哈赤连战连捷,统一了女真诸部;在七大恨告天后,又屡屡击败明军,夺取了辽东大片土地,眼看就要进入山海关,却遇到了袁崇焕。《清实录》记载:"帝自二十五岁征伐以来,战无不胜,攻无不克,惟宁远一城不下,遂大怀岔恨而回。"常胜将军吃了败仗,心情十分糟糕,加之年事已高,戎马倥偬多年,身体老迈且消耗过度。在炮伤、年龄、精神的三重作用下,努尔哈赤最终命赴黄泉。

既然人已经走了,需要把后事做个处理。在中原汉地,一般是把皇帝的遗体放入棺椁,埋葬在地下。当时关外的风俗不是这样的,像努尔哈赤、皇太极、顺治皇帝都是火化的,从康熙开始改为了土葬。清太祖具体什么时候火化,史书没有记载,但距离死亡时间肯定不会超过三年,因为天聪三年二月,努尔哈赤就正式下葬了。与太祖皇帝一起火化的,还有他生前心爱的女人阿巴亥。父皇尸骨未寒之际,王爷们逼迫阿巴亥给先帝殉葬,阿巴亥不肯,得到的答复是"先帝有命,虽欲不从不可得也",你不听也得听!没办法,阿巴亥只好换上礼服,戴上珠宝,把自己打扮得漂漂亮亮,追随努尔哈赤去了。两人灵柩一起火化,骨灰装入"宝宫"。顺治年间,多尔衮获罪,被政治清算,阿巴亥的牌位也从太庙移走,但骨灰并没有从福陵迁出,因为她与太祖皇帝的骨灰混在一起,根本分不清谁是谁的。要是不小心把太祖的骨灰也迁出福陵,罪过可就大了。

努尔哈赤的遗体火化后,皇太极需要为他找万年吉地。当时后金才建国十几年,许多制度并不完善,给最高统治者建造陵寝也是头一遭,不像康熙、雍正、乾隆等人,生前就已经把陵寝修得富丽堂皇,就等百年之后"拎包入住"了。为妥善处理父汗后事,皇太极命令贝勒、大臣四处寻找风水宝地,最终将陵址定在"沈阳城东二十里浑河北石嘴山头"。福陵坐北朝南,依山而建,后来谒陵的大臣,还有康熙皇帝,都对这里的风水赞不绝口。怪不得大清的基业越来越旺,从东北一隅到统一全国,祖坟位置选得好:这是他们的观点。但有一说一,福陵选址有个很大的弱点,离浑河太近了!每当暴雨、洪水时节,陵门前一片汪洋,努尔哈赤看了都得默默流泪。

皇太极为什么选在石嘴山呢?有两个传说。第一个,说皇太极某次路过石嘴山,看到山里祥云围绕,顿时产生了兴趣,登上顶峰后,发现一条长蛇正与雉鸡嬉戏,突然,雉鸡挥动翅膀向云端飞去,长蛇也化为光柱直冲霄汉。竟有如此奇物,皇太极认定石嘴山的确是风水宝地,决定把努尔哈赤的宝宫埋葬于此。第二个传说,满朝文武苦寻万年吉地始终没有结果,皇太极为此十分焦虑,陵寝关乎江山的社稷安危,不可不慎。此时,钦天监大臣报告皇帝,沈阳城东有一座石嘴山,如果能在那里找到一百眼泉水,并安葬先皇的龙体,江山就会一统万万年。皇太极马上派人去找,果然发现了一百眼泉水,好吧,就让太祖皇帝魂归于此。

地址选定了,陵寝叫什么名呢?最早的时候,福陵不叫福陵,叫"先汗陵",崇德元年,皇太极改国号为"清",才把父亲的陵寝命名为:"福陵",寓意大清福泽万年,这也为后世子孙定下了基调,清朝所有帝王陵都是两个字,比如孝陵、裕陵、昌陵、定陵等等。为了彰显皇家地位,顺治年间,清政府还将福陵所在的石嘴山改名为:"天柱山",听起来是不是高大上了许多?明朝皇帝的陵寝在天寿山脚下,清东陵在昌瑞山脚下,名字都非常的气派。

但是在努尔哈赤下葬之初,福陵的建筑规模远远没有那么气派。当时后金只有东北一隅之地,每逢天灾粮食减产,就要到关内烧杀抢掠,因为经济、人口都十分有限。在创业阶段,拿出数额巨大的钱财给先帝修陵是不可能的,首先要保证这个政权能够维持下去。当时福陵有多简陋?只有大门、围墙以及享殿等基础建筑,而且所谓的享殿也不过是三间瓦房罢了,每间只有个小门,太祖皇帝、孝慈高皇后、莽古尔泰母妃富察氏、多尔衮母妃阿巴亥,四个人的骨灰就埋在享殿下面。没有石像生,没有明楼,没有宝顶,甚至连地宫都没有。等到顺治、康熙年间,满清领土扩大了好多倍,手头上的财富也多了起来,决定扩建祖宗陵寝。顺治年间,给福陵增设了石像生,扩建了享殿,还在方城之上盖了角楼。康熙年间修建了地宫,把太祖帝后的骨灰重新挖出来,恭恭敬敬地埋入地宫,所以努尔哈赤实际上下葬过两次,最近一次是他重孙在位期间;福陵的碑亭也是康熙盖的,上面的碑文是他起草的,开篇第二句是:"我皇曾祖太祖高皇帝,肇兴东土,奋师一旅,式辟皇图。"

在清朝,福陵作为开国皇帝的陵墓,地位相当之高,平时戒备森严,寻常百姓根本无法靠近,高级官员前往谒陵,走到大红门附近的下马坊,就必须步行,表达对先帝的敬意。每逢清明、冬至、中元、太祖忌日等时间节点,都会举行隆重的祭祀活动。现在的福陵是沈阳东郊一个有名的景点,乘坐公交即可抵达。昔日讳莫如深的皇家禁地,成为广大市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反映了时代发展与社会变迁。

END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盘... 革命的故事,令人难忘! 在近代史的历史长河中,涌现出了太多舍己为人,倾尽所有的英雄与战士。今天,就来...
原创 北... 周宣帝宇文赟(559年~580年6月22日),字乾伯,武乡郡武乡县(今陕西省大荔县)人。北周第四位皇...
原创 难... 【温馨提示】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在封神演...
原创 国... 他是从台湾飞回大陆的国军第一人,当时他只是一名小小的飞行见习教官。没有人能想到是这名不起眼的年轻教官...
原创 揭... 在明朝嘉靖年间,嘉靖皇帝热衷于修道,追求长生不老。为了保持神秘感,他常常用扶乩的方法,写下几句充满玄...
原创 楚... «——【·前言·】——» 其实楚国最终走向灭亡,究其根本原因就是楚国的内部已经出现了内部矛盾,一个国...
原创 被... 看了日本近代皇族的那些歪瓜裂枣,实在无法想象《源氏物语》中美貌的光源氏到底该是何等模样。 但日本近代...
原创 非... 在这个五彩斑斓的世界里,每个角落都藏着令人惊叹的故事。今天,咱们要聊的,可是一位来自非洲的“传奇”女...
原创 隋... 俗语常言:“天下未乱蜀先乱,天下已安蜀未安”,其所言虽不十分精准,却反映出拥有封闭地理环境的巴蜀地区...
原创 他... 他是“红顶商人”,何为红顶商人?既是官又是商,清末年间,红极一时,有句名言为商必读《胡雪岩》,他给后...
原创 雍... 雍正在位仅仅13年,他身边出了不少能臣干将,大家所熟知的有爱新觉罗·胤祥、鄂尔泰、田文镜、李卫、马齐...
原创 吕... #深度好文计划# 吕布是三国历史第一猛将,这应该没有任何人有疑问。他胯下赤兔马,手拿方天画戟,膂力惊...
锡兰偷袭明朝海军,结果呢?抓国... 当年斯里兰卡国王贪图大明舰队的金银财宝,竟动兵五万劫掠,结果呢,被大明海军端了老巢,俘虏到北京。 ...
原创 陈... 毛泽东,这一名字在中国近现代史册中,恰如其人在群山中的独特峰顶,独一无二。 他在民族最危如累卵之秋,...
确认!岭南目前发现最早的城址在... 近日,桂林恭城牛路冲遗址发掘咨询会召开。会上,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考古研究所、湖北大学、广州市文物...
原创 他... 【本文由吕小汪独家原创,版权所有,抄袭必究】 大家好,我是吕小汪,本篇文章约6800字,阅读需耗时9...
原创 曹... 如果我们看过司马懿的个人传记,我们就会发现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 据史书记载,司马懿年轻的时候,曾经...
原创 徐... 公元669年,年届古稀的唐朝重臣李绩(即徐茂公)卧病在床。当太医带着皇帝李治和皇后武则天赐下的御药走...
原创 回... 前言 1948年年末,就在所有人都在庆祝新年到来的时候,却有一个人正在黯然神伤,而这个人就是蒋介石。...
原创 “... 前言 “夏商和西周,东周分两段,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 这段朝代顺口溜,是我们每个人都耳熟能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