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代的诸葛亮和司马懿可谓一对好基友,特别在《三国演义》电视剧不断演绎下,几乎成了一对相爱相杀,心心相惜的CP组合。
这对组合,都是牛人,一个是蜀汉摄政丞相,一个是曹魏定国支柱。
关于他们的交锋,无数人也耳熟能详!
桥段空城计就是如此,这杜撰与《三国演义》中的情节,经艺术加工后深入人心,居然成后世无数人认知中的兵法奇谋,明清时候,甚至出现于《三十六计》之中。
作为空城计对手的诸葛亮和司马懿,在故事中也算棋逢对手将遇良才。
一个看透了诸葛平生唯谨慎,一个看透了司马懿无外患不得存。
心理交锋和政治交锋同步,才有此桥段出现。由此也引申出两人共性,他们都是政治家。
政治家何解?
按传统认知而言,政治家是在长期政治实践中,走上高位大权在握决定国家前途的人。
这样的人,主要工作是,调和矛盾,制定大政方针,提拔委派人员完成施政纲领。
这三个工作,才是政治家的主要工作。
可作为政治家的司马懿和诸葛亮,却有着截然不同的做派,最后他们的成就也截然不同。
这不同的关键,就是寿命之别。
诸葛亮寿终与54岁盛年,司马懿则高寿73岁,20年的时间差,决定了诸葛亮的上线,也注定了司马懿的成功。
那么区别何在?也有不同原因,而一件事就能看出区别,那就是司马懿问饭量。
司马懿问饭量的故事,大家都听过。
最后一次北伐诸葛亮病逝五丈原前,司马懿曾通过蜀汉使者之口,询问诸葛亮生活工作状况。
亮使至,帝(司马懿)问曰:‘诸葛公起居何如?食可几(许)米?’对曰:‘三四升。’次问政事,曰:‘二十罚已上皆自省览。’帝既而告人曰:‘诸葛孔明其能久乎-《晋书》
这段话字面意思其实很好懂,司马懿通过询问知道了诸葛亮每天饭量不多,仅仅三四升小米,但办的事情却非常庞杂,杖责20以上的事情都要亲自过问。
这里有必要说明一下饭量问题。
汉朝一升约200毫升,一天三斗米算600毫升,可这里有个问题,诸葛亮不会吃生米,肯定是煮熟了的,那么600毫升煮熟的米,才多少克?估算生熟比后,应是300克左右!
粟米热量是100克361卡,如这样算,诸葛亮每日进食换算成热量才1200卡,虽然有菜作为补充,可诸葛亮的饭量偏少是事实,因为正常人日均需要2500-3500卡热量!
吃的少也就算了,关键是诸葛亮还有个不好的习惯,就是事必躬亲。
20杖责以上的事情都要过问,这事情就必然多如牛毛。
一个年过半百的人,吃的不过,做的多,不仅多,还都是费时费力费脑的活。
这健康状况如何能保证?
诸葛亮的身体状况,就在司马懿摸底下,被司马懿弄的一清二楚。
由此,司马懿才得出诸葛亮命不久矣的结论。
而同样是带兵打仗,事物繁多的司马懿,生活习惯如何?
作为曹魏重臣,西晋王朝奠基人,司马懿是个更懂生活,更知如何放权,更会做政治家的人。
在诸葛亮殚精竭虑,为了蜀汉任劳任怨的时候。
司马懿做派完全不同,事情他当然要做,可是他却会放权去做,不仅会放权还时不时给自己休假。
有了啥问题,出了啥事情,被皇帝责罚,他就顺势隐退在家快活自在。
不仅快活自在,还每日勤练五禽戏,时不时打打拳,这养生之道很有今日耍太极老爹爹神韵。
深谙身体是革命本钱的司马懿,从不过度消耗自己精力,最后成了活到最后笑到最后的哪一位。
而不珍惜自己身体的诸葛亮,却在54岁盛年而逝。
留下一个“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身影让后人凭吊。
这凭吊的背后,既有对于国家的忠诚,也有对于责任的看中,更多的则是劳累背后的做事风格不对,也验证了一句话!
身体才是革命的本钱。
政治家的最主要工作有提拔发掘人才、委派人才。
一个人即便天纵之才,也是担不起天下的干系,这个道理诸葛亮肯定明白,却没做好,没做好的根源。
正面说,是强烈责任感的体现。
反面说,则是不懂授权的体现。
同样聪明的两个人,一个累死,一个活成了胜利者,也就成了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