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许多人都嘲笑李自成只做了42天的皇帝,这其实是一个错误的认识,在1644年1月,李自成就已经在西安建立了“大顺”政权,并且自立为皇帝,改元“永昌”。
同时还大封功臣,设立了政府职能机构。随后就率领农民军向京城进发,一路上攻无不克战无不胜,只用了短短的两个多月就成功进入大明京师,崇祯皇帝不肯受辱,自缢于景山之上。
至于42天的说法,则是李自成仅仅在京城呆了一个多月,就被吴三桂和多尔衮的联军打败逃走了,并且一败再败,一年后便被湖北九宫山的土匪给杀了。
那么,造成李自成失败的原因,难道仅仅是敌人实力太强吗?其实是干了这四件坏事,件件都将他推向绝路。
撕毁承诺,步步紧逼
李自成从民间走来,他太知道底层人民想要什么了。陕西地区在崇祯年间,接连遭受大旱,田间颗粒无收,当时明朝政府不仅没有拨款调粮,反而还加紧赋税的征收。
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之下,李自成的起义军喊出了“均田免粮、平买平卖、割富济贫”的口号,早就心存不满的人们果断和“大明”说了拜拜,转身踊跃参加到了起义的队伍中。
随着起义军的声势越来越大,各地都传唱起了一段顺口溜:“杀牛羊,备酒浆,开了城门迎闯王,闯王来了不纳粮。”
这是民众对李自成的印象,也是他们对摆脱残酷现状的强烈愿望,京城的人民也是这样想的,都说“天子脚下无庶民”,可是天子居住的城里,庶民照样一抓一大把。
1644年3月19日清晨,在谈判破裂后,李自成也不愿意给崇祯皇帝机会了,伴随着夹道欢迎,李自成率领大军直接就站到了皇宫门外。
兵部尚书张缙彦觉得大势已去,就主动打开了正阳门,迎接李自成手下大将刘宗敏前来接管,李自成本人则是有太监王德化做向导,从德胜门进入了内城。
崇祯皇帝在煤山上望着烽烟滚滚,看着大臣奴才们奔走逃命,一言不发的回到了乾清宫,拿拿了绳子就跑到景山上吊了,大明王朝宣告结束。
李自成看着华美的宫殿,心中欢欣雀跃,这不就是无数人梦坐到的位置吗?自己终于也可以真正感受做皇帝的感觉了。
自从进入紫禁城,李自成就住在了前朝的宫中,为了感受更全面,他还从明朝宫女中选了一位面容姣好的,直接将她封为了自己的皇后。
刚进城时,李自成还能够控制住手下的起义军,并且颁布命令:“敢有伤人及掠人财物妇女者杀无赦。”
所以在前几天,人民安居乐业,商业往来也十分正常,史书上有这样的描写:“民间大喜,安堵如故。”
但是只过了8天,大家最初的美好幻想就开始一点点破灭了。3月27日,起义军不知为何,突然开始查抄明朝官员的家产,让他们交出钱财以供军饷,还给各级官员规定了标准:
“中堂十万,部院京堂锦衣七万或五万三万,道科吏部五万三万,翰林三万二万一万,部属而下则各以千计”
为了保证征收到位,刘宗敏还加急制作出了五千具“夹棍”,所谓“夹棍”,就是将一些木根削出棱角,然后用钉子钉成圈套状,人的手放在其中,士兵稍稍用力就会使得筋骨断裂。
夹棍还只是其中一种手段,有记载说:“数稍不满,再行严逼,夹打炮烙,备极惨毒,不死不休”。
一时间,城中的氛围变得不对劲了,稍微有点财富的家庭,开始人人自危,有的已经收拾好行李打算跑路了。
随着对官员大族的洗劫消停下来,已经有些头昏脑涨的起义军,开始将黑手伸向了普通居民,史书中记载:“杀人无虚日,大抵兵丁掠抢民财者也。”
后来经过统计,这42天中,世家大族中有1600多人命丧刑具之下,百姓家破人亡,姑娘被兵勇强奸者数不胜数。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李自成下的严令难道不起作用吗?这与起义军的性质脱不开关系。
李自成的部队都是世代为农,起义军其实就是农民军,在历史中,不论是陈胜吴广起义,还是黄巾起义,亦或是清末的太平天国运动,实际上都是农民起义。
但农民起义从一开始,就有着难以避免的局限性,他们缺乏士大夫阶层的知识,没有科学理论的指导,这并不是歧视农民,而是特定历史条件下造成的客观事实。
首先,农民军队没有战斗经验,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战斗力本就不行,而且将领也不如正规军那样,有长远的目光和掌控大局的胸怀。
其次,农民起义多是不得已而为之,他们抗争只是为了获得土地,能够生存下去,所以具有很大的妥协性,只要获得了自己想要的财富,就很容易变得不思进取。
最后一点,这也是李自成放任手下掠夺百姓的起因,农民起义一般没有系统的规划,他们在全国各地流窜作战,财富来源和后勤补给,只能依赖对当地的剥削和掠夺。
或许进城时直接处死抢劫士兵的李自成,内心真的不想纵兵为患,但面对嗷嗷待哺的大军,他也不得不违背自己当初的承诺,“取天下以人心为本,请勿杀人,收天下心”。
也正是这样的被迫之举,让李自成前期铺垫的所有好名声,一夜之间化为了泡影,同时,也拉开了“大顺”政权走向灭亡的大幕。
沉迷酒色,用人不当
手下人无比放纵,一定程度上,也有李自成无暇顾及的一面,和前面提到的农民起义的先天缺陷一样,李自成看到那么多的美酒与美女,根本不再想着发奋进取了。
虽然李自成前期严格要求自己,但随着形势的变化,和周边小弟的改变,李自成难免不被腐化。
文献中有过这样的记载:“日置酒宫中,召牛金星、宋献策、宋企郊、刘宗敏、李过等欢饮。牛、宋执礼恭,闻呼则避席而答,余贼杂坐,觥倾酒,手攫食。”
可以看到,李自成并没有一个皇帝的样子,他根本没有那样的意识,在金碧辉煌,本该成为国家心脏的皇宫中,李自成却在和“好兄弟”们喝酒吃肉。
一副流氓草寇的形象,老大李自成都变成了这样,整日浑浑噩噩,不思进取,他手下的几位管事的,又能好到哪里去呢?
大顺丞相牛金星,虽然身为丞相,却没有一点丞相的才能,上不能帮助李自成处理政事,下不能出台政策安抚黎民,更别说让他去为国家的发展规划远景了。
大将刘宗敏,为李自成立下了赫赫战功,但是进城后,就开始四处寻找“温柔乡”的怀抱,终于打听到了一个绝世美女。
她是山海关守将吴三桂的爱妾——陈圆圆,刘宗敏可管不了那么多,二话不说就跑到吴府霸占了陈圆圆,还将吴三桂的父亲抓了起来。
后面的故事,大家就耳熟能详了,吴三桂“冲冠一怒为红颜”,转身投靠了关外的多尔衮,并且迎接清军入关,帮助他们进攻李自成。
4月5日,面对大军压境,李自成也只能恋恋不舍的从皇宫中走出来,在武英殿召开了一次军事会议,和大家一起讨论如何御敌。
李自成照旧想要让刘宗敏出征,但让在座的都没想到的是,刘宗敏竟然站起来顶撞老大:“大家都是反贼,凭什么一直让我去卖命送死?”
是的,刘宗敏直接说自己的各位同仁是“贼人”,就这一个词,就可以感受到农民军将领,在政治上可谓无比的幼稚。
李自成知道对方掌握着兵权,而且征收军饷也是刘宗敏负责,在军队中已经有了不小的影响力,所以李自成只好带兵亲征,刘宗敏见状,也留了一分情面,选择跟随李自成一同前往。
然而以逸待劳的清军和吴三桂,很轻松的就战胜了大顺的军队,刘宗敏害怕的还真有道理,他在这次战斗中被箭射中,差点小命不保。
这次战斗的失败,与李自成重用牛金星和宋献策等人也有关系,占领京城后,眼见着那么多的明朝旧臣,不说各个都是理政人才,那也比自己手下一堆文盲要好啊。
但是李自成因为猜忌,一个人都没重用,反而是让大跟班牛金星做了大顺丞相,小跟班宋献策做了“开国大军师”。
这两个人连末流谋士都算不上,牛金星整天就顾着卖官敛财,筹备李自成的登基大典,宋献策原本就是个骗吃骗喝的算卦的,更不会什么治国理政了。
几个人一开始在京城,商量来商量去,就是没有吧北边的多尔衮放在眼里,将大部分部队都派往了河南、湖北一带。
之后又为了拱卫京师,将嫡系部队派往了大同和真定,又是偏偏漏下了山海关那边的防线,如此短浅的战略眼光,焉能不败啊。
尾声
1644年4月26日,李自成兵败返京,十万大军仅剩三万余人,根本无法再抵御清军的进攻,第二天就灰溜溜地逃往了西安。
在撤退之前,李自成还报复似的,杀死了吴三桂全家34口人,大顺政权更加显得人心旁落,李自成也在之后的不断败退中,疑心变得越来越严重。
在经过河南的时候,大将李岩请求领两万兵马先行,用来威慑乡民,扫除大军障碍,李自成却担心他别有所图。
这时候,“好兄弟”牛金星又站出来了,他看出了李自成的想法,就提议找机会除掉李岩,李自成选择同意,结果第二天,李岩被骗去营寨饮酒,在席间被杀。
听说此事的刘宗敏,大骂牛金星:“你这个小人什么也不会,单凭一张嘴就害死一员大将,我早晚要杀你!”
此话一出,大顺内部瞬间流言四起,军心离散,之后再也没有组织起来过像样的反击,1645年5月,败退到湖北通山九宫山的李自成,被地主武装斩杀,大顺政权再也不成气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