尉迟敬德持建成、元吉首示之,宫府兵遂溃,万彻与数十骑亡入终南山。
这是《资治通鉴》中关于玄武门之变的记载。
玄武门之变,秦王李世民率领自己的幕僚,在玄武门埋伏,等到太子李建成和李元吉策马赶来,进入玄武门后,发现异常地安静。回头一看,才看到了凶神恶煞的尉迟敬德和秦王李世民。
李元吉看到李世民,当即感到危险了,拉弓就要射李世民,可惜因为紧张,射了三箭都没有射中。李世民搭弓,一箭射死了太子李建成,李建成掉落马下。李元吉仓皇逃走,被尉迟敬德赶上,打下马来,用弓弦给勒死了。
而太子府府兵,赶来救太子,将玄武门团团围住。尉迟敬德割下李建成和李元吉的头颅,展示给太子府府兵,太子府府兵迅速溃败,逃走了。
李世民为何如此决绝杀死自己的兄弟呢?还是因为之前的两次事件,让李世民再也无法容忍了。第一次“杨文干事件”,当时李渊在外带兵打仗,太子在留守长安,有人秘报太子同庆州都督杨文干暗通谋反,其实事情子虚乌有。
但是这件事处在敏感时期,太子李建成跑到前线,声泪俱下,求父亲赎罪,李渊原谅了太子李建成。但是,杨文干听说了被诬陷的消息后,索性一不做二不休,真的起兵谋反,而且迅速占领了几座城池。
李渊看到叛军势大,急需秦王李世民平定,而为了让李世民安心去前线,还给李世民画了一个大饼,在记载中:
汝宜自行,还,立汝为太子。
李渊承诺只要李世民平定杨文干事件,就立李世民为太子,李世民信心满满的带兵出征,迅速平定了杨文干叛乱。
但是李世民回到长安后,他的老爹变卦了,太子李建成和李元吉不断进谗言给李渊,李渊承诺的太子位直接不予兑现。这件事李世民忍了,而他忍了,却有人还是不放过他。
不久后,太子李建成备好酒宴,请李世民和李元吉喝酒,说是联络感情。而酒宴开宴后,李世民喝了几杯,就突然口吐鲜血,晕倒在地,被送回了府中。
李建成和李世民正势如水火,李建成请李世民喝酒,李世民中毒,可谓当时的一个大事件。李渊得知了二儿子中毒的事情,连夜去往李世民府中,看望自己的二儿子。
虽然知道李世民是中毒,当时李渊也只是怒斥李建成:“你明知你二弟不能饮酒,还让他喝这么多酒。”李渊没有提毒酒的事情,也是算替李建成打了一圆场。
李渊把众人遣开后,开始安慰二儿子:
观汝兄弟似不相容,同处京邑,必有纷竞,当遣汝还行台,居洛阳,自陕以东皆王之。仍命汝建天子旌旗,如汉梁孝王故事。
李渊为了缓解两个儿子的矛盾,甚至想要把国家一分为二,一半给大儿子李建成,另一半给秦王李世民,如果按照这种方式处置,就不会有后来的兄弟相残的悲剧了。
太子李建成和李元吉听说了这个消息后,太子府的幕僚开始上书,坚决抵制划国而治的方式,最终李渊还是放弃了这种方案。李世民看着第二个大饼,又落空了。李世民赴哥哥的酒宴,被人下毒,自己的性命堪忧,李世民下定决断,直到武德九年七月二日凌晨,在玄武门解决了一切。
那么李世民喝的那杯毒酒,到底是谁下的毒?其实还是有疑点的,有人说是太子李建成,携私报复,在酒中下毒,想要害死自己的弟弟李世民。但是在自己准备的酒宴上下毒,那不是太明显了吗?引火烧身这种事情,李建成会傻到去做吗?
而“毒酒”事件,就在杨文干事件后不久,杨文干事件中,太子的势力受到巨大打击,太子府幕僚王珪、韦挺都被贬谪了。而就在杨文干事件后不久,李世民就在太子酒宴上中了毒,李建成如何都脱不了干系。李建成不会傻到做这种蠢事,下毒者不是李建成。
有人说是李世民,用自己的命赌,陷害太子李建成,确实风险太大。而且李世民口吐鲜血,还真不是表演,御医诊断后,确实是中毒很深,差点就没救过来。如果李世民再晚点被送去看医生,李世民就一命呜呼了,这个下毒者也不是李世民。
而排除所有的可能,剩下的那个就是凶手了。三人酒宴,排除了两个人,剩下的李元吉就是下毒的凶手。我们可以从记载中,看出蛛丝马迹在,在记载中:
初,齐王元吉劝太子建成除秦王世民。
但是李建成没有同意,李建成本就是太子,他不愿意冒如此大的风险,那么谁告密的杨文干同太子暗通就存疑了?李元吉对二哥李世民早就动了杀心,还要借大哥的手,杀掉自己的二哥,想要渔翁得利。
而在杨文干事件后不久,在最敏感的时刻,在太子李建成的酒宴上,李世民中毒差点死了,你品一品,如果李世民死了,大家肯定认为凶手是太子。李世民死了,太子名声臭了,最终得利的还是李元吉,酒宴上的毒,极有可能是李元吉下的。
一个在史书中是配角的李元吉,从来都不是一个可以忽略的人物,他不是太子李建成的忠实拥护者,他只是撺掇太子李建成打击秦王李世民,让两人陷入争斗中,自己获得更大的利益,最终得到梦想中的宝座。
李世民命大,逃过一劫,父亲一次次欺骗,兄弟暗地里捅刀子,李世民下达了一生最重要的决定。他冷血的杀死了自己的两个兄弟,让尉迟敬德提着带血的剑,胁迫父亲李渊退位。李渊只求了李世民一件事,请求李世民不要杀掉李建成和李元吉的儿子们,李世民答应了,他正式登上了帝国太子的位置。武德九年八月,在玄武门之变后两个月,李渊宣布禅位给自己的儿子李世民,自己当了太上皇,唐王朝正式进入唐太宗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