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老板和当职业经理人可不一样,诸葛亮自认自己不适合当老板
刘备出身太低,虽然他扛着“大汉皇叔”镀金招牌四处跑马拉赞助,但他得到的不是白眼就是大棒子。没人捧场,刘备只好带着关羽、张飞几个穷哥们儿,扛着几杆破枪,在江湖上到处讨饭吃。其实刘备也曾经阔过,在徐州当过两任军霸,结果都被赶了出去。
刘备早期的失败实际上是败在身边没有智囊团,曹操和孙权手下人才济济,谋士挤满了屋子,刘备的破庙里却空空荡荡。简雍、孙乾、糜竺都不是济世命才,只能跑个腿,对个嘴(外交)什么的。《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说:
“诸葛亮字孔明,琅邪阳都人也。汉司隶校尉诸葛丰后也。父珪,字君贡,汉末为太山郡丞。亮早孤,从父玄为袁术所署豫章太守,玄将亮及亮弟均之官。”
根据《出师表》的自述,说明诸葛亮来到荆州之后一直在南阳“躬耕”,没有出仕,是一名“布衣”之士。所以在《演义》里对手总骂他诸葛村夫,就是这么来的。
在南阳,诸葛亮与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石韬、汝南孟建,建立颇为亲密的友谊。与诸葛亮相同,他们也分别从博陵、颍川、汝南前来荆州,也应该是“避乱”。诸葛亮以名相管仲、名将乐毅自比,这种抱负当然不是“不求闻达于诸侯”,他心目中的诸侯是求贤若渴的齐桓公和燕昭王。石广元即石韬,徐元直即徐庶,孟公威即孟建,“卿三人仕进,可至郡守、刺史”,及“三人问其所至”,所谓“笑而不言”,诸葛亮意在言外,没有将刺史、郡守放在眼里,对自己的期许当然是如管仲、乐毅那样的名将相。“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这才是诸葛亮当时的真正心态。“不求闻达于诸侯”,所谓“诸侯”,应该指刘表。
在荆州,为什么不选刘表呢?理由很简单,二人不对眼,在荆州,刘表是不会将这个在南阳“躬耕”的小人物诸葛亮放在眼里的。那诸葛亮也不认为刘表能干什么大事。
在荆州,刘表是不会将这个在南阳“躬耕”的小人物诸葛亮放在眼里的。诸葛亮在荆州应该熟知刘表的为人,对这个“有才而不能用”的“木偶”,也当然是不会入眼的。
刘表眼里没有诸葛亮,诸葛亮眼里没有刘表。刘表不是诸葛亮心目中所期待的“诸侯”。再看看曹操的人才配置
曹操核心谋士团,有荀彧、荀攸、郭嘉、程昱、刘晔,号称五大天王。后来郭嘉早亡,司马懿补了郭嘉的缺,只是曹操不太放心司马懿,一直不予重用而已。
二线智库,当然是指曝光度不太高的那些谋士,比如董昭、蒋济、陈群、毛玠、袁涣、何夔、满宠这些人。二线智库的星光虽然不如一线的灿烂,但他们往往都有点石成金之妙。一线和二线的区别也许并不在于实力,而在于机会。
诸葛亮如果投曹的话,显然没什么好的位置。
在荆州,刘备开始出现在诸葛亮的视野中。《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说:“时先主(刘备)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其实刘备来荆州,也是来图刘表的地盘。刘备之前投过曹操、袁绍、吕布、陶谦,属于那种屡战屡败的不倒翁。
《三国志·蜀志·先主传》说:“荆州豪杰归先主(刘备)者日益多,(刘)表疑其心,阴御之。”裴松之注引《世语》说:“(刘)备屯樊城,刘表礼焉,惮其为人,不甚信用。”所谓“表疑其心”“惮其为人”。
表不但对刘备深为疑忌,而且暗中加以防备。对刘备的“枭雄”行径,刘表有所知晓,诸葛亮当然也有所知晓。为什么刘备却成为诸葛亮心目中的“诸侯”呢?
“宁为鸡口,毋为牛后”,在职场上进行前途的选择,在盯着大公司外招职位的同时,可以适当地对小公司多加考察。有些小公司同样有发展前景,小公司人才稀缺,大公司有时可能还要面临内部竞争。而小公司一旦发展壮大,第一批创业者就是“开国元勋”,名利双收。诸葛亮所以选择刘备,也是这个原因。当时刘备身边太缺谋士了!有大才之能的诸葛亮,肯定不肯屈人之下,加上刘备态度那么好,选择刘备也就是情理之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