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是深受《三国演义》的影响,许多人都认为,决定双方胜负的关键,是某位谋士“眉头一皱,计上心来”,却忽略了真正决定胜负的从来都是“天时、地利和人和”这三个方面。而所谓的妙计,无非是锦上添花罢了。比如,三国时期最著名了两位谋士,诸葛亮和郭嘉。
由此还有了句名言“郭嘉不死,卧龙不出”。因为郭嘉死于公元207年,而诸葛亮则随后被刘备三顾茅庐请出。所以这句反应的仅是时间点上的巧合。但即便如此,人们却依然喜欢比较诸葛亮和郭嘉,谁才是三国第一谋士,以弥补两人,没有进行过较量的遗憾。如今既然已知,决定胜负的是天时、地利和人和,那么不妨用这三方面,比较下这两人。
一、天时郭嘉是由荀彧推荐给曹操的,当时的曹操,实力不但远比不过袁绍,连袁术和刘表都不如,且名义上还是袁绍的小弟。因为当时三国,是袁绍和袁术的“双袁争锋”格局。曹操最多属于袁绍的重要同盟,负责防御袁术夹击袁绍。
而公孙瓒则跟袁术结为同盟,跟袁绍在幽州大打出手,也正是在这种格局下,袁术曾引兵支援袁绍,却被曹操给阻截并打败。
但这个“双袁争锋”的格局,却随着曹操“奉天子令诸侯”被撕开一个大口子,直至官渡之战,曹操成为天下第一势力。正如诸葛亮在《隆中对》所说: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即,曹操之所以能干掉强大的袁绍,不仅仅只是依靠了天时,还有人的谋略贡献,这个谋略的第一功,便是郭嘉提出的“十胜十败”论,而关键功劳则是许攸反水,献计奇袭乌巢。
那么诸葛亮呢?他是在刘备寄居荆州时,被三顾请出。当时刘备寄人篱下,比郭嘉投奔曹操时,曹操的状况惨多了。而且天时不在。那么何为天时?从战场上说就是天气情况,但更多的其实就是指“政治上的优势”。曹操手握汉献帝,就是三国早期的“天时”。从郭嘉投奔曹操的时间点来看,那时的曹操应已经手握汉献帝了,因为这两件事,都发生在公元196年。但从曹操迎汉献帝这事的决策过程来看,是荀彧起到关键作用,却没有郭嘉的任何记录。
只从后来他的《十胜十败》论中的第二胜“义胜”:奉顺以率天下,这句来分析,郭嘉开始发挥巨大作用时,曹操已经握有天时了。即,从诸葛亮和郭嘉,在天时方面的对比来言,郭嘉投奔曹操时,曹操就已经占有了天时,而诸葛亮辅佐刘备时,刘备是啥也没有。所以诸葛亮取得的成就,显然要比郭嘉难很多,却恰好证明了诸葛亮比郭嘉要“逆天”。
二、地利对于地利,无论曹操还是刘备,都是软肋。曹操虽最初有兖州,却是四战之地,搞得曹操不得不东征西讨,还差点被吕布偷袭兖州打得崩盘。后来虽打败了袁绍,可辽东、西凉等地,依旧是大威胁。
郭嘉便是在这种情况下,力主征讨辽东,这就是曹操征乌丸。而郭嘉也病死在这次征讨之中。这其实就是选择了什么样的主公,就选择了什么样的困难(优势),郭嘉突出的军事才能,因曹操地利方面的短板,才得以彰显。
再看诸葛亮,刘备有啥地利可言?四处逃窜,到处寄居,这就使得诸葛亮必须要全才!故而又出现了另一个论调,用诸葛亮跟荀彧比较。因为两人都擅长大局观!也就是说,诸葛亮一个人,就要跟曹操的郭嘉和荀彧对比。这其实已经说明了,诸葛亮有多“彪悍”。同是缺乏地利,造成了郭嘉和诸葛亮的两种特性,郭嘉超强的军事才能,让人如遇天人,诸葛亮彪悍的综合才能,令人叹为观止。
三、人和都言刘备占人和,可对比曹操,刘备的人和不值一提。须知曹操手中,集合了汉室力量和魏国力量,汉室力量的代表人物是荀彧。刘备如何能跟曹操比人和?所以刘备的人和,其实就是联盟孙权!诸葛亮则是坚定的“联吴”中坚力量。
反观郭嘉,他在辅佐曹操时,却把人和的作用表现的淋漓尽致。比如《十胜十败》论中,谈曹操的“度胜”、“德胜”、“仁胜”、“明胜”、“文胜”和“武胜”,都是“人和”的细化详解!
这其实才是郭嘉真正牛逼的地方。因为郭嘉的每一条计谋,都是从“人”身上入手,比如经典的预言孙策必死于非命,就是因郭嘉看透了孙策的弱点。而诸葛亮却是看“势”,层次要比郭嘉高,但对“人”的方面,要比郭嘉弱很多。用个不恰当的比喻,就是郭嘉是顶级刺客,总能根据对方的优缺点,找出一击而中的办法。诸葛亮却如高明的赌徒,总能根据各方筹码的多寡等,而找出使自己利益最大化的下注。
四、综合后无答案从诸葛亮和郭嘉的这三方面对比后,其实很容易发现,用诸葛亮和郭嘉对比,根本就是一厢情愿。因为诸葛亮是全才,郭嘉是专才,这如何比得?所以三国之中就不存在“第一谋士”,而所谓的“郭嘉不死,卧龙不出”,只是说明了,郭嘉对曹操的重要性罢了。
谁让曹操在赤壁之战后,哭郭嘉说,若郭嘉在,我哪能有此惨败?这其实,也是曹操用来推卸责任的,因为贾诩就反对过他发动赤壁之战。这样一来,莫不成贾诩又成了三国第一谋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