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明明状元才是第一,可为何古代考生,中了探花比中状元还兴奋?
迪丽瓦拉
2025-07-05 17:32:47
0

前言

有趣,为何古人更青睐探花?

探花,这个词语起源于唐代,原指科举考试中两位年轻俊彦。随后其含义转变为第三甲第三名,备受瞩目。那么,古人为何更看重探花,甚至高于夺魁状元?这其中又隐藏着怎样的社会习俗和心理因素?且听我细细道来。

一、探花:才貌双绝的第三者

在宋代以前,科举考试并不十分规范,状元与其他取得功名的士人差距不大。但宋代科举制度日趋成熟,考试标准严格规定,三甲名次引人瞩目。尤其是探花这一第三名,备受关注。

探花们往往不仅学识渊博,相貌也出众,可谓才貌双全。他们既有夺魁状元的深厚学识,又不像状元那样整天忙于应对各方期望,人前人后都得小心维持体面。相较之下,探花的生活要通透舒坦得多。

再加上,古代重视家族血统,权贵们喜娶才貌兼备的女婿。为此,他们横眉冷对头榜状元,反倒热衷“捉拿”才华横溢又相貌出众的探花郎。探花们成为千家万户竞相争相的“东床快婿”,备受宠爱。

可以说,在古代那重外貌轻实干的社会里,探花成就了一种兼顾才能与姿色,深受当时风尚的青睐。许多探花忙于应对各家的操持,有的还得应付几家,难分难解。这也使得某些探花郎深感压力,甚至出现精神失常的情况。但对当时的权贵阶层而言,探花无疑是他们竞相挖掘的宝,有人甚至不惜使出下三滥的手段,只为挖掘一位看中的探花女婿。

可以看出,探花的地位远超过状元,这与当时的社会现实有莫大关系。追根究底,这是一种以门第血统论英雄的陈规定式。真正重视人的能力和品行的选拔,还有待后世的变革。

而探花们在这矛盾心理下也面临痛苦抉择:到底是顺应当世俗潮流,安于这乖张荣耀;还是追随内心,不受外在诱惑,专心深造?历史上确有探花郎在名利双收后还能苦心钻研,但更多的则安逸堕落,前程黯淡。

作为引领风尚的探花代表,他们的人生抉择无疑对当時士风产生重大影响。可惜好景不长,转瞬即逝。当这荣耀的泡沫破灭后,许多探花也徒留懊悔和无奈。

二、状元:一举成名的重重棘担

而对头榜状元来说,金榜题名,一朝扬名,诚为人生巅峰。但背后所承担的责任和压力也十分沉甸甸。

作为万众瞩目的风云人物,状元们必须时刻注意言行举止,体现出符合身份的端正品行。否则一旦有失范,就有可能招来非议,甚至丢官。这对许多书生们来说,无疑是难以想象的重担。面对来自各界的期望和注意,许多状元郎不得不小心翼翼,如履薄冰。稍有不慎,便成为说书人嚼舌根的对象,名誉扫地。

此外,状元们还肩负着来自各界的许多期望。不仅要在仕途上取得骄人成就,还要在学问上继续深造。家人、朋友、乡亲、师长,个个都盼着这位状元大展宏图。种种期盼如山般压在心头,让许多状元在这一时刻反倒生出迷茫与无措。

面对如此重压,一些状元郎应接不暇,惶惶度日,甚至在公开场合暴露懦弱和焦虑的一面。这无疑更招人非议,被当作笑柄。还有些状元郎则选择闷头钻研学业,不问世事,希望不负众望。但这往往被看作是怯懦和无为,同样遭到冷嘲。可以说,无论如何应对,状元们都难逃被各种各样的声音和眼光审视的命运。这无疑增加了他们的精神压力,也对后续发展带来一定影响。

其实,真正成就一番事业的杰出人才,并不一定是状元或探花出身。历史上那些留下丰功伟绩的大臣,大多是通过勤奋实干逐步晋升上来的。科举考试不过给他们指明了人生方向,最终还是实实在在的工作决定命运。

三、科举:改天换地的仕途桥梁

我国科举制度始于隋唐,绵延近千三百年。虽历经弊病,它还是当时最公平的选拔人才方式,给无数平民百姓带来转命的希望。

在唐初,科举虽存在,但世族势力犹存,状元获得官职没有太大优势。到了宋代,考试制度趋于规范,殿试让皇帝成为最后评判。一旦夺魁,便可立即任官,开启仕途。此后数代沿用科举,虽有诸多弊端,但基本保证选拔公平。

然而,这看似天衣无缝的制度也暗藏患病。比如明显的地域差异,北方考生常占优势,而南方考生则面临极大劣势,这与考试内容的设置有关。明清时期,科举试题难度越发增加,考生记诵大量繁琐细节。这让许多真才实学的南方学子无法对答如流,失去机会。可见,科举制度在长期运作中,也逐渐被特定阶层和势力把持,名不副实。

再加上,这种注重死记硬背而非实际问题解决能力的选拔机制,也培养出一批空谈虚学而不求甚解的朝士。他们在应试上游刃有余,一旦进入政府,却往往无法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成为缺乏实效的花瓶。科举制度不断衍生的这些弊端,终于在1905年被新政府废除。

然而其弊病似乎并未伴随制度的消失而消弭。如今教育体制中那些简单枯燥的记忆为主的选拔式测试,何尝不是现代版“科举”?我们仍需反思这种注重形式而非实质的选拔机制,并在实践中不断调整完善,真正实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目标。

结语

科举制开启的竞争时代,孕育了“探花”这一独特名号。它受时代风尚影响,一时超越状元成为众人宠儿。但终究,大丈夫当自强不息,不因他人目光而决定命运。科举不过是一个机遇,真正成就者还需实实在在地拼搏奋斗。它的公平性也值得我们审视,避免成为新的垄断工具。人才选拔仍需在制度延续中不断完善,使之适应时代发展需求。

#图文万粉激励计划#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原... 武则天晚年生活糜烂,却发明出一种制度,从唐朝沿用至今 文/渝适 提到我国有名的女性角色,武则天肯定不...
原创 她... 一提起公主,人们可能最先想到的就是他们显赫的地位,作为皇帝的妹妹有着非常高贵的身份,但是人们应该很难...
原创 辽... 前言 “醒醒吧,大清早就亡了!” 上面这句话已经成为如今中文网络上的一个梗,常被网友们拿来 讽刺那些...
原创 原... 公元1549年春,闽浙提督朱纨被指擅杀96名涉嫌走私的福建百姓,愤而自杀。此后四百多年里,他一直作为...
原创 俗... 我国历史悠久,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中发展出了博大精深的文化,语言,艺术等等。从上古时期就有《礼》这种著作...
原创 原... 唐高祖武德九年六月初四,李世民率领天策府众将,伏击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一举将二人击杀!随后,又将...
原创 原... 《三国演义》中的刘备,是除诸葛亮、关羽、曹操之外,作者着墨最多的人物之一,是作为理想的“明君”形象来...
原创 关... 提起刘备、关羽和张飞,人们总是会联想到他们早年间桃园结义的场景,只记得那时‘一无所有却有着同一个梦想...
原创 关... 三国时期:在这个人才辈出,战乱不堪的年代,为了成就一番事业,很多诸侯涌现而出,经过长年战争,曹操、刘...
原创 世... 纵观世界各洲同时期历史,南北美洲的社会发展比亚欧两洲缓慢太多,亚欧两洲早已发展到封建主义社会的时候,...
原创 刘... 汉朝建立后,刘邦按照功臣的功劳大小对他们进行了封赏。这一历史事件充满了传奇色彩,尤其是功臣的排名,引...
原创 原... 李隆基为何会杀死自己的“盟友”太平公主?原来是因为这些原因! 大家好,这次小编带给大家的是唐朝的历史...
新华社权威快报|政和八闽鸟被发... 我国科研团队近期在位于福建的“政和动物群”发现了距今1.5亿年的鸟类化石“政和八闽鸟”。这是目前世界...
原创 嬴... 前言 嬴政和刘邦,两位中国历史上杰出的帝王,他们的交缠命运成就了战国时期的辉煌。然而,一个有趣的历史...
原创 古... 古代史4大单挑奇才,2人厉害无比,2人力大无比。 我们知道其实在一般情况来看,每当是两军交战的时候,...
国宝画重点|这些文物藏着秦汉盛... 新年伊始 天津博物馆举办 “天开一统——秦汉文物主题展” 吸引大量观众前来参观 展览汇聚了来自11个...
原创 蒙... 在秦朝的历史长河中,蒙家无疑是一个极具影响力的家族。从蒙骜到蒙恬、蒙毅,蒙家三代人都在为秦国的扩展和...
原创 中... 引言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杨慎 中国五千多年的历史上出现了无数惊才艳艳...
原创如此三国:三国中你知道的其... 滴滴滴!蓉城笑笑来铲史了!!! 三国时代是中国谋略发展的又一高峰时期,三十六计被广泛运用其中,在这之...
春运 一部流动中国的社会进化史 从1954年首次统计的2300万人次,到2025年预计突破90亿人次,春运这场“人类最大规模的周期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