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同治十一年,公元1872年,17岁的同治皇帝大婚。按照清朝祖制,皇帝大婚以后,就代表着已经成年,可以亲政处理朝廷内外大事了。慈禧太后再留恋权力巅峰的感觉,也必须遵循祖制,还政于自己的儿子同治皇帝了。毕竟是自己的亲生儿子,慈禧太后倒也爽快的同意了,并迁居长春宫准备颐养天年。可是呢?我们这位年幼的皇帝亲政后干的第一件事竟然差点引起晚清最大的一场政治风波,要将朝中几乎所有任职的亲王们革去王爵,将军机大臣全部革职拿问。同治皇帝到底干了什么?又为何会引起这样的政治地震呢?让我们走进风云诡谲的晚清时代,一探究竟!
还记得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被英法联军焚毁的圆明园吗?我们可爱的同治皇帝亲政后要做的第一件大事就是要修复圆明园,而且要朝中大臣报效捐款帮助朝廷修缮。同治皇帝给出的官方理由是为了让两宫太后能有个颐养天年、娱乐休闲的地方!理由似乎光明正大、合情合理,这让看到同治皇帝孝心的两宫太后甚是欣喜,恭亲王奕更是带头捐款,捐银两万两以支持自己的侄子亲政后下达的第一个“政令”。 可是令同治皇帝没想到的是,除了恭亲王奕捐款以外,朝中大臣非但没有捐款者,反而纷纷上书劝谏皇帝陛下,放弃修葺圆明园的念头。这是为什么呢?朝廷财务紧张?虽然当时清朝处于外忧内患的局面,可是堂堂大清王朝修葺一个圆明园还是不费力气的!朝中大臣不舍得自己的银子,不愿捐款?从恭亲王奕的举动来看,群臣很渴望抓住这样一个来之不易巴结两宫太后的机会,和锦绣如画的前程相比,几个银子又算得了什么!那到底是为什么呢?我们先来看看同治皇帝到底为什么修葺圆明园吧! 1、首先,同治皇帝虽然和生母慈禧太后的关系并不好,但是对于慈安太后还是很尊敬、很孝顺的,所以孝顺两宫太后、让两宫太后能够有一个颐养天年的地方也算是一个理由。但对于两宫太后,尤其是慈禧太后,同治皇帝此举更大的目的在于能够把慈禧太后支开,让慈禧太后远离自己,远离权利中心,减少对自己的横加干涉。 2、自乾隆皇帝以后,圆明园存在的主要目的就从雍正朝的处理政事改为娱乐休闲的所在了,尤其同治皇帝的老爹咸丰皇帝更是长年在圆明园沉迷于酒色、寻欢作乐,哪怕是英法联军攻入北京的时候,咸丰皇帝依然流连在圆明园不能自拔。同治皇帝是谁?那可是清朝历史上有名的好色皇帝,寻花问柳才是他的强项。对于这样一个寻欢作乐、花天酒地的理想场所,怎么能荒废呢?所以,重建圆明园,让自己能有一个光明正大玩乐的场所才是同治皇帝重修圆明园的根本原因所在。 但是,刚刚亲政、信心满满的同治皇帝似乎高估了自己的影响力和号召力,群臣们的表现重重打击了这个“沉浸在美好梦想”的小皇帝。面对群臣的据理力争和拼死力阻,同治皇帝一意孤行,屡次罢免上疏官员职位,执意要将自己的梦想进行到底。可是呢?在修复圆明园的过程中偏偏又出现了负责重建圆明园的内务府官员勾结奸商贪污受贿、偷工减料、虚报造价的情况,该情况迅速传遍朝野,引起朝中大臣更大的反对浪潮。同治皇帝呢,非但依然不听劝阻,反而陪同慈禧太后前往视察工程进展情况。 这还没什么,也就是损失点银子嘛,只要皇帝能够安心朝政,工程继续也就继续了。同治皇帝也是的,就算重修圆明园的目的是供自己享乐游玩,那你也得等到院子修好了啊!等不了了,一刻也不能等了。自从圆明园修复工程开始,他将自己的精力几乎全部放在了这上面,也不理朝政了,也不读书学习了,甚至数次借着视察工程的机会寻花问柳,数日不归。同治皇帝的举动彻底的引起了所有大臣们的不满,就连最开始支持他的恭亲王奕也开始站出来反对,这还了得,这样下去还不把祖宗的江山给弄丢了。群臣们对于同治皇帝的劝谏越演越烈,甚至开始出现了对年幼皇帝的指责、不满声音,恭亲王奕更是直接质疑同治皇帝是不是具有担当大清帝位的能力。 于是,同治皇帝生气了,而且很生气,后果很严重。同治皇帝认为这是对自己皇权的挑战,对自己亲政的不满,同治皇帝开始发威了。他先是将恭亲王奕的王爵革除,降为不入八分辅国公,交宗人府严惩。而后又将劝谏自己的另外两位亲王、一位郡王、三位御前大臣、十位军机大臣全部革职。这代表什么?这代表着同治皇帝将清廷的议政权力集团一锅端了。一直在观察事情发展的两宫太后看到同治皇帝的疯狂举动,再也坐不住了,必须亲自出面了,别为了一个圆明园让小皇帝把大清江山给丢了就划不来了。最后,在两宫太后的严令下,同治皇帝撤回处分群臣的决定,宣布停止修复圆明园,避免了晚清最大的一次政治地震。你认为同治皇帝修复圆明园的主要目的何在?
两宫太后、朝中群臣对于修复圆明园过程中的表现,你又如何评价呢?
欢迎关注评论!
(参考文献——《清代通史》、《正说清朝十二帝》、《清史稿·卷二十一·本纪二十一》、《同治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