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初年,朝堂之上有三股政治势力,一是以李渊为首的皇帝集团,主要成员有尚书左仆射裴寂,二是以李建成、李元吉为首的太子党,主要成员有魏征、李纲、窦轨等人,三是以李世民为首的秦王党,主要成员有长孙无忌、房玄龄、杜如晦、高士廉、宇文士及等人。#图文万粉激励计划#
三股政治势力的形成是有历史原因的,李渊晋阳起兵之时,只有李世民在身边,李建成和李元吉在河东,打进长安后不久,李渊称帝建立唐朝,嫡长子李建成立即被立为太子,在唐朝统一天下的战争中,李渊一直坐镇长安,太子李建成大多数时候协助李渊处理朝政。
李渊和李建成的身份特殊,一个是皇帝,一个是未来的皇帝,不适合在前线率军作战,再加上李渊与李建成确实也不善于打仗,因此在前线冲锋陷阵的机会都给了秦王李世民,在唐初统一天下的战争中,李世民相继消灭了陇西薛举薛仁杲父子、河东刘武周与宋金刚、洛阳王世充、河北窦建德、河北刘黑闼,建立了无人可比的军功与崇高的威望。
李唐政权内部的三股势力
看看加在李世民头上的官职就知道他有多厉害了,天策上将、太尉、尚书令、陕东道大行台尚书令、益州道行台尚书令、雍州牧、蒲州都督、领十二卫大将军、中书令、上柱国这些都是李世民的官职,他的功劳已经大得封无可封,连天策上将这样的官职也被创造出来。
在秦王李世民征战天下的过程中,收罗了一大批文臣武将,李世民还开设文学馆,大肆网罗人才,比如唐初著名的十八学士,其中包括但不限于:杜如晦、房玄龄、虞世南、褚亮、姚思廉、李玄道、蔡允恭、薛元敬等,至于武将则有:秦叔宝、程知节、段志玄、张公谨、张亮、柴绍、侯君集、刘弘基、屈突通、尉迟敬德、李勣等。
聚集在秦王府的人才济济,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超过了李渊的中央朝廷和李建成的太子府,从权力稳定的角度出发,无论是李渊还是李建成都不能容忍这种现象的存在,势必会对秦王李世民及所属势力进行打压,这种矛盾是天然生成的,是历史发展和时势造成的,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向导。
李世民的秦王府人才济济
就算秦王李世民愿意服从朝廷和太子李建成,恐怕李世民手下的一大帮文臣武将也不答应,谁不希望有个好的前程和未来,这些人才跟着李世民决不甘心只当个秦王府的官员,他们要的是把李世民推上皇帝之位,从而让自己获取荣华富贵与权力地位。
唐初的这三股势力是天生的政敌,李渊担心自己的帝位受到影响,肯定要打压李世民,李渊同样也担心太子李建成势力过大,他只想维持李世民与李建成的权力平衡,让地位稳定就行;李建成担心自己的太子之位受到影响,势必要采取一切手段打压李世民。
政治是没有对错的,只有成功与失败,李世民和李建成两大集团之间开始了相互倾轧,李建成打压李世民采取的手段是:拉拢分化秦王府人员,调离秦王府核心人员,逐步瓦解李世民周边的势力。
李建成怂恿李渊把李世民最重要的两大谋士房玄龄、杜如晦外调,李建成曾经重金收买尉迟敬德和段志玄,但没有成功,也把尉迟敬德外调,李建成借率军讨伐突厥之际,把秦王府猛将秦叔宝、程知节、段志玄、尉迟敬德及私兵调派给齐王李元吉,这等于是剥夺李世民的兵权。
李渊大多数时候是站在李建成、李元吉一边打压李世民的,至于双方不断抹黑诬陷对方的事,大多都是出于政治斗争而已,是否属实并不重要,谁能在政治斗争中取胜才是最关键的,为了应对李建成和李渊的打压,李世民采取的办法就是:玄武门之变。
一方面是秦王府文臣武将不断催促李世民采取手段消灭李建成,另一方面是李渊和李建成的不断打压,让李世民深感威胁,李世民收买了太子府率更丞王眰,这人是李建成的心腹,得到消息说李建成和李元吉准备借讨伐突厥与李世民践行之际,在昆明池诛杀李世民,然后上告李渊说是暴病而死。
唐高祖李渊
其实这些事是不是真实存在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李世民与李建成之间一定会有一场你死我活的大结局,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李世民在一系列策划之中,终于选择在公元626年6月初4发动玄武门之变。
之所以选择在六月初发动政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六月初一和初三已经发生了两次太白经天,这是一种天象,太白就是金星,经天指的是白天可见,这一天象在古代被解释为将有重大事件发生,别用现在的观念来衡量古人,古人是极度迷信的,古人认为国之大事在于占卜和战争,占卜就是一种迷信。
李世民为玄武门之变准备了一整套的谋略:
六月初一,太白经天,李世民以行台工部尚书温大雅镇守洛阳,派秦王府车骑将军张亮到洛阳,结交山东豪杰以观时局,防止因为政变失败导致洛阳被李建成等人控制,保留洛阳作为最后政变失败的退路。
六月初二,李世民召回房玄龄与杜如晦,并与其重要谋士进行了一整夜的谋划,商议政变各项事务的实施,并着手准备。
京城玄武门
六月初三,太白经天,傅奕密奏李渊说秦王李世民当有天下,李渊召李世民对质,李世民转移视线,说太子李建成与后宫嫔妃私通,淫乱后宫,李渊大怒,准备第二天召李建成和李元吉进宫质问。
六月初四,玄武门兵变当天,李世民率领长孙无忌、房玄龄、杜如晦、宇文士及、侯君集、程知节、秦叔宝、段志玄、屈突通、张士贵首先进入玄武门,并在此处设置埋伏。
派尉迟敬德进入皇宫内控制皇帝李渊,李渊则将裴寂、萧瑀、陈叔达、封德彝、裴矩大臣召来,准备查验李建成与后宫嫔妃私通之事。
派高士廉暗中释放一部分关押的囚犯,发给这些人兵器,率领这些人赶到芳林门,以阻击李建成和李元吉手下援兵。
李世民率军进入玄武门
在此之前,李世民收买了禁军将领敬君弘、吕世衡、常何,敬君弘担任左屯营将军,吕世衡担任中郎将,两人均掌管长安城太极宫玄武门守卫,常何为当天玄武门值班将领,他还有另一层身份,就是李建成曾经收买过常何,被李建成认为是自己人。
李世民秦王府私兵只有800人,在玄武门事变之中全部投入使用,但是李世民依靠收买禁军将领,几乎掌控了整个皇宫禁卫,太子李建成与齐王李元吉手中私兵有2000人,实力是李世民的数倍之多。
后宫的张婕妤知道了李世民的谋划,于是暗中派人告知李建成,李建成与李元吉私下商量,李元吉建议不去,李建成则认为皇宫之中防备森严,李世民不可能控制皇宫,况且当天值班的玄武门将领常何是自己人,也就没有在乎。
李建成
当李建成和李元吉进入玄武门之后,很快发现不对劲,两人就准备逃走,结果李建成被李世民射死,李元吉则被尉迟敬德杀死,两人一死,基本上就宣告了李世民的胜利,太子府将领车骑将军冯立、副护军薛万彻、左车骑谢叔方率领太子府2000长林兵攻打玄武门,准备为李建成和李元吉报仇。
右武侯长史张公谨关闭城门,敬君弘、吕世衡、常何率领禁军士兵阻挡太子府兵马,敬君弘、吕世衡战死,在玄武门守军、秦王府士卒、高士廉带来的囚徒军的阻击下,太子府士兵无法攻破城门,后来尉迟敬德带来了李渊的诏书和李建成、李元吉的首级,太子府将士才溃散而去。
在此期间,尉迟敬德还带兵软禁了李渊,并告知李渊,李建成和李元吉谋反被杀,在场的萧瑀、陈叔达是李世民的人,都表示支持李世民,作为皇帝的李渊也只能默许此次兵变。
李世民在整个兵变中的谋划可谓是考虑周全,李建成与李元吉没有丝毫反攻的可能,就算李建成和李元吉不进宫,李世民同样可以凭借控制李渊的机会,挟制天子以令诸侯,只要有李渊在手,李建成和李元吉就算起兵也不是李世的对手。
关中以东都是李世民打下来的天下,李世民曾担任过陕东道大行台尚书令,并且领十二卫大将军,再加上在军中有着极高威望,所有的硬仗、难打的仗都是李世民打出来的,李建成和李元吉难以对抗,再加上李世民有李渊在手,能够调动全国军队,李建成和李元吉横竖都是个死,根本没有机会取胜。
李世民比李建成更会用人和拉拢人才,李建成想要收买尉迟敬德和段志玄,却不能成功,李世民却收买了李建成的心腹王眰,玄武门值班将领常何,以及朝中一大批官员,虽然在长安太子府的兵力强于秦王府,但实际上李世民因为收买李建成的心腹,对他的行动了如所掌。
李世民能力强大
李建成唯一的胜算只有联合皇帝李渊一起打压李世民,但李渊不愿意兄弟相残,至少李渊不愿意杀李世民,李元吉、魏征等人多次劝李建成设法杀李世民,但李建民没有行动,一方面是李渊不许,另一方面是李建成仁厚,最终只能是失败。
回过对来看李世民的谋划,不谋而已,一谋而敲定结局,当李世民率军进入玄武门的那一刻起,就已经注定了最后的结局,其中最为关键的是李世民收买了皇宫禁军,直接控制了皇帝李渊,达到这一步,就是李建成和李元吉无法达到的高度,也是李世民成功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