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半生贵为名门之女,不仅精通音律,还有过目不忘的本事;后半生命如草芥,在异国他乡沦为女奴,两度与至亲分离。
像蔡文姬这般拥有两极人生的女子,除了上官婉儿,恐怕在整个中国历史上都很难找得出几个。可实际上,比起上官婉儿后半生的荣华,蔡文姬的人生甚至还要惨上几分。
蔡文姬本名蔡琰,因避讳司马迁名讳,世人改称其为“蔡文姬”。
蔡文姬出生于一个书香世家,父亲是曹操的恩师、赫赫有名的大文学家蔡邕。
俗话说,虎父无犬子,在父亲的文艺熏陶下,蔡文姬很小便能辨音识谱。
传说有一次蔡邕在院内弹琴时,琴弦忽然断裂,年仅六岁的蔡文姬未见其状便当即分辨出所断的是哪一根弦。
自此之后,蔡邕更是对女儿悉心教导,甚至将心爱的焦尾琴赠予了蔡文姬。
15岁时,蔡文姬嫁给了同为名门之后的卫仲道,婚后两人更是琴瑟和鸣、恩爱非常。可惜好景不长,一年后,卫仲道便咯血不止,不久后病重离世。
对于刚刚成为寡妇的蔡文姬,卫家不仅没有丝毫同情,反倒认为是蔡文姬克死了夫婿,就这样,蔡文姬只好重新回到娘家。
没想到的是,蔡文姬回家不满两年,父亲蔡邕因在王允座上感叹董卓之死而被下狱,不久便死于狱中。
两度遭遇亲人离世已是极痛之事,但此时蔡文姬最悲惨的人生经历此刻才刚刚开始。
董卓被杀以后,东汉已经陷入混乱,不久后南匈奴又趁乱而下,开始深入境内大肆掠夺,蔡文姬也正是在此时被掳至北地,彻底失去了与中原的联系。
据《后汉书·董祀妻传》记载,文姬此时“为胡骑所获,没于南匈奴左贤王,在胡中十二年,生二子”。
也就是说,蔡文姬被掳到匈奴后献给了左贤王,后来为其生了两个孩子。
而且,据考究“没”字极有可能代表其并无名分,只不过是被左贤王玩弄的女奴之一。
远在异国他乡,言语不通又饱受凌辱,蔡文姬生活之悲惨可想而知。
就这样不知过了多久,在蔡文姬几乎要适应匈奴的生活时,曹操因听闻恩师之女被掳至匈奴,专门遣人携重金前来赎回了蔡文姬。
尽管舍不得自己的两个亲生骨肉,蔡文姬还是选择离开了这个屈辱之地,而她在沿途所作的《胡笳十八拍》更是成为了流传千古的经典诗作。
重归故土,蔡文姬在曹操的包办下嫁给了第三任丈夫——董祀。可因为两人相差足足有十几岁,再加上蔡文姬已多次委身于人,董祀始终瞧不起蔡文姬。
尽管如此,在董祀犯下死罪时,蔡文姬依然奋不顾身地为其向曹操求情,甚至不惜在冰天雪地里赤足替其请罪。至此,董祀才被蔡文姬的真情打动,从此对其倾心相待。
纵观蔡文姬的一生,虽历经坎坷,却仍保有一颗赤子之心,在匈奴时自学胡笳以自娱,再嫁后又以真心换得丈夫的尊重,这样的女子纵无命运垂青,却也能总能活出属于自己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