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多世纪前,李鸿章这位重要的清朝政治家写下了一句话:"天下熙熙攘攘,皆为利耳。我无利于人,谁肯助我。" 这个语言深刻的人早已看透了官场和人生的种种。
作为清朝末期与帝国主义交涉的关键人物,李鸿章的所作所为评价不一。他被慈禧尊称为"玄黄之人",但百年来,他的名声除了被怀念赞颂外,也遭到了诋毁批判,甚至在去世60年后,尸骨被亵渎,被拖曳,悲哀无比。1901年,帝国主义入侵北京,慈禧只得逃到西安,留下了独自面对各国压力的李鸿章。当时的他已经78岁,身体状况欠佳,外敌入侵、签订不平等条约让他身心俱疲。最后,他因病倒在北京。
然而,慈禧希望尽快结束战争,过上平稳生活。她要求李鸿章迅速签署《辛丑条约》。这成为李鸿章代表清政府签订的最后一份丧权辱国的条约。据说,在签字时,他老泪纵横、心如刀割。他说日本打不赢中国,失败的谈判又如何,就算都城移到西安,我们也能继续战斗,中国不会屈服!许多外国人见此情景都被他的爱国情怀所触动,但也为他手中的筹码不足而感到惋惜。
签订完《辛丑条约》,李鸿章突然大口吐血,后被诊断为胃部大出血,不久在北京去世。他的灵柩后被运回安徽合肥东郊大兴集与夫人合葬。因他在洋务运动中的领导地位,人们猜测他垄断了工业、矿业、经济和通讯多年,资产至少有四千万两。加上他曾是慈禧太后的红人,定会受到重视。然而,当墓被打开时,盗墓贼们惊讶地发现,墓中空无所有,只有一把剑。他夫人赵小莲旁也没有任何财物。盗墓者只找到一个盒子,却发现是空的,令他们非常失望。有人尝试出售剑,但却被认为价值不高,最终卖给了戏班子。据说,这座墓曾被盗过无数次,第一次盗墓时,盗走了几十根30斤重的金条。盗贼们白忙一场,但更令人遗憾的是,李鸿章在历史上被扣上了"卖国贼"的帽子。人们对他的恨意深沉,甚至有人将他和妻子的尸骨拖出示众,直到骨骼彻底散去。
那么,为什么李鸿章会被贴上"卖国贼"的标签呢?这得从他晚年的一些决策说起。当时,帝国主义已开启了对中国的侵略,面对国家的软弱无助,清政府选择了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作为政府代表,李鸿章无奈地替主子签下了一系列条约。他曾说过"世上最难写的字,莫过于自己的名字。王爷,你的路还长着呢,让老臣替你签!" 几年间,他代表政府签订了一系列条约。除此之外,他也因其他错误决策备受责难。例如,1885年,签订了《中日天津会议专条》,给予日本可以派兵进入朝鲜的权利。还有在甲午战争中,因指挥失误使得军舰在威海卫被全部歼灭等事件。除此之外,在太平天国运动期间,他作为镇压统领杀害过不少人。当时他或许是为了拯救眼中的国家,作为爱国者和忠臣,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有人认为他对这些事件的错误决策也要承担责任。
但梁启超曾说:"敬李鸿章之才、惜李鸿章之识、悲李鸿章之遇",可见,不是所有人都对他的评价一致。他为了维护中国的利益,努力发展洋务运动,但由于统治者思想保守,国家落后的局面难以改变。每一次不平等条约的签署都让他心痛,但他却无奈地接受屈辱的条件。在外交上,他也多次维护中国的利益。在甲午战争中,他通过和解让中国付出了最小的代价;在八国联军攻占北京时,他独自前往谈判,最终未割地而平息了事态。外国人对他也是极为赞誉,日本首相伊藤博文曾视他为"大清帝国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强一争长短之人",美国人则认为他在外交史上有杰出贡献。据说在外国还有一道菜叫:李鸿章大杂烩。这源于他访英时的一段趣事,他不喜欢西餐,便命厨师将西餐材料混在一起炖,结果味道出奇地好,受到外国大臣们的称赞。这个故事展现了他对祖国饮食文化的坚守和民族自尊。
那么,对于李鸿章,你又如何看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