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胜利后,李先念的部队与王树声和张震的部队合并,组成了中原军区。这个新军区包括两个纵队和三个二级军区,而李先念担任司令员,郑位三则是政委,王树声作为副司令兼任一纵的指挥,王震则兼任参谋长。然而,曾在新四军第五师担任参谋长的刘少卿却感到尴尬,他并未被正式任命到任何职位。
从力量对比来看,李先念的部队无疑是三者中最强的,其次是王树声的部队,最后是张震的部队。刘少卿在第五师受到“总长”的称号,但未能在中原军区中获得相应职位,令人感到困惑。
说到这个问题,刘少卿心里是很不自在的。1945年1月,他被调往延安,理论上在第五师他有着重要的地位,负责多个领域的工作。虽然他在延安参加七大学习并汇报工作,但基层战斗需要他时,他也感到了无奈。但他仍心存想法,最终还是服从了组织的安排。不久,上级认为文建武更适合担任参谋长,刘少卿因此在第五师失去了职务。然而,当他抵达豫西并渡河时遇到困难,被迫滞留,随即与王树声的部队取得了联系并行动了一个多月。抗战胜利后,刘少卿也随之与李先念的部队汇合。
在中原军区组建之前,李先念曾找到刘少卿,表达了希望他担任军区参谋长的意愿,并得到了上级的认可。但是,刘少卿对此感到愤愤不平,认为自己失去了威信,无法再担任这个职务。因此,他发出了一些牢骚,最终李先念尊重了他的选择,决定由王震兼任参谋长。尽管刘少卿依然留在李先念身边协助工作,但他实际上没有正式的职务,这在后来的工作中也让刘少卿失去了发言权。
王震作为一个能力出众的人,长期在军政工作中负责各项事务,因此养成了独立做决定的习惯。但这也使得军区的首脑在某些情况下显得被动,特别是王震不在指挥部时,下面的人还是会寻找刘少卿的帮助。在一些军事行动中,李司令与刘少卿达成共识,但王副司令却有自己不同的考虑,导致一些战斗未能如愿展开。例如,在双沟镇的战斗中,第五师的战斗力相比于35旅较弱,他们希望359旅能够出手,但359旅刚刚参与完粤湘战斗,兵力有所损耗,认为如今的部队应该保护核心力量,而不是在小规模战斗中损失。
由于在军区领导班子中没有正式职务的原因,刘少卿无法坚持自己的作战主张。如果他当初做出了担任参谋长的决定,那么在作战指导方面他还能有所发言。1946年1月,随着停战令的实施,刘少卿被调往军调部工作。
他在北平的军调部工作时,敌人的阴谋也逐渐漏出水面,围绕中原军区调集了重兵。到了6月,敌军开始全面进攻,我军主力被迫向西两个方向突围。部队经历了艰难的封锁战斗,最终成功突破线。然而,这次突围的牺牲也是巨大的。
在这一危急时刻,刘少卿身处北平,并未能与战友们一同参与突围战斗。随着全面内战的展开,军调部的作用逐渐消失,我方人员最终撤回了延安。在后方养病一段时间后,刘少卿请求赴东北,但由于交通线封锁,他只得留在华东继续参与战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