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琼,大伙都叫他叔宝,是隋朝末年的一位豪杰,更是李世民手下的一名勇猛战将。
当李世民还是秦王的时候,他就跟着李世民南征北战,立下了不少大功。可等秦王当上了皇帝,秦琼就好像隐身了一样,不怎么被人注意到了。
十二年来,李世民一直没给他提拔过官职,而且在凌烟阁的功臣排名里,他还被放在了最后,这好像跟他立下的功劳不太匹配。
因此,挺多人觉得,李世民在玄武门之变后跟秦琼疏远了,说不定就是因为他没参加这次行动。
真的是这样吗?历史资料会告诉我们答案。
【秦琼的寻主之路】
秦琼在隋朝末年那个动乱的年代长大,他的老祖宗在北齐当过官,这事儿在出土的《秦爱墓志铭》里有提。不过,他可不是什么官宦人家的子弟,因为后来北周把北齐给灭了,秦琼的家族背景也就不算数了。
秦琼特别勇猛,这在《旧唐书》里都有写。书上说,每当跟着太宗打仗,碰到敌方有猛将精兵时,太宗总会叫秦琼上阵。而秦琼呢,总是骑马扛枪往前冲,直接在千军万马中把敌人给刺倒。
不过他这一身好功夫是跟谁学的,已经没办法知道了,刚开始闯荡江湖时,他是在隋朝大将来护儿的手下,当个“贴身随从”。
来护儿是隋朝军队里的一个传奇人物,战功赫赫,但他对秦琼并没有摆出上司的架子,反而非常器重他。
根据《旧唐书》里写的秦叔宝的故事,“好多士兵不是死了就是家里死了人,将军都没怎么关心过,为啥偏偏就慰问叔宝呢?”
就是说,士兵们死了人或者家里有白事,他基本都不关心,可偏偏就去秦琼家表示哀悼了,这是咋回事呢?
来护儿说道:“这家伙勇猛果敢,又有志气抱负,将来肯定会自己闯出一片富贵天地,哪能把他当作平庸之辈对待呢。”
没错,一到隋朝末年天下变得乱糟糟的时候,秦琼就显现出了他非凡的本领。
张须陀是隋朝的一位大将军,根据《资治通鉴》的描述,他是个勇猛无比的将领,经常能用很少的兵力战胜敌军众多,有一次甚至只带着五个骑兵就敢去迎战两万敌军。在那个动荡的时期,秦琼就是他手底下的一员战将。
当张须陀和卢明月的地方部队交锋时,秦琼与罗士信作为先锋队员,按照计划直冲向敌军营地。他们看到敌军营地的大门紧闭,便身手矫健地攀上敌方的瞭望楼,给敌军来了个措手不及,最终助力隋军取得了大胜。
这一仗让秦琼一下子出了名。
后来,张须陀再次和瓦岗军交锋,结果被李密打败,不幸阵亡。秦琼和罗士信侥幸逃脱,接着就去投靠了另一位隋军的大将裴仁基。
没过多久,裴仁基就向李密投降了,这样一来,秦琼也成了李密的手下。书上写道:“李密得到秦琼非常高兴,让他做了自己的贴身骑兵将领,对他特别好。”
秦琼没有辜负期望,对我好的他都会回报。李密和宇文化及在黎阳大打出手,那场仗打得特别艰难,战斗场面十分火爆。
李密虽然勉强赢了,但元气大伤,还差点丢了性命。根据《旧唐书》的记录,他被飞箭射中,从马上摔下来昏了过去。身边的人跑得没影了,敌军的追兵眼看就要追上。
紧要关头,多亏叔宝一个人挺身而出保护他,才让密得以逃脱。接着叔宝又召集士兵奋力迎战,化及这才撤退。
换句话说,秦琼不光自己单枪匹马地把李密给救了,还重新整理了队伍,跟宇文化及又打了一仗,最后成功地把他们给打跑了。
正当李密和宇文化及打得火热时,王世充在洛阳城里搞了个突然袭击,夺了朝廷大权,随后转头就去对付李密了。
李密打了败仗,瓦岗军一下子就散了,后来李密去投奔了李渊,可秦琼、程知节他们几个却转头向王世充投降了。
不过王世充这人野心勃勃,品性也不咋地,后来秦琼他们和唐军打仗时,瞅准机会都跑到大唐那边去了。
李渊把秦琼收下了,还把他安排给了秦王李世民。李世民以前就听过秦琼的厉害,所以直接让他当了马军总管,带着骑兵打仗。
从那以后,他和李世民一起书写了另一段传奇故事。
【秦琼在初唐的战功】
秦琼投靠李世民没多久,就碰到了一个能大展拳脚的好时机。
李世民带兵去打刘武周和宋金刚时,尉迟恭正好在那支军队里,勇猛得很,不比秦琼差,他们俩还打了不少次照面。
按照《旧唐书》的说法,秦琼打败尉迟敬德,立的功劳最大,所以唐高祖特别奖励了他一个金瓶子。
最后,唐军把宋金刚打得落花流水,还成功说服了尉迟敬德投降。从那以后,尉迟敬德和秦琼就成了秦王身边最得力的助手。
打败宋金刚后,李渊奖赏给秦琼一百斤黄金,还给了他上柱国的封号。
后来,秦琼又去打王世充和窦建德,每次打仗他都冲在最前面。特别是在虎牢关那场大战,李世民带着秦琼、程咬金、史大奈、宇文歆等人一起往前冲,而秦琼是那个第一个冲破敌人阵线的猛将。
在打刘黑闼那场仗时,秦琼也表现得非常出色,战绩辉煌。
说起来,在初唐那会儿,李世民打的每一场仗,秦琼都跟着去了,并且他打得特别棒,立下了好多大功。
那么,说到李世民为了争夺皇位而发起的那场大战——玄武门之变,秦琼到底有没有出手帮忙呢?
【秦琼到底有没有参与玄武门之变?】
在玄武门之变还没发生前,李家三兄弟之间的明争暗斗已经非常激烈了。大哥李建成和二哥李元吉都使尽浑身解数,想要削弱李世民的势力。
比如说,把秦王身边出谋划策很厉害的“房玄龄和杜如晦”调走,不让他们在京城,然后偷偷给尉迟敬德好处,接着还打算对秦琼、程咬金这些猛将动手。
突厥来犯,边境形势危急,李建成提议让李元吉带兵北上抗击突厥,还说要带上秦王府里的那些勇猛将领,像秦叔宝、尉迟恭、程咬金、段志玄这些高手,其实这是太子那边想趁机削弱秦王的力量。
在权贵集团的压力下,李世民不得已发起了玄武门事件。
《旧唐书》里头写了,学者们琢磨来研究去,大多都觉得那时候闯进玄武门的,总共有九个人,他们分别是:尉迟敬德、侯君集、张公谨、刘师立、公孙武达、独孤彦云、杜君绰、郑仁泰,还有李孟尝。
这个名单里头,秦琼确实不在。这么厉害的武将,怎么李世民没带上他呢?
《旧唐书》里头的《秦叔宝传》写到,“六月四号那天,他跟着一起去杀了建成和元吉”,这事儿啊,秦琼肯定是掺和了。
那他那时候最可能呆在哪儿呢?
从那时候打得火热的战场情况来看,秦琼最有可能出现在两个地方:
在玄武门那边,太子的人马中也有不少厉害的武将,像冯立、薛万彻、谢叔方这些人,个个都是能以一敌万的勇士。
听说玄武门发生变故后,冯立、薛万彻这些太子的亲信,为了替太子出气,在玄武门跟秦王的人马打了一场恶仗。
太子那边的人攻势猛烈,秦王府的两位猛将敬君弘和吕世衡不幸牺牲,玄武门差点就被他们攻下来了。还好尉迟敬德及时拿出李建成和李元吉的人头给太子那边看,他们这才散了。
因此,那时候秦琼很可能就站在玄武门外面,负责对付太子那边厉害的将领,比如冯立他们。
另外,还有秦王府那边。那时候,冯立这些原来东宫的人围攻玄武门好久没攻下来,就开始嚷嚷着说要改变计划去攻打秦王府了。
李世民把秦王府当作自己的老窝,家人肯定都在那儿,因此,秦王府是个特别关键的地儿。说不定,秦琼就被悄悄派去守护秦王府了呢。
玄武门事件过后,李世民当上了皇帝,随后大肆奖赏有功的人,秦琼也因此被封为了左武卫大将军,还得到了七百户的封地,这事儿足以说明,他确实在玄武门事件中出了力。
可为啥从那以后,秦琼就很少在历史上露面了呢?
【玄武门之变后,秦琼的存在感为何变低了?】
李世民当上皇帝后,秦琼好像没那么出彩了。就像一开始说的那样,十二年里,李世民都没给他提拔过,而且在凌烟阁的排名中,他还被放在了最后。这会不会是因为李世民在有意和他保持距离呢?
根据历史记载,秦琼不怎么露面,主要是因为他身体不太好。《旧唐书·秦叔宝传》中提到,秦琼自己说过:“我从小就在战场上打拼,经历过两百多场战斗,受了很多重伤。算算我前后流的血,也有好几桶了,怎么可能不生病呢?”
秦琼说的都是真的,他每次打仗都冲在最前面,第一个冲进敌阵杀敌,怎么可能不挨伤不流血呢,就连李世民,身上也有不少伤痕。
因此,在那之后的十多年,他一直拖着病躯生活,直到离世。并且,李世民在他去世后,还特别让他陪葬在昭陵,这说明皇帝心里还是很挂念旧情的。
他过世后的第二年,被朝廷追赠为胡国公,又过了五年,他的名字还被刻上了凌烟阁,从此,他死后的名声达到了最高点。
看秦琼活着和去世后的待遇,李世民对他都没啥不满,反而很看重他。可为啥在凌烟阁上,他排在最末位呢?
李世民造凌烟阁,不是想按资历排排坐,而是想记住那些有大功劳的人,这是他的本意。不过,排位置的时候他还是有讲究的,一方面要看功劳有多大,另一方面也得瞧瞧出身怎么样。
在凌烟阁里头,最里头那一圈放的是功劳特别大的宰相和大臣,他们是国家的顶梁柱,像长孙无忌、魏征、李靖这些大佬都在那儿;往中间一点呢,就是些王侯贵族出身的大臣;最外头一圈,就是那些靠自己打拼上来的普通功臣,没啥显赫背景的将军,比如秦琼、程咬金这些英雄好汉。
李世民当上皇帝后,秦琼因为受伤和生病,没能再立下更多大功。而且,他更适合当将领而不是统帅,家世背景也不出众。所以,把他排在最后,也是挺合理的。
总的来说,秦琼年轻时换过好几个主子,最后终于在唐太宗李世民手下闯出了名堂。虽然在贞观年间他没干啥特别出彩的事儿,但李世民还是很看重他,给了他应有的面子和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