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夏商周时期,中国创造了辉煌的青铜文明,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华夏文化,堪称世界奇观。然而,关于中国青铜技术的起源,传统上认为其源自西亚地区。考古学发现,约6000年前,古巴比伦地区的两河流域便已出现青铜器,比中国的青铜技术早了大约一千年。因此,提出了“西来说”的理论,认为随着西方民族的迁徙,青铜技术通过东南欧、西亚,经新疆和西北地区,最终传入中原地区。
然而,“西来说”的观点存在一些难以解释的地方。近年来,国内考古研究表明,中国的青铜技术很可能是本土独立起源的,同时也能解释史书中提到的“蚩尤以金为兵”的记载。事实上,关于青铜技术的传播,学者们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并在实践中发现了许多新的证据。
“西来说”之所以广为接受,主要依据有两个方面:一是西亚地区的青铜技术早于中国,二是新疆地区出土的5000年前的青铜器。新疆的青铜器显示出该地区从旧石器时代直接跨越到青铜时代的特征,而甘肃、青海、陕西等地随后也进入了青铜时代,并且使用了与新疆类似的铜器,这似乎印证了“西风东渐”的历史过程。
然而,学者郭静云的研究指出,“西来说”在时空和技术上存在矛盾。首先,若青铜技术确实通过新疆传入中原地区,那么我们应该能在时空上看到一个渐进的过程,即西边的冶炼技术应早于中原地区,但考古发现却并非如此。比如,河西走廊作为连接中原与西域的主要通道,虽能通往南草原和阿尔泰地区,却没有发现殷周时期的文化遗迹,无法找到直接源自中亚的证据。同时,像河西走廊西城驿遗址和黄河中下游的陶寺遗址,其冶炼年代早于南草原地区的炼铜遗址,表明中原的青铜冶炼技术并非从西亚直接传入。
其次,从技术角度看,假设青铜技术源自西亚,那么技术传承应该是越靠西的地区,其冶炼工艺越成熟。但西城驿文化的炼炉工艺却不如长江中下游地区更早的冶炼技术,这显然不符合常规的技术传播规律。
从现有的考古证据来看,虽然西亚的青铜技术传到了新疆地区,但是否成功传入中原,以及是否传入了完整的冶炼工艺,仍然缺乏确凿的考古证据。因此,虽然中国青铜器的出现时间晚于西亚,但并不代表中国无法独立发展出青铜技术。
近年来,长江中下游的屈家岭文化和石家河文化遗址的发现,提供了重要的证据,表明中国的青铜技术极有可能是本土独立起源的。首先,冶炼铜器需要丰富的铜矿资源和高温技术,而长江中下游地区正好拥有丰富的铜矿资源,且屈家岭文化早期就已经掌握了先进的制陶技术,这使得他们具备了冶炼铜器的技术基础。
此外,古人制作陶器时,常常加入铜矿砂,这为他们意外发现铜的秘密提供了线索。考古学家发现,在湖北省的油子岭文化遗址中出土的铜矿石距今已有5500年之久。这一发现与屈家岭文化遗址相邻,表明这两个文化之间可能存在技术传承关系。
在石家河文化遗址,考古学家发现了大量矿山遗址、厚壁陶器坩埚、鼓风机等工具,表明古人已掌握了铜矿的开采和冶炼技术。石家河文化遗址出土的三元合金铜片,是世界上最早的锡铅铜三元青铜合金之一,进一步证明了中国古代已经拥有了相当先进的青铜冶炼技术。
由于湖北荆门、天门距离河南洛阳、郑州并不远,因此,夏商以及三星堆的青铜工艺完全可能源自长江中下游的石家河文化。而史书记载中的“蚩尤以金为兵”也为这一假说提供了佐证。根据文献,“神农以石为兵,黄帝以玉为兵,蚩尤以金为兵。”这里的“金”应理解为铜器而非黄金,表明当时的蚩尤已经掌握了铜器的使用。
蚩尤极有可能是湖北三苗部落的首领,而三苗人就居住在长江中游一带。《战国策》记载,三苗人居住在彭蠡之波和洞庭湖之间,地理位置与屈家岭文化遗址的分布相符。历史上的涿鹿之战,很可能是黄帝部落与三苗部落之间的冲突,蚩尤虽有铜器兵器,但因为粮食危机最终败给了黄帝。蚩尤被杀后,三苗部落并未消亡,反而继续与中原文明抗争,直到后来的尧、禹征三苗。
因此,虽然西亚地区最早出现青铜技术,但并不意味着其他地区的青铜技术必然来源于西亚。从屈家岭、石家河的考古发现来看,中国的青铜技术很可能是独立发展的。学者郭静云就曾指出,石家河文化代表了“东亚自创的青铜文明”,为后来的商朝青铜文明奠定了基础。
对于“西来说”和本土独立起源的争论,剑桥李约瑟研究所所长梅建军认为,两种观点各有依据,难分高下。至今,还没有确凿证据反驳“本土独立起源说”。因此,也有学者提出,可能是“独立起源”与“西来”共同促进了中国辉煌青铜文明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