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陇南有一座桥
它不仅是交通的纽带
更是历史的见证者——玉垒关大桥
这座桥
从古代的阴平桥演变而来
历经战火与重建
见证了时代的变迁
承载着陇南人民的智慧与勇气
▽▽▽
玉垒关大桥新姿。
古代,玉垒关称阴平桥,位于白水江与白龙江交汇处的两崖之间,是江上唯一的渡口关津。其险要的位置,让无数英雄豪杰为之驻足,留下了“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传奇。三国时期,邓艾与姜维在此对峙,最终姜维退守剑阁。阴平桥也多次毁于战火,又不断重建,直至明末被匪寇焚毁。
清代,阴平桥再次重建,并改名为玉垒关铁索桥。桥上的木板,见证了无数行人的足迹,也承载着人们的希望与梦想。好景不长,1949年解放碧口时,国民党部队为了阻止解放军南下,再次焚毁了这座古老的桥梁。
在桥梁被焚毁后的漫长岁月里,人们只能依靠渡船。江水滔滔,波涛汹涌,每一次过江都是一次生与死的考验。
解放后,陇南的交通仍不够发达,尤其是深沟峡谷地带,交通十分闭塞,当地有些山民一生不能过江河而出山。“对岸能叫喘,见面得半天”,“隔山绕道走,隔河两眼瞅,南北不相遇,亲戚也难走”等民间歌谣,正是陇南山区交通不便的真实写照。
然而,陇南人民并未屈服于大自然的挑战,他们凭借着聪明才智和坚韧不拔的精神,开始探索新的过河方式。在原来的溜索、竹索桥、藤索桥及铁索桥继续使用的同时,政府又修建了大量的铁索钢索混合式索桥。
新中国成立以后,陇南人民凭借在索桥建造技术上的独特优势,在这片地形复杂、河流纵横的西北内陆秦巴山区,建造了众多索桥。至上世纪末,陇南3760条大小河流中,共拥有索桥244座,总长度达1.6万米,其中白龙江干流上就有53座,平均每8公里便有一座索桥。这些索桥在陇南人民的生产生活活动以及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陇南最著名的索桥,当属玉垒关大桥。1968年,甘川公路马家沟至石土地段重建通车后,线路跨越白龙江,一直用滚装船摆渡汽车和行人。1984年,因为江中泥沙淤积量不断增加,甘肃省交通厅开始筹备建造玉垒关大桥,1985年6月正式开工。
终于,在1988年8月,一座新的大桥——玉垒关大桥(又称关头坝大桥)在旧址上崛起。这座大桥是当时甘肃承载量最大的双链式索桥,也是当时全国最大的加劲桁梁双车道公路大桥,全长218米,宽7.5米,跨度为180米。
它的建成不仅解决了过江难的问题,更成为甘、川、陕之间经济往来的重要通道。桥上车辆川流不息,桥下江水滔滔,一幅繁荣新景尽收眼底。
玉垒关大桥的历史变迁不仅见证了交通方式的进步,也反映了陇南地区乃至中国西部地区交通基础设施的不断发展与完善。
自1988年起,甘肃省开始建设并启用收费公路,以筹集资金用于公路建设和养护。关头坝大桥便是甘肃省的第一条收费公路,它代表了“贷款修路、收费还贷”政策在甘肃省的初步实践,为后续的公路建设和养护融资模式奠定了基础。
通过收取通行费用,为甘肃省的公路建设和养护提供了重要的资金来源,促进了公路交通运输网络的不断完善,并在全省物流运输中承载了重要使命。
如今,当我们站在这座大桥上,回望过去,不禁感慨万千。从古代的阴平桥到现代的玉垒关大桥,从渡船到汽车,从艰难跋涉到畅通无阻,这一切的变化都见证了陇南交通事业的飞速发展。
同时,这座大桥也见证了陇南索桥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从最初的溜索到竹索桥、藤索桥再到铁索桥和现代的钢索桥,每一种桥型都体现了陇南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这些索桥不仅是交通的纽带更是文化的载体,它们见证了陇南的历史变迁也展现了陇南人民的智慧和勇气。
站在玉垒关大桥上展望未来,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陇南的交通事业将会更加发达,让我们共同期待一个更加美好的明天!
图一 上世纪70年代,陇南武都县白龙江上,人们乘坐溜索。这是全村人出山过江的唯一通道和交通工具。
图二 1963年,甘川公路通车后,玉垒关改为木船汽车渡口。
图三 1988年8月,玉垒关大桥建成通车。这座大桥是当时甘肃承载量最大的双链式索桥,也是当时全亚洲最长的悬索桥。
图四 甘肃省首条收费公路关头坝大桥收费站(第一批收费员)于九十年代初成立。
图五 关头坝大桥收费员参加劳动。
图六 由陇南公路事业发展中心管养的关头坝大桥 工人们对路缘带刷新。
图七 、八 工人们对大桥进行维护保养。
来源:陇南发布
监制:岳文斌 审核:王海翔
编辑:陈 琼 校对:欧志华